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LM3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应用开发与微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大模型的历史与发展

大模型凭借强大的建模能力和高效的训练速度,迅速成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明星。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模型参数的数量直接决定了模型的表达能力,于是研究者们开始不断增大模型的参数规模,从数百万增大到数亿,甚至更多。

随着大模型的普及和应用,其优点和潜力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大模型具有强大的泛化能力,可以在大规模数据上进行训练,从而获得更高的准确率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同时,大模型也具有强大的表达能力和灵活性,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任务和场景。

1.1.1 大模型的“涌现”

在数字时代的浩瀚星空中,大模型如同新星般以其独特的光芒和力量,照亮了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它们的出现,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象征,更是对人类智慧的一次深刻模拟和扩展。

从传承来看,大模型的研究与深度学习的研究是紧密相连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仿佛血脉相连,这种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在那个时代,反向传播算法的提出与应用激活了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的训练可能性,这就好像一场瑞雪,预示着深度学习春天的到来。然而,由于受到当时计算机算力和数据规模的限制,深度学习仍然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尚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进入21世纪,技术的车轮滚滚向前,为深度学习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2006年,Hinton等人正式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他们巧妙地运用无监督预训练的方法,解决了深层网络训练中的梯度消失难题。这一创新如同阳光雨露,滋润了深度学习这朵待放的花蕾,使其渐渐繁荣起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Hinton领导的团队凭借深度学习模型AlexNet在ImageNet图像识别挑战赛中一举夺冠,这无疑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极大的震动,让人们看到了深度学习的无穷潜力。

深度学习模型的规模在此基础上持续攀升,催生了大模型的问世。大模型的出现得益于两方面的推动力:一方面是GPU、TPU等专用硬件的出现提升了算力,这就好比将汽车的发动机升级为火箭发动机,为大规模模型训练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为模型训练提供了海量的数据支持,这就如同将小溪的水流汇集成为大海的波涛。在这两大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Transformer结构的提出(2017年由Vaswani等人在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提出,并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它使得深度学习模型的参数突破了1亿大关,这无疑标志着我们已经迈入了大模型时代。

大模型之所以被冠以“大”之名,是因为它们的规模和能力相比于普通模型来说是巨大的。它们不再局限于完成简单和特定的任务,而是能够完成更加复杂和高级的任务,例如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这些任务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才能完成。大模型使我们在面对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有了更强大的工具和技术支持。

大模型的架构与普通模型相比,具有更加复杂和庞大的网络结构,更多的参数和更深的层数,这就好比一座摩天大楼与一间平房的区别。这种复杂性使得大模型能够处理和学习更复杂、更高级的模式和规律,从而在各种任务中产生出乎意料的优秀表现。而这正是大模型的涌现能力的体现,也是大模型最具魅力的地方。大模型在不同任务产生“涌现”现象的参数量比较如图1-1所示。

图1-1 大模型在不同任务产生“涌现”现象的参数量比较

随着模型参数的递增,准确率仿佛经历了一场蜕变,模型在某一刹那“突然”就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这种变化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量变引发质变—当模型的规模突破某个阈值时,精度的增速由负转正,呈现出一种异于常规的增速曲线,如同抛物线突破顶点,扶摇直上。因此,在模型规模与准确率的二维空间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条非线性增长的轨迹,这是大模型所独有的魅力。

这种精度增速现象的涌现,不仅体现在数字的提升上,更在于模型所展现出的更高层次的抽象能力和泛化能力。换句话说,大模型在处理复杂任务时,能够捕捉到更深层次的数据模式和规律,从而给出更准确、更全面的预测和判断。这种涌现能力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

首先,更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是大模型涌现能力的重要基石。随着模型规模的扩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逐渐丰富和深化,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但有序的网络结构。这样的结构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挖掘输入数据中的高层次特征,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具有丰富语义信息的特征向量,从而提高模型的表现能力。

