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草原旅游的路径与探索:以青海牧区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农村现代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融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大局是阔步迈向牧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是农业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的认知,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草原旅游是旅游母体孕育出的子旅游系统,以草原景观和草原文化为主要旅游资源。近年来,青海牧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牧民从传统单一的生产生活方式向新型牧业、经济结构多元、生活方式现代化等方面转变,牧民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适应力等方面的变化同样明显。当然,发展旅游业也有不利因素,如对当地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等造成的负面效应不断加剧。因此,本书在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等层面对牧民生产生活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牧区、科学持续提高牧民收入以及实现牧民“幸福梦”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作用。

为更全面地掌握草原旅游发展下牧民的生产生活现状,课题组基于系统的文献调研和对青海牧民生产生活的预调研信息,分别设计了以牧民为调查单位的问卷1和以除牧民外的社会公众人员为调查单位的问卷2。问卷从基本情况、草原发展下牧民生产生活状况、旅游发展下青海牧民生产生活满意度、旅游发展下青海牧民文化和思想观念四个方面设计了调研内容,以抽样调查为基础、结合重点调查展开。课题组在对青海省2市6州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草原旅游资源丰富的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进行深入走访,结合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运用调查分析、满意度调查结果以及民生发展指数计算出“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综合指数,用以反映牧民生活生产现状和变化情况。经过调研分析,本书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牧民生产生活情况来看,青海牧民人均年收入总体较高、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大;经济来源由单一的传统畜牧业收入逐渐向多元化收入演变;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但各区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家庭生产类型多元化,但仍然存在对畜牧业的过度依赖;牧户所在地区举办文化活动的形式较为丰富且牧户具有较高的参与意愿。

第二,从牧民生产生活满意度和社会认知度来看,牧民的生产生活现状满意度较低,对当前的经济收入,政府出台的草原旅游发展政策,牧区社会治安及对游客、导游等保护草原生态的满意度一般,对当前自家生产条件、亲属关系、邻里关系、牧区教育资源配给满意度不高。绝大多数牧区牧民对草原旅游业的发展、退牧还草或轮牧休牧的保护草场方式、国家发展草原旅游业的政策持认可态度,草原旅游业对牧民生活变化影响的显著性程度还有待提高;在文化生活方面,虽然牧区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但牧民参加意愿不明显,对发展牧区文化的意愿性不强。

第三,从地理位置角度来看,偏东部地区的牧民生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各州市草原旅游经营模式多样化,在草原观光的基础上融入了民俗风情、生态、体育、休闲度假等多种元素,草原旅游的发展在促进牧民增产增收、拓宽视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牧区的生态、冲击了牧区的传统文化。牧户生产经营方式存在从单一传统畜牧业向农牧业、旅游业的多重转变,且以家庭经营为主。在草原旅游资源丰富的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传统畜牧业收入仍是牧区牧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旅游附加收入占比较小,生产资料、医疗、日常消费以及教育是牧民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

第四,从合作社的角度来看,草原旅游业经营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有规模较小的牧户个体经营;有牧户联合经营,如金银滩草原的文迦牧场;有规模非常大的投资商租赁土地经营发展模式,如餐饮、民俗体验馆、草原游乐场、酒店的达玉部落;有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的生态旅游公司,如位于青海省尖扎县坎布拉镇尕布村二社的海尕布生态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