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每一个想法都是人工智能赚钱的手段
人工智能被描述为“预测机器”,这个说法很恰当,因为就是通过算法预测事件来体现其“智能”,而预测又会让我们自身的决策变得更加智能。如果说数据推动了数字革命,那么数据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以全新的细致度、规模、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来破译人类行为。人工智能可以将数据转化为见解——人类历史上还找不到比这利润更高的行业。根据普华永道(PWC)的数据,到 2030 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贡献 15.7 万亿美元,使GDP增长 26%。
这种新的经济秩序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大量的大数据与更便宜、更快的计算能力相结合,数据得以拆解,以有益于商业发展的方式塑造人类活动。目前,商业化的消费者数据主要用于营销目的,比如定向广告。谷歌的人工智能更能说服客户购买公司产品,因为它对客户需求的了解极其精准。所以,字母表(Alphabet)80%的营收,即 1 470 亿美元仍来自在线广告。同样地,拥有脸书、Instagram和WhatsApp等子公司的科技巨头Meta大量获取广泛的消费者行为数据,再根据世界各地客户的需求、愿望和习惯,利用人工智能来定制和销售极具针对性的内容和个性化广告。
形成这种新经济秩序的另一个潜在原因是我们无可避免地花大量时间上网,而且人类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一致和可预测的方式行事,导致我们的独特习惯和日常行为都有明确的、可识别的模式。
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这点,但这种模式确实存在,它是某种个性化的特质,包括你的每一个想法、价值观和创意,而人工智能把它变成了赚钱的手段。你可以随意查看某人的网页浏览记录来弄清楚他的很多事情(除非他删除这些记录),算法也相当擅长挖掘我们的生活信息并预测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而且它们越来越擅长这种事。就在十几年前,塔吉特百货公司(Target)的人工智能根据一位女顾客的购物模式认定她已经怀孕了,而她此时甚至还未决定是否与朋友和家人分享自己怀孕的消息,这一切就像电视剧《黑镜》(Black Mirror)某集内容那般令人毛骨悚然。现在,我们很清楚算法了解或可能了解人类。每当谈起人工智能,我们总有后背发凉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已成为新常态。
人工智能分析我们的一举一动,并把影响消费者购物行为的方法以高价出售给各品牌和营销人员。实际上,人工智能出售的是人类的未来。它从我们生成的所有数据中获得“行为盈余”,然后赋予其新价值。我们的选择和偏好是为了以快速、低成本、可预测和有效的方式优化我们的日常需求,而所有数据就是源于我们的选择和偏好。人工智能的做法也许情有可原,但遗憾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变得不那么有趣和有创造性。
即使人工智能的目标不是把人类变得自动化,但它似乎正在把我们变成自动化系统。现在,商业化的消费者数据流入了很多领域,比如人寿保险、职业成功学、医疗保健以及婚恋市场。想象一下,如果你乘出租车时对司机态度粗鲁,去餐厅吃饭时忘记给服务员小费或取消预订,又或者开车时闯了红灯,你的信誉度就会自动降低,导致你无法获得房贷、信用卡或工作。
婚恋市场也靠预测业务赚取了丰厚利润。以Match Group公司为例,该公司拥有全球知名的约会网站,包括Tinder、OKCupid、Hinge、Plenty of Fish以及Match.com。它开发的聊天机器人“拉拉”(Lara)与全球用户互动,尽可能多地收集他们的婚恋偏好的数据,然后吸引用户观看广告,为其数字恋爱冒险之旅掏腰包,尤其是在他们不愿意花钱订阅服务的情况下。
再看领英,该公司向招聘人员提供包月会员服务,这样招聘人员就可以查阅应聘者个人网络中没有出现的技能、简历和背景数据。这些信息是免费的,领英会员主动提供这些信息,而他们这样做的部分原因是为了得到一份更理想的工作。据领英估计,其 7.75 亿会员中,至少有 70%的会员愿意免费提供个人信息。还有部分会员这样做是为了吸引客户、给朋友和同事留下深刻印象、利用媒体宣传自己,或仅仅为了看新闻。
肖莎娜·朱伯夫(Shoshana Zuboff)写过一本了不起的书,她在书中称利润丰厚的预测行业是“监视资本主义”,这是“一种新的经济秩序,把人类的经验当作免费原材料,用于不可告人的商业活动,比如提取、预测和出售数据”,以及“一种寄生虫式的经济逻辑,按照这种逻辑,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从属于一个新的全球化行为矫正体系”。朱伯夫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尖锐批评说明了人们为何害怕大型科技公司的力量,以及类似《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这样的纪录片为何令人感到震惊。在该纪录片中,曾供职于脸书的一些员工把隐藏于算法背后的种种见利忘义、阴险狡诈的操纵策略和盘托出,包括推出一些令人上瘾的游戏功能、心理暗示、解码以及塑造用户行为等。
你可能没有体验过这种奥威尔式(Orwellian)的生活,但这恰恰说明了脸书的沉浸式虚拟现实魅力极大,它把自身伪装成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成功地把我们变成永恒的数字交易记录,供后世的人工智能使用。正所谓“鱼游水中而不知水为何物”,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之间关系也是如此。