其次,更多的参数意味着模型具备了更强的表达能力。大型模型通常拥有数以亿计的参数,这些参数为模型提供了巨大的自由度,使其能够对输入数据进行各种复杂的非线性变换。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正是凭借这种强大的表达能力,通过对海量文本数据的深度训练,学习到了语言背后的抽象特征和规律,从而能够生成流畅、自然的文本内容。

最后,更强的数据驱动能力是大模型涌现能力的关键所在。大型模型的训练过程往往需要海量的数据支持,这使得它们能够充分吸收和利用数据中的信息,学习到更为普遍和更加鲁棒的特征和规律。这种数据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模型在训练任务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模型在面对新任务时的强大适应能力和泛化能力。

本书将以大模型的涌现能力为切入点,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深度学习大模型的内在机理和应用技巧。我们将通过源码精讲的方式,逐一剖析大模型的核心组件和工作原理,让读者对大型神经网络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将介绍一系列高效的大模型应用开发和微调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利用这些巨型智能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带领读者领略深度学习大模型的魅力和潜力,以及它们为人工智能领域带来的巨大变革和影响。

1.1.2 深度学习与大模型的起源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深度学习与大模型逐渐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主流方法,它们不仅引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新潮流,更为我们的未来描绘出了一幅充满无限可能的画卷。

Google的BERT和OpenAI的GPT-3是这一时代的杰出代表。BERT全名为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是基于Transformer的一个预训练语言模型。自2018年发布以来,凭借其在自然语言理解和自然语言生成任务中的卓越性能,BERT已经成为NLP领域的新里程碑。与此同时,GPT-3作为OpenAI在2020年的杰出作品,拥有惊人的1750亿模型参数,展现了在自然语言生成任务中出色的生成能力和泛化能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语言模型之一。

深度学习与大模型的成功并非偶然。在众多机构和企业的推动下,各种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Facebook的RoBERTa、微软的MT-DNN等大模型都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Google的Switch Transformer首次突破了万亿规模,同年12月推出的1.2万亿参数GLaM通用大语言模型再次刷新了纪录,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潜力。

大模型的影响力已经跨越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对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领域的突破,不仅提升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整体水平,更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例如,通过大模型的帮助,自然语言翻译变得越来越准确和流畅,智能客服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需求并提供满意的解答,个人助理可以更加智能地管理我们的日程和生活。

尽管大模型的训练仍需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其训练和应用正变得越来越可行和普遍。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为大模型的训练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同时,新的算法和优化技术也在不断降低大模型的训练成本和提高其效率。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技术的持续推动和创新下,深度学习与大模型将继续为人工智能领域书写新的辉煌。随着模型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算法的不断优化,我们可以期待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更加卓越的性能。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应用的不断深化,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涌现出来。

总的来说,深度学习与大模型的成功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技术支持,更为我们的未来描绘出了一幅充满无限可能的画卷。在这个新时代里,我们有理由相信,深度学习与大模型将继续引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潮流,不断地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科技奇迹。

1.1.3 大模型的概念与特点

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指引着技术发展的方向。它们以巨大的参数规模和复杂的计算结构,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智能潜力。本节将从大模型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解析其发展历程、特点、分类以及泛化与微调等内容,带领读者一同探寻大模型的奥秘。

1.大模型的定义

大模型,顾名思义,是指具有大规模参数和复杂计算结构的机器学习模型。这些模型通常由深度神经网络构建而成,参数数量动辄数十亿,甚至数千亿。大模型的设计初衷是提高模型的表达能力和预测性能,使其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任务和数据。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推荐系统等领域,大模型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2.大模型的发展历程

大模型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沉淀期和迅猛发展期三个阶段。在萌芽期,以卷积神经网络(CNN)为代表的传统神经网络模型,为大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探索沉淀期,Transformer架构的提出奠定了大模型预训练算法架构的基础,使大模型技术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到了迅猛发展期,大数据、大算力和大算法的完美结合,大幅提升了大模型的预训练和生成能力以及多模态多场景应用能力,以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3.大模型的特点

相对于普通的深度学习模型,大模型的特点更为突出,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 巨大的规模:大模型包含数十亿个参数,模型大小可以达到数百吉字节甚至更大,这使得大模型具有强大的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

