城市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空间生产与城市产生的学说与理论

一、经济空间需求与城市空间的生产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认为,“只有空间才使特殊性有可能,然后在时间中展开”[1]。马克思言简意赅地指出:“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所必需的要素。”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城市的产生通常源于人们或人类社会对能够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各类经济空间的需求。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基础。人类早期居无定所,随遇而栖,三五成群,渔猎而食。在农业社会初期和中期,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分散,人们主要依靠土地进行生产。先秦佚名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那时人们自给自足,很少交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离使交换活动成为必要。交换活动的增加促进了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市场的扩大导致人们对集聚的经济空间的集中需要,这就推动了相应空间的生产。土地、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交易场所及住宅等空间资源不断被开发或利用,人类开始在特定地点集中,形成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进而催生了城市。人类对经济空间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城市的产生,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空间的生产,不断满足人们对空间的各种需求。

在中国,“城市”中的“城”最早是指有防卫围墙、能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守功能的军事据点。《墨子·七患》中指出:“城者,所以自守也。”《管子·度地》中说:“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吴越春秋》也指出:“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在距今4000~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城堡。与“城”不同,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市”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商品流通的中心。《孟子·公孙丑》中说,“古之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有司者治之耳”。由此可见,集中防卫和管理对集中空间的需求,使得相应的经济空间得以生产,最终导致“城”的产生;商品交易和流通对集中空间的需求,也让相应的经济空间得以生产,最终带来“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防卫和交换对集聚空间的共同需要使“城”与“市”逐渐合为一体,成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