因此,至少就目前而言,与其说人工智能是一种模仿或超越人类智能的功能,倒不如说它塑造了我们思考、学习和决策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工智能实现了它重塑事物的目标,就像一位绘画大师摆弄着他要画的物体。就像你想临摹一幅画,为了使临摹的作品更贴近原作,你简化了画中物体,这就让你的临摹更容易完成。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按人工智能的核心原则做事情,换言之,我们不仅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还用它来决定未来。当我们购买亚马逊推荐的产品、看奈飞推荐的电影或者听Spotify为我们推荐的曲目时,我们都在用数据改变我们的生活,这符合算法规则,即消除同类型人群之间的行为差异,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具可预测性,从而提高科技公司的估值。
预测的效果可以通过两种不同方式加以改进:要么算法变得更智能化,要么人类变得“更蠢”。如果采用后一种方式,则意味着我们以不同方式应对问题、控制应激反应或以一种服从权威的、自我控制的方式行事的能力在下降。我们上网度过的每一分钟都是为了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变得更可预测。
最初一波新冠疫情暴发时,人与人之间的物理互联被高度数字化互联所取代,大型科技公司也从中大赚一笔。光是在2020 年,苹果、微软、亚马逊和脸书等 7 家最大的科技公司的总市值就增长了 3.4 万亿美元。全球各地的实体店迎来倒闭潮,亚马逊仅在一个季度内的营收就增长了 40%,而全球最大的云平台Web Services也出现了类似的增长,因为数量空前的实体企业被迫转向虚拟业务。
2020 年,美国民众在新冠疫情期间的网上购物支出增加了44%,一年内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此前整整 10 年。当然,实体商店被迫关闭,导致消费者只能选择在网上购物,所以网上零售的增长是直观的。但一个更大的转变是人们面对面的互动完全停止了,所有形式的接触、通信和交流都转到了云端。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涉及共享虚拟空间的“元宇宙”取代了我们的物理世界,原本遥不可及的数字乌托邦变成了不可避免、迫在眉睫的现实。疫情导致很多人离世、生病、失去工作或公司倒闭,大多数企业也遭受了重大打击,但越来越多人增加了在线消费额,富有的科技公司变得更加富裕,还拥有更多消费者数据。
据《经济学人》(Economist)报道,数据应用如今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行业。
2021 年 5 月,苹果、亚马逊、微软、Alphabet和脸书这五大科技巨头在标普指数(S&P)中所占比例从上年同期的 15.8%上升到近 25%;5 家公司的总市值超过了 8 万亿美元,比标普指数中规模最小的 300 家公司的市值总和还要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上几大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为:美国,20.5 万亿美元;中国,13.4万亿美元;日本,4.9 万亿美元;德国,4 万亿美元;英国,2.8 万亿美元。
大型科技公司的天文数字估值主要源自这些公司手里可用的预测数据。消费者没有给这些公司提供任何数据的可能性大约为 0。同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和各地逐渐解封,世界大部分地区恢复了线下或实体活动,这些大型科技公司的估值减少了 1 万亿美元以上。
这些估值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在人工智能时代,拥有大量数据的科技公司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而且这种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帮助他们大规模地改变、影响和操纵人类行为。但实际上我们夸大了人工智能真正理解我们的能力。毕竟那些通过大数据算法定位目标人群的广告很少能产生令人惊叹的效果。它们通常无法形成令人兴奋的深刻见解,难以激发消费者最深层次的偏好。这些广告看起来要么怪异离奇,要么粗制滥造,比如有些广告展示的是一双我们已经买过的帆布鞋或是我们已经决定不再预订的度假酒店,但这些广告仍然不断出现,我们只能硬着头皮看完。
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的主要成就是减少了人类生活中的一些不确定性,让各种事物变得更容易预测,并在那些总被视为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传递一种确定感。但当我们自发地对人工智能作出反应时,我们不仅为它提高预测准确性出了一份力,也逐渐湮灭了人性,让我们这个物种变得更加公式化。
注: 跨国会计专业服务机构,与德勤、毕马威、安永并称为“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注: 反映近未来黑科技的科幻剧,风格暗黑讽刺。
注: 哈佛商学院教授,著有《监视资本主义》(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注: 指极权的或受严格统治而失去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