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意外,连胜
胡济上前一步,扶住魏正,目光中满是赞赏与欣慰,真诚的说道:“忠贤,你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深远的见地与胸怀,实在难得。
如今丞相府携大势,天下官民无不齐心,就连文长和我,都颇为自满。
而你却能始终保持清醒,将局势看得如此透彻,着实令我钦佩。”
大败司马懿的是谁?
胡济心中最是清楚。
因为根本就没有狗屁的丞相遗命!
丞相的遗命就是以杨仪为首,依次拔营撤退,让魏延断后。
如果魏延不听指挥,那就随便他。
是魏正带着魏延,一步步的走过来。
魏正年纪轻轻,死中求活,惊天逆转,最后还能大败司马懿,其中计谋交手,看似普通,实则惊心动魄。
可以说,有这般谋划已经是天才。
但关键是,魏正的心性还如此成熟,在大败司马懿后能保持冷静,提前预判天子和朝廷的行动。
然后通过一连串的手段,绝地反击,打的天子和朝廷如猪头一般。
用大势,引得大汉上下无不追随的同时,却依旧能冷静下来。
指出丞相府的问题所在。
扪心自问,胡济自觉做不到。
胡济也清楚,以自己的能力,如果继续向前迈进,势必要成为众矢之的。
他微微顿了顿,转头看向魏延和费祎,继续说道:“文长兄,文伟,忠贤所言句句在理。
如今忠贤能及时洞察危机,提出如此良策。
实乃某等之幸,亦是丞相府之幸,更是大汉之幸。”
闻言,魏延虽仍有些不情愿,但也微微点头,闷声说道:“罢了罢了,忠贤这张嘴,怎么说都有理。”
胡济哈哈笑道:“我们也要多看看书啦!”
闻言,魏延终于也笑了起来:“胡公,要效仿东吴鼠辈来劝学啊!”
这次,众人都笑了起来。
胡济又看向魏正,语重心长地说:“忠贤,你这一番话,不仅展现出你的智慧,更体现出你对丞相府、对大汉的忠诚。
我们这些人,追随丞相多年,丞相的遗志便是兴复汉室,我们同样如此。
可不能因为一时的权欲,坏了丞相的清名,毁了大汉的根基。”
魏正再次躬身行礼,提醒道:“胡公,大将军,文伟,正因为某等都是有理想有能力的人。
所以,这大汉的权柄,必须要把握在我们手中。
录尚书事是我们的底线,绝不能破,一旦有人想触碰,我们同样要施展雷霆手段。
否则的话,他们必然得寸进尺,局面到了最后反而一发不可收拾。”
魏延瓮声瓮气的回应道:“嗯,嗯,嗯,你说的对!”
费祎在一旁附和说道:“掌权而不逾矩。”
闻言,魏延怔住,他摩挲着下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难得的思索之色,似乎在认真咀嚼着这句话的含义。
“是的,做人做事,都要有个规矩。”魏正神色严肃,坚定地点点头,目光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谁想坏这个规矩,都不行。”
他微微一顿,仿佛在思考着如何更准确地表达心中所想,随后铿锵有力地吐出四个字:“依法治国。”
胡济轻轻抚着胡须,目光中满是赞许,接口道:“忠贤所言极是,如今大汉局势复杂,唯有以律法作为行事准则,方能在这风云变幻中稳住根基,不致迷失方向。
丞相之所以能绝地翻盘,大败李严,得到大汉臣民的爱戴,靠的就是赏罚分明,以法治国。
我们若能秉持此道,也算是对丞相的告慰。”
费祎道:“不错,如今我们手握权柄,更应以身作则,严守律法,赏罚分明。
若人人都能遵循规矩,何愁大汉不兴。
只是这上书请求裁撤丞相府一事,还需细细斟酌,既要让陛下看到我们的诚意,又要确保丞相府旧部的妥善安置。”
魏延挠了挠头,粗声粗气地说:“那军事方面呢?
丞相府一直掌控着北伐军等精锐力量,裁撤之后,这些军队该如何安排?
总不能群龙无首吧。”
闻言,胡济笑了起来:“文长兄,你大破司马懿,功居首位,若是要赏罚分明,这征西自然要去掉了。”
魏延的官职是征西大将军,去掉征西,那就是真正的“大将军”,而不是荣誉称号了。
费祎说道:“大将军,军事方面确实是重中之重。
我们可提议由陛下重新统筹军事指挥体系,建立大将军府,署内外军事。”
胡济说道:“那正好,文长,你我兄弟共录尚书事。”
......
