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庭院生产模型与城市产生的经济学

一、庭院生产模型及其假设的经济分析

(一)庭院生产模型的基础与思路

城市之所以能够形成,本质上是因为城市所在地域与农村或不能形成城市的地域相比,具有竞争优势,或称比较优势。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指出,虽然一个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劣势程度一般会有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国家或地区间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

庭院生产模型就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提出的。美国城市经济学家奥沙利文(2015)对该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4]。学者们在利用该模型探讨城市产生机理时,通常要考虑以下问题:在城市形成或产生之前,农村转化为城市的条件是什么?如果农村不能最后转化为城市,它存在什么问题或需要什么假设条件?如果证明这些问题或假设条件不成立,就可以反证农村能够转化为城市。

(二)庭院生产模型的两类假设

该模型有两类假设:一类是前提假设,该类假设提供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假设或前提条件;另一类是操作假设,该类假设针对研究中的特定操作或变量测量方法提出预期的结果。

庭院生产模型的前提假设有三个:一是人口在整个地理区域内均匀分布。这意味着,在城市形成之前人口很少的历史时期,这个地理区域是同质的(没有高山、河流和平地之分),不存在因为人口集中带来的社会资本的影响。二是只有家庭一种经济主体,每个消费者都是生产者,或者说,每个经济主体都同时扮演着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角色。三是经济主体利用从土地上获得的原材料(小麦和羊毛),只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面包和衬衣。所有产品都在庭院或住宅的屋顶生产。假设中设定的这个人口均匀分布、自给自足的地理区域,就是庭院生产模型中的“庭院”或“农村地区”,满足这些假设的生产,就是庭院生产。

在前提假设的基础上,庭院生产模型还有三个操作假设:①相同的生产率。也就是说,对于从事庭院生产的所有经济主体,他们投入的土地在生产小麦和羊毛的过程中,具有相同的生产率,他们在生产面包和衬衣的过程中,投入的劳动的生产率也相同。这意味着,所有经济主体的劳动力没有差别,在同样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只能生产出相同数量和质量的面包和衬衣;所有地域的气候等地理条件都一样,所有的土地同等肥沃或贫瘠,在时间相同、地点不同的情况下,所有经济主体从投入生产的土地中收获的小麦和羊毛具有相同的数量和质量。②交换不存在规模收益。具体而言,所有的经济主体在交换各自生产的面包和衬衣的过程中,无论双方的交易规模多大,单位产品的交易成本(包含双方“走”到一起进行交易的交通成本)都是常数,因而也就不存在交易的规模收益。③生产不存在规模收益。换言之,所有经济主体在生产面包和衬衣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产量越大生产率越高的情况,或者说,无论经济主体生产多少面包和衬衣,单位时间内他们生产的面包和衬衣的数量和质量都一样,因而也就不存在生产的规模收益。

(三)庭院生产模型假设的后果

操作假设①,所有经济主体投入的生产要素生产率相同,也就是每个经济主体的劳动生产率相同、土地生产率也相同,所有地理区域具有相同的经济吸引力。作为经济学中的理性人或经济人,经济主体不会为了更高的生产率或收益从自己的地理区域迁移到别的地理区域去从事生产活动,也不存在因为自己生产的产品较多(农业剩余)而去别的地理区域交换的问题。因此,在经济主体或家庭人口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存在因为人口迁移或产品交换而导致某一地域的人口大规模集聚,也就不会产生城市。

操作假设②,交换不存在规模收益。即使存在交换,也只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行为,不会存在经济主体转行专门承担交换工作的情况。或者说,不存在社会分工,专门从事交换中介的商人、专门从事运输的工人,以及商人和运输工人集聚在某地理区域从事贸易中介和运输活动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没有人口的规模集聚,贸易城市就不会产生。

操作假设③,生产不存在规模收益。经济主体不会为了获得更大的规模收益而扩大再生产,专门从事生产的工人和工厂不会存在,专门从事生产工具生产的企业和工人也不会存在。没有生产的社会专业分工,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得不到发展。在这种操作假设下,既不会有人口和生产活动的大规模集聚,也不会有工业城市甚至城市的产生。

总之,庭院生产模型的操作假设,完全排除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交换行为和大规模生产,也排除了经济城市产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