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成长
今天的汤显祖老师恢复了以往的打扮,看上去儒雅稳重,与昨天那身衣服比起来确实少了些年轻感。“上节课有三位同学很详细地阐述了前三梦中的主人公的特点和作用,今天接着讲最后一梦。”他说道。
“我来。”顾玄迅速站了起来。
“《邯郸记》的主人公也是一位颇具凌云壮志的男子,他渴望功名利禄,荣华一生,但是他所面临的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因而一出场就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在吕洞宾的引导下,卢生梦中娶高门女,高中状元,披挂上阵,屡立战功,中途虽被小人陷害,但最终还是完成了生平鸿志,持将相家,封妻荫子。但是仔细来看,卢生的梦中60年并非那么顺利美好,他基本都生活在别人的控制之中。这种控制就是从与崔小姐相遇开始的,当然,面对崔小姐的‘逼婚’,他完全可以拒绝,但代价是见官府,思量之下他还是选择了‘屈服’,这样既可以免除官府拷问,又能抱得美人归,还能享受荣华富贵,何乐而不为呢?然而被迫的、强权的婚姻,也预示着卢生进入了一个非常矛盾和尴尬的境地——他看似拥有了权力,但实际上却是别人给予的,他不能选择也没有能力选择。”顾玄说道。
“婚后,卢生与崔小姐十分恩爱,过着锦衣玉食般的生活,在这样的日子消磨下,他心中的理想早已没了踪影,更加无意于功名仕途,但是崔小姐却执意让他赶考,卢生不得不从。家庭经济地位的悬殊决定了崔氏的意见在两人的婚姻中处于主要地位,也正是这种差距无意间激发了卢生的斗志,只有考取功名他才能在崔家拥有一定的地位。卢生到达京城后,便开始攀附权贵,这也并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在妻子雄厚的财力和家庭地位下被迫产生的对权力的渴望。卢生想要获得权力,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得到妻子及其家人的认可。”顾玄继续说道。
“这些无奈再加上奸臣的陷害以及最终纵欲过度而亡的结局,种种悲欢离合让卢生清醒地意识到官场社会的腐败肮脏,高官厚禄一生荣华又有何用,与禽兽为伍,受功名所累,历尽辛苦满身污秽,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于是幡然醒悟,追随吕洞宾远离了尘嚣,与《南柯记》相比,《邯郸记》批判色彩更强烈,是最清醒的一梦。”顾玄娓娓道来。
“说得非常好,不禁勾起了我创作时的回忆,实际上剧中人物的情感历程、心理刻画、理想追求反映的正是作者本身,从《牡丹亭》到《南柯记》,也正是我的思想转变历程。”汤显祖老师有些激动地说,“这四梦,前两梦讴歌人间至情至爱;后两梦揭露人间恶情,感叹人生似梦。”(如图1-4所示)
“我出生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家中四世习文,祖父笃信老庄之学,父亲倾心儒学。年幼时我曾师从徐良傅学习古文词,也曾拜泰州学派罗汝芳为师,接触心学。1561年,12岁的我目睹广东流兵进攻家乡,从那时起,我就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之后定要做个忠君报国的大英雄。我最崇拜的就是家乡名将谭纶,一直想找机会一睹他的风采。大家应该都有追星的经历,用现在的话说,我就是他的崇拜者。青年时期,我开始有了出仕为官,兼济天下的追求。1571年,21岁的我在乡试中以第八名中举,会试时不幸落榜。”汤显祖老师动情地说道。
图1-4 人物思想转变历程
“我前前后后共参加过五次科举考试,毫不夸张地说我有半生都是在备考与考试中度过的。在参加第三、四次会试之前,当朝首辅张居正都曾邀请我与他的儿子结识,但我这人脾气太倔,断然拒绝了他,这就导致了这两次会试均未通过。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34岁的我才得中进士。”汤显祖老师略显伤感地说道。
“我一心想做一个恪尽职守、勤政为民的好官,拒绝了多个官员拉帮结派的邀请,却因此只能做个闲职,升升降降,丝毫发挥不了作用,最后还因为直言上谏而被贬谪,当时的我对黑暗的官场、对所崇尚的儒家政治失去了信心,便毅然辞职回到了家乡。二十余年的仕途沉浮让我逐渐从一个满腔热血、渴望为官报效国家的有志者变成了郁闷失望、精疲力竭的失志者。万历二十六年,回归田园之后,我开始信奉佛教思想,逐渐有了出世的想法。再之后,我的长子去世、我被冠上莫须有的罪名、尊崇之人自杀、好友死于狱中,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得我出世之心更加坚定。”汤显祖老师说着情绪有些激动。
大家脸上露出些许担忧,都用关切的眼神看着他。
气氛有点凝重,蒋兰兰适时转移了话题:“那老师您再给我们说说这些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吧。”
“瞧瞧,都这么大年龄了还是这么容易‘动情’,”汤显祖老师自嘲地笑笑,平复了一下情绪继续说道,“《紫钗记》创作于我在南京任职期间,那时的我也算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虽已经感觉到科举制度、官场的腐败,但仍心存希望,因而《紫钗记》中的情不仅代表着儿女之情,也代表着我渴望能够在官场有所作为的希望,其中李益的遭遇也映射了我的一些经历,这是春天之梦,像一个载满希望的风筝,摇晃着飞上蓝天,但又十分脆弱。
“《牡丹亭》的具体创作时间我自己也说不清,因为时间跨度太长了,不过大部分是远离官场之后完成的,其中包含的情感思想是极为复杂和矛盾的,既有着对‘情’的深刻总结,以‘至情’反对‘天理’(程朱理学),反对封建教条,也有着对官场的强烈控诉,而最深处仍带有强烈的儒家功名之念,这是一个剖析自己的忠贞和追求,炽热的仲夏夜之梦。”汤显祖老师继续说道。
“《南柯记》和《邯郸记》中都有明显的佛道思想,现实中追寻无果后,试图借助梦境实现欲望,但梦醒后又觉虚幻、迷茫。这两部作品都以主人公被度化为结局,明显地体现了佛道避世的消极思想,但是并不意味着我心中已经没有了忧心天下、寻求清平世界的政治理想,这些自始至终都是我用心追求的,只是我因为在官场遭遇打击后才不得已萌生了退隐之心,从佛教思想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可以说《南柯记》从对真情的讴歌转向了对‘矫情’的忏悔,热情还未消失殆尽,是一个秋天的失落之梦。”汤显祖老师解释道。
“《邯郸记》是在经历了长久的困惑之后,从情和梦的纠缠中挣脱出,透过哲学的沉思,回归沉寂,是一个冬天的冰之梦,着重表现的是如我一般有功名欲望和政治理想的士大夫在丑恶的政治中走向幻灭和觉醒的过程,同时也强调了情爱对于人生的价值。”汤显祖老师说道。
听完汤显祖老师的讲解,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几部作品的精彩之处,也感受到了中国戏剧文学的博大精深,以及戏剧本身的非凡意义。
吴梅在《四梦传奇总跋》中对四部传奇的总体评价是:“紫钗,侠也;还魂,鬼也;南柯,佛也;邯郸,仙也。”但是,成人、成鬼、成仙、成佛终归离不开一个“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