大汉天子刘禅下诏,为丞相诸葛亮立庙。
诏书颁布之时,整个成都城乃至大汉各地,都沉浸在哀思和复杂的氛围之中。
哀思的主要是普通黎庶百姓,复杂的自然是官吏。
一方面,众人对丞相诸葛亮的离世仍悲痛万分,立庙之举算是了却了大家心中一份沉甸甸的念想;另一方面,这背后权力的博弈与权衡,也让众人不禁心中惴惴。
刘禅赐予诸葛亮“忠武侯”的谥号,又定下“忠武”的庙号。
细细品味,将“忠”字置于“武”字之前,且一连用了两个“忠”字,其中意味耐人寻味。
这或许是刘禅在当前局势下,所能坚守的最后的底线了。
他心中对丞相府的强势想必是心有不满,可又迫于各方压力,尤其是在丞相离世后,大汉上下对丞相的敬重与怀念如潮水般汹涌,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
“忠”字当头,似乎是刘禅在隐晦地强调,即便丞相府权势滔天,诸葛亮及其后人,乃至丞相府众人,都应将对汉室的忠诚摆在首位。
两个“忠”字,像是刘禅在这场权力游戏中打出的一张牌。
既是对丞相功绩品德的一种认可,也是对丞相府的一种告诫,在皇权与相权的微妙平衡中,试图为自己争取一丝主动。
只是这道诏书颁布之后,丞相府又会作何反应?
大汉各地,翘首以待。
成都皇宫的宣室之中,刘禅也再翘首等待。
因为除了立庙的诏书,还有给丞相府的任命问询。
是的,要给丞相府中人任命什么官职,首先要经过丞相府的同意。
虽然事情有些吊诡,但就是如此。
刘禅虽然在和丞相府的争斗中完败,但正如董允的献策,并不会因为为丞相立庙而终止。
此刻,董允坐在他的不远处:“陛下,立庙的诏书既然已经下发,那下一道诏书?”
闻言,刘禅有些犹豫的说道:“罪己诏,还要发么?他们会不会发现其中的细节。”
董允点了点头,建议道:“陛下,现在丞相府已经大获全胜,陛下对其官职任命的诏书的也都发过去,他们都沉浸在对官职的分配上。
更何况,罪己诏,我们此番交手已经处于弱势。
大政上面我们暂且不要说话,罪己诏更是示敌以弱,只会让对方更加骄傲。”
刘禅点了点头,面色怔怔的看向远处,一时不再说话。
罪己诏也很简单,不过是继续拔高诸葛丞相。
说明他与相父之间的亲密,立庙虽然有逾祖制,但实至名归。
以后有敢再乱说离间他与相父关系的,如同李邈。
然后再素服七日。
这个罪己诏,就巧妙的把诸葛丞相和现在的丞相府分开。
并把自己和诸葛丞相放到一起。
如此天下人以为诸葛丞相伟大,与刘禅亲如父子。
但丞相府跋扈,而同情刘禅。
这个是之前董允就给他定策的,因为立庙的事情有所耽搁,所以增加和修正了部分。
原本准确下诏,说丞相连年北伐,劳民伤财,各个郡县民生凋敝,大汉休养生息,以待关中有变的诏书,则不再下发。
从原本的双管齐下,到现在的只有示敌以弱,虽然无奈,但也不是一败涂地。
“圣上。”
就在这略显静谧的氛围中,室外陡然响起黄皓尖细的声音。
董允下意识地眉头微皱,心中涌起一丝不悦。
黄皓身为宦官,时常在御前侍奉。
十常侍的故事并不久远。
所以作为士大夫的董允,非常不喜欢这些人,所以一直在压制黄皓。
黄皓一路小碎步,神色匆匆地快步跑了进来,连行礼都显得有些急促,慌慌张张地说道:“尚书仆射在外,说丞相府又有奏疏到。”
闻声,刘禅微微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与疲惫,缓缓说道:“许是又有什么要求,让李福进来吧。”
此刻的他,对于丞相府的奏疏已然心生畏惧,不知又会是怎样棘手的难题摆在眼前。
但都给丞相立庙了,给了像有为帝王一样的待遇,还能有什么呢?
不多时,李福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了宣室。
他神色恭敬,双手将奏疏高高呈上。
刘禅从黄皓手中接过,缓缓翻开奏疏。
然而,仅仅看了几眼,他的双眼瞬间瞪大,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手中的奏疏也不由自主地丢落到了地上。
看到这一幕,董允心中大为奇怪。
他赶忙上前几步,俯身捡起奏疏。
当他的目光落在奏疏上的那一瞬间,不禁大惊失色,脱口而出:“请求裁撤丞相府?”
短短四个字,如同重锤一般,在董允心中掀起一阵惊涛骇浪。
这是预判了我的计谋么?!
毫不夸张的说,现在怎么可能裁撤丞相府。
不但不裁撤,还要安抚。
而且丞相府通过这个手段,又拉高了在官员心中的印象。
也就是说,刘禅的罪己诏再发,效用基本也没有了。
丞相府都主动要求裁撤丞相府了,你还闹哪样?
深吸一口气,董允决定不再轻易献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