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自体脂肪组织移植技术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的问世,术区外形凹陷的问题同时也显现出来,外科医生采用游离脂肪注射充填的方法矫正这些凹陷。1983年,Chajchir尝试采用抽吸的脂肪组织治疗面部凹陷。1986年,Illouz报告了采用脂肪细胞移植治疗凹陷畸形的新技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机械压力对所获得的脂肪细胞的影响和注射脂肪组织长期存活的问题。Coleman通过研究于1995年提出,可以采用离心技术浓缩抽吸的脂肪组织,并可以在全颜面采用多层面注射移植。
目前,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技术已经成为自体脂肪组织移植的代名词,其适应证不断在扩大,它可以作为组织填充物被注射移植到任何存在挛缩与组织缺损的皮下部位,其中最常用于面部填充,实现面部年轻化,也可借助丰唇、颞部与颊部等部位充填以重塑面部外形;也用于矫正由于脂肪代谢综合征和脂肪萎缩而导致的局部凹陷或脂肪缺损区域。此外,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技术也用于阴茎充填、手背充填以及通过肛周注射治疗括约肌的不连续。Brava技术的问世实现了乳房充填的技术革命,使得大容量隆乳获得成功。此外,该技术的适应证在不断扩大,甚至用于非美容外科领域的治疗,如斜坡脊索瘤、先天性短腭、眼窝重建、额窦骨折、骨骺生长板部分切除、内源性指蹼瘫痪、腰椎间盘脱出、红斑狼疮性肢痛、颧骨骨折、偏头痛、区域性硬斑病、鼓膜成形术、眼轮匝肌切除术后眶外侧缘组织缺损、臭鼻症、漏斗胸、放射后组织缺损、声带沟、颞下颌关节强直、薄甲、经蝶骨外科手术、声带麻痹、声带瘢痕等。此外,Alexandra采用细胞辅助自体脂肪移植(cell-assisted lipotransfer,CAL)技术治疗12例烧伤瘢痕,发现术后皮肤的质地、颜色、柔韧性、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证明自体脂肪移植对烧伤瘢痕修复效果确切。而且,还有报道证实,自体脂肪移植除了可修复瘢痕外观外,还可缓解瘢痕所致的神经性疼痛。
由于颗粒脂肪注射移植也存在与游离脂肪组织移植和游离真皮脂肪组织移植相近似的缺点。近年来,针对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后存活率较低的问题,经过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和探索,先后涌现出在移植的同时在移植物中加入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等,或与干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等混合移植,或采取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技术等。凡上述种种方法,在促进移植物血管新生,预防或减轻纤维化,提高存活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