· 涌现能力:当模型的训练数据突破一定规模时,大模型会突然涌现出之前小模型所没有的、意料之外的复杂能力和特性,展现出类似人类的思维和智能。

· 更好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大模型在各种任务上表现出色,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具有强大的泛化能力。

· 多任务学习:大模型可以同时学习多种不同的任务,如机器翻译、文本摘要、问答系统等,这使得模型具有更广泛的语言理解能力。

· 依赖大数据和计算资源:大模型需要海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同时需要强大的计算资源来支持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

4.大模型的分类

根据输入数据类型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大模型主要分为语言大模型、视觉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三类。

· 语言大模型主要用于处理文本数据和理解自然语言。

· 视觉大模型主要用于图像处理和分析。

· 多模态大模型能够处理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如文本、图像、音频等。

此外,按照应用领域的不同,大模型还可以分为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三个层级。

· 通用大模型:可以在多个领域和任务上通用。

· 行业大模型: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进行预训练或微调·垂直大模型:针对特定任务或场景进行预训练或微调。

5.大模型的泛化与微调

大模型的泛化能力是指模型在面对新的、未见过的数据时,能够正确理解和预测这些数据的能力。为了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通常需要对模型进行微调(Fine-tuning)。

微调是一种利用少量带标签的数据,对预训练模型进行再次训练的方法,以适应特定任务。在微调过程中,模型的参数会根据新的数据分布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模型在新任务上的性能和效果。

可以预见,大模型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核心技术。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大模型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惊人的能力,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1.4 大模型开启了深度学习的新时代

近十年来,“深度学习+大算力”已成为实现人工智能的主流技术途径,通过这一方式训练得出的模型,在全球掀起了“大练模型”的热潮,并催生出众多的人工智能公司。然而,深度学习技术出现的这十年间,模型大多针对特定场景进行训练,即小模型依然沿用传统的定制化、作坊式的开发方式。这种方式需要完成从研发到应用的全方位流程,包括需求定义、数据收集、模型算法设计、训练调优、应用部署和运营维护等一系列阶段。因此,除了需要产品经理准确定义需求外,还需要人工智能研发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协同合作能力,以应对大量复杂的工作。

相较于传统模型,大模型的优势在于其具备通用能力。通过从海量、多类型的场景数据中学习,大模型能够总结出不同场景、不同业务的通用特征和规律,进而成为具有泛化能力的模型库。在应对新的业务场景或基于大模型开发应用时,可以对大模型进行适配,例如,利用小规模标注数据进行二次训练,或者无须自定义任务即可完成多个应用场景。因此,大模型的通用能力能够有效应对多样化、碎片化的人工智能应用需求,为大规模人工智能落地应用提供了可能。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算法和工具,大模型正在成为人工智能技术新的制高点和基础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大模型的变革性技术特性,显著提升了人工智能模型在应用中的性能表现。它能够将人工智能的算法开发过程,由传统的烟囱式开发模式转向集中式建模。通过这种转变,大模型解决了人工智能应用落地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痛点,包括场景碎片化、模型结构零散化和模型训练需求零散化等问题。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探索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指明了方向,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大模型的出现和应用,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传统的模型开发方式针对特定场景进行训练,在面对多样化、碎片化的人工智能应用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大模型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个局限,通过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并总结出通用特征和规律,具备了应对各种场景和业务的通用能力。

大模型的优势不仅在于其通用能力,更在于其带来的开发模式的变革。传统的烟囱式开发模式,每个项目都需要从头开始,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的浪费。而集中式建模的方式,通过复用和共享大模型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提升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模型的性能表现。

此外,大模型的出现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它不仅可以应对现有的业务场景,更可以预见和适应未来的需求。大模型的通用能力和高性能表现,使其可以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支撑起整个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总之,大模型的出现是深度学习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提升了模型的性能表现,更改变了我们的开发模式和应用方式。在新时代的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和应用中,我们将更加依赖于大模型的力量,去揭示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大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将更加光明和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