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准备工作
最终在一番极限拉扯,价格停在了一百贯时,年轻人直接祭出杀招,以“不卖了”作为威胁,结束了这次的讨价还价。
两人签订好合同,又去官府办理了过户手续,整个过程异常顺利。拿到商铺的地契后,徐宁起身便要告辞,年轻人却是十分热情,一定要留下他吃顿便饭,徐宁实在推托不过,只好答应下来。
吃完午饭,眼看对方似乎有留自己过夜的打算,徐宁赶紧以家中还有急事为由,逃离了