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设计师100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06 产品的设计体验度量模型该怎么用?

度量模型的本质是一种产品设计及体验的质量的评估工具。你可以根据产品特点和想要度量的内容,有目的性地、有选择性地、部分性地对业内已经成熟的度量模型进行借鉴和应用。

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产品体验度量模型是逃不过的设计概念。很多同学一提到“度量模型”这几个字就头痛。我也在知识星球里收到过不少同学关于这个概念的提问,大多数都是让我帮忙分析几个模型之间的优劣,想看看自己应该将哪一个模型用在自己的产品上。比如L同学的问题是这样的:

“请问可以对比分析下SUS(System Usability Scale,系统可用性量表,是一种产品体验度量的模型)和UES(User Experience System,阿里云设计中心经过设计实践沉淀下来的云产品使用体验度量系统)度量模型吗?公司主要做B端系统,请问这两个度量模型哪个更实用?”

再比如H同学的问题是这样的:

“蚂蚁集团的PTECH模型(蚂蚁集团平台设计部于2019年提出的用于评估企业级产品体验的度量模型)和‘两章一分模型’(蚂蚁集团平台设计部于2020年提出的新的体验度量模型),相比较而言后者是否更轻量级、更适合度量技术类的工具设计?”

对于这类问题,我通常给出的回答并不是解释这些模型的具体用法,或者罗列出这些模型的利弊,因为这种解释对于提问的同学来说是治标不治本的。学知识要究其本质,我们就先看看以下这几个本质性的问题,如果你都读懂了,自然就会得到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了。

一、体验度量模型是什么?

体验度量模型也可以被叫作“产品体验评估模型”或“设计质量检测模型”等。这类模型的使用对象通常是设计师或用户研究团队,其本质是一种产品设计及体验的质量的评估工具。一套体验度量模型的组成通常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度量维度

度量维度是对要度量的内容的性质做定义和分类,为的是让度量过程更具备逻辑性和全面性。通常这些维度的英文首字母结合在一起,就是这个度量模型的名称。

比如蚂蚁集团平台设计部于2019年提出的用于评估企业级产品体验的度量模型PTECH,其实就是从产品的性能体验(Performance)、任务体验(Task success)、参与度(Engagement)、清晰度(Clarity)、满意度(Happiness)这五个维度来对产品的设计和体验质量做评估。这几个单词的首字母就组合成了“PTECH”这个模型名称。

蚂蚁集团平台设计部PTECH体验度量模型的5个维度

再比如谷歌公司设计团队提出的HEART模型,就是从用户的愉悦度(Happiness)、参与度(Engagement)、接受度(Adoption)、留存率(Retention)和任务完成度(Task success)5个维度来评估产品的体验质量的。同样的,这几个单词的首字母就组合成了“HEART”这个模型的名称。

谷歌公司设计团队提出的HEART模型的5个维度

2. 度量方法

度量方法包括需要度量和检测的具体内容、注意事项、操作策略和具体操作步骤、完成的指标等。目的在于告诉设计师需要收集哪些内容和信息,以及用什么策略和方法来做度量。

度量方法通常会从度量维度出发,针对每一个维度给出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并匹配对应的指标。比如我们上面说过的PTECH模型,除了划分度量维度,也对每个维度下关键的度量内容和度量手段做了规范和定义。

蚂蚁集团平台设计部PTECH体验度量模型的度量方法

3. 评分机制

评分机制并不是必备项,可以被明确而简单的指标替代。由于每项具体的度量内容对于产品设计和体验的权重和影响不同,当设计师想要对产品整体的体验质量有一个精准的量化认知,就需要通过数字化公式进行计算。所以一些完整性较高的度量体系都是具备评分和转化机制的。

评分机制可以帮助设计师更精确地评估出产品的质量水准,对于问题也可以分析得更为精准。还是以PTECH模型为例,这个模型就引用了一套复杂的分数转换和核算方法,将5个维度测量出来的内容结果转化为数值,帮助设计师精确计算出产品的体验分值。

这种数字计算公式和方法并不是随随便便拍拍脑袋就可以想出来的,其中的逻辑和推演过程相当复杂,没有数学功底或是对度量模型不了解是不行的。

蚂蚁集团平台设计部PTECH体验度量模型的分数计算公式

不过不得不说,这种高级的换算方式,不仅在确定公式的过程中增加了模型的复杂度,在使用公式计算出最终得分的过程也同样给设计师增加了不少工作负担。所以现在很多度量模型也会选择避重就轻,使用更加简单明了的指标来呈现度量结果。比如谷歌公司设计团队提出的GSM模型,就是将结果的评估重点放在指标的定义上,来判断设计质量的水平和标准。

谷歌公司设计团队提出的GSM模型

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体验度量模型?

看到这里你可能就会有疑问:本来都是对产品设计和体验的质量评估,为什么要有这么多不同的模型?大家就不能共同使用一套统一标准吗?

这是因为一款产品的评估方式本来就是多维度、多方面、多标准的,制定和使用统一的检验标准,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情况。由于度量模型本身具备与产品强绑定的工具属性,所以抛开产品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谈体验度量,是不合理的。

蚂蚁集团的设计团队就应用过PTECH模型和“两章一分模型”等不同的度量方案。对于这种情况,相信集团内部也曾经想努力地统一度量模型,尽量避免重复造车。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么多条业务线和产品类型,都各自有自己的想法和诉求。所以每条业务线各自沉淀、百花齐放,也就有了不同的评估标准和模型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各自沉淀的过程并不是完全地重复造车,而是思路和经验上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让每个团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业务的度量模型。

三、这些度量模型该怎么用?

判断一款度量模型好不好用,其实只有一个核心的判断原则:只有适合的,才是好用的。

同样的道理,当你想要对产品应用度量模型来做体验评估,也只有一个核心的使用原则:把度量模型当作工具去使用,而不是当作规则去迎合。

在实际工作中,工具和方法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而它们的诞生也源于使用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梳理和总结。你能看到的这些经典的度量模型,都是设计师对于几十个乃至上百个项目千锤百炼后的经验沉淀,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各自的业务特性和场景属性,因此没有绝对的高低优劣之分。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能够完全适合你的产品特征、匹配你的检测需求的经典度量模型是极少数的。这也是为什么你在借用这些模型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不太好用”或“生拉硬套”的感觉。

你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和想要度量的内容,有目的性地、有选择性地、部分性地对这些业内已经成熟的度量模型进行借鉴和应用。当然在你的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我也鼓励你参考这些经典案例,打磨出针对自己产品的定制化度量模型。

所以你要做的,不是一板一眼地套用某个模型,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判断、去筛选出真正对你的产品有用的部分,以及去学习这些模型搭建时的思考方式和工作经验

度量模型即使再复杂,究其根本它也只是一款评估工具。对于这款工具的应用,不要为了彰显设计师的“工作量”或“学术专业性”而应用,也不要被这个工具限制住思考的能力。我们的核心目标始终是用它来发现产品的问题,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说了这么多,再来看看开篇的问题:SUS和UES度量模型哪个更实用?你应该知道答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