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内驱力到底是什么?

一位家长和自己的朋友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家长:“我家的孩子只要一到假期,都会先疯玩半个月,大人不在旁边看着他,他就不知道学习。往往只有临近开学,他才会废寝忘食地写作业,那种劲头,连我都想夸赞他。可是,平时的他,根本就不会这样,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朋友:“不止你家的孩子,好多孩子也都这样。只要一说到学习,总能找到各种理由拖延,能拖就拖。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对于他们来说,最主要的是学习,应该主动学习。”

家长:“我家就一个孩子,愁啊!我都长白头发了!你是不是有什么好办法?”

朋友:“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家的孩子今年上初一,我也是头疼得很。”

现实中,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多数家长都只是发发牢骚,很少有人能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法。其实,要想孩子主动学习,关键还要靠他们自己驱动。

孩子通常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受到各种诱惑,迷失方向。只有具备较强内驱力的孩子,才会屏蔽与学业无关的事情,有目的和计划地开展自己的学习活动。

家长通常比较羡慕“学霸”,这类孩子既不耽误玩耍,又拥有优秀的学习成绩。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关键在于他们有内驱力。那么,究竟什么是内驱力呢?

某幢楼一层住着一位老人,他一个人生活,每天吃完晚饭,就会安静地坐在门口乘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群小男生放学后,每天都跑到他家门口的空地上踢足球,又喊又叫。老人上了年纪,喜欢安静,无法忍受这种吵闹。

老人客气地把孩子们叫过来,问他们能不能不要在门口踢足球。没想到,为首的孩子一口回绝:“我们最喜欢踢足球了,你管不着。”孩子们不仅没有离开,喊叫声反而更响了。

老人万分苦恼,跑去找朋友倾诉。朋友给他出了个主意,虽然他将信将疑,但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试一试。

第二天,老人再次将孩子们叫过来,跟他们说:“我昨天不应该赶你们走,给你们道歉。这样吧,你们好好踢足球,最终获胜的那一队,我奖励每人五元钱。”

孩子们一听有奖励,都高兴坏了。为了赢五元钱,大家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地踢足球,最后获胜的小队每人赢得五元钱,开开心心地走了。

第三天,孩子们似乎更亢奋,踢得也更卖力,经过一通大汗淋漓的比赛,终于选出了优胜小队。他们笑呵呵地来到老人面前,结果老人只给了每人两元钱。虽然比前一天少了,但孩子们觉得也不错,仍然心满意足地走了。

第四天,孩子们踢得更加用心。当获胜的一队去找老人时,老人表现出很为难的样子,说:“你们确实踢得不错,但是我已经没什么钱了,今天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

孩子们听了恼羞成怒:“我们踢得这么辛苦,你才给这么一点钱,是打发叫花子吗?以后我们再也不来给你踢球了。”

从那以后,孩子们再也没有来过,老人的生活也恢复了宁静。

在故事中,老人的奖励变成驱动孩子踢球的动力。为了得到老人的奖励,孩子们努力踢球,但当奖励越来越少的时候,孩子们就感到不满意了,自然就不愿意再踢球了。

这就是内驱力减少的典型例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内驱力强大,才能有效地自我约束;仅靠外界的驱动,孩子的主动性就无法发挥出来。只有具有强大的自我约束力,孩子们才能与优秀为伴。

威逼孩子学习,孩子会认为学习是为爸爸妈妈学,并不会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自主学习,爱上学习,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情。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一味地催促、胁迫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破坏亲子关系,家长也会束手无策。

一、内驱力究竟是什么?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只有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拥有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才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那么,究竟何为内驱力?其实,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够从内部唤醒有机体,使其处于紧张状态的力量,其可以推动个人活动,满足个人需要。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缺少什么东西了,就会感到很不舒服,这种缺失感会推动这个人做点事情。

内驱力与“需要”是同义词,可以替换使用。但严格来说,需要是一种主体感受,而内驱力却是作用于行为的一种动力。两者状态不同,又紧密相关。需要是产生内驱力的基础,内驱力是需要寻求满足的条件。

内驱力决定动机的方向和大小。稻盛和夫说过:“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强大的内驱力。”内驱力与动机的关系,就像孩子主动性和行为的关系,即内驱力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向。

有一句话叫作“胡萝卜加大棒”,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听话,我就奖励你;你不听话,我就惩罚你。奖励和惩罚也是一种驱动力,但它们属于外部驱动力,跟内驱力比起来,外驱力有以下几个问题。

(1)不具有延续性。有了奖励和惩罚,孩子就可能行动;一旦没有,孩子立刻就会停止行动。

(2)无法实现责任的转移。学习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孩子的责任,采用奖励和惩罚等办法,很容易把这种责任转嫁到父母身上,孩子会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如此,投入的程度自然就不高了。

(3)半衰期太短。父母把奖励和惩罚当成筹码,当这个筹码变得无效时,必须不断加大筹码,才能继续推动孩子学习。如果满足不了孩子,那时该怎么办?

相比外驱力,内驱力主要有这样几个好处。

(1)参与度高。具有较强内驱力的孩子,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责任,会自觉自愿地投入,不在意任何奖励和惩罚。

(2)行动持久。孩子把学习当成满足自身需要的事情,就会持续不断地行动。孩子越学越投入,就会不断探索新知,不断挑战难题。

(3)成就感足。没有奖励和惩罚的筹码,一旦孩子有所突破,内心就会觉得非常满足,更享受这种成功的喜悦。

二、奥苏·贝尔对内驱力的分类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内驱力可以分为三种。

1.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要通过个体不断地取得成功而体现出来。孩子都渴望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是他们自觉地好好学习的力量。

好好学习的内驱力有好奇心、“有收获的”预期、社会关系和外部环境,产生于三方面的动机,如表1-1所示。

表1-1 好好学习的内驱力的动机组成

2.自我提高内驱力

所谓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就是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取得一定的成就,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所说的上进心。

从长远来看,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追求“成就”的动机,可以促使孩子把学习目标指向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和成就的远大理想。在学习期间,这种动机会使孩子们努力追求优秀的学习成绩。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激发孩子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跟“认知内驱力”相比,认知内驱力是一种直接的学习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则是间接、但更持久的学习动机。

在教育孩子时,培养孩子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是激发孩子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有效措施。但是,过分强调“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也会助长孩子功利主义的倾向,使孩子过分追求成绩和名次,降低知识获取的兴趣。

要将“自我提高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结合起来,让它们一起发挥作用,促进孩子热爱学习。

3.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或权威人士的赞许和认可,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真学习的需要。比如,孩子会为了赢得家长和教师的赞许而努力学习。

附属内驱力具有比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附属内驱力是学习的重要驱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增强,附属内驱力不仅会在强度上减弱,也会从师长身上转移到同伴身上。到了青少年时期,同伴的赞许或认可将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

简而言之,内驱力的分类可以提炼成三句俗话:

好好学习(认知内驱),天天向上(提升内驱),获得嘉奖(附属内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