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优等生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在自传中写道,他“完全靠自己把握着自己的教育,很少向别人征求意见”。可见,要想让孩子提高主动性,关键还在于他们自己。

为了取得好成绩或者将事情做好,孩子们都在做着不同程度的努力,可是如果这种努力只是一种表象,而非源于内心的热情、喜爱、探索和追求,孩子就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仅依赖外部的评价或物质奖赏是远远不够的,孩子应该更加理性地自省、自控、自我调整,获得自我成长。

个人的能力犹如海面上的冰山,我们只能看到露在表面的10%,而不易发现剩下的90%。虽然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但是他们依然需要不断地培养和引导;否则,潜能和才能就会像鲜花一样,最终枯萎、凋零。

激发孩子的潜能需要用正确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施压。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驱动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想要将这把火点燃,需要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内驱力。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可以推动有机体产生一定的行为,满足需要。简而言之就是,如果一个人身上缺失了某种东西,就会感到很难受,继而推动自己去做点事情。对孩子而言,只有发现了自我价值,才能认识到主动学习带来的益处;而当孩子开始主动学习时,其内驱力就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探索未知,真正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深刻体会知识带来的成就感,对知识产生渴望……这种驱动力通常是无意识的,但一些不当的教育手段会在很多时候破坏掉它,比如:额外的压力、过度的惩罚或奖励等,有些来自家庭,有些来自学校和社会。

初生婴儿还睁不开眼睛时,就会伸开小手到处探索,抓抓这个,摸摸那个。这种与生俱来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去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待孩子长大后,家长和学校为了引导他们学习,使用了一些不合适的惩罚或奖励方式,致使内驱力逐渐被外在动机所取代。

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画画实验”。

工作人员召集了20个年龄为3~4岁的对绘画感兴趣的学龄前儿童,将其随机分配到两个小组中,每个小组10人。

小组甲中,孩子们被告知,如果他们接受画画,训练十分努力,并且画得也很好,就能得到一份带有金色印章和缎带的证书。

小组乙中,孩子们被告知,他们选择画画作为自己的兴趣非常正确,希望大家认真对待,画画训练并不会得到任何奖励。

经过一段时间,心理学家发现:小组甲中的孩子主动性下降;小组乙中,孩子们自发作画的时间比较长,作品也更富有美感。原因何在?因为小组乙中的孩子都愿意主动画画,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小组甲中的孩子,对奖励的渴望远大于对画画的喜欢,他们是消极的。

内驱力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家长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呢?本书从认识内驱力、点燃梦想、改变观念、掌握方法、有效约束、少些质疑、重视计划、关注交往、重视阅读、敢于放手10个方面,给读者提供了方法和工具。案例典型,分析深入,方法得当,工具切实可行……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育儿工具书。

记住,只有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他们做起事情来才能更主动,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即使没有家长的关注和约束,他们也能凭借内驱力,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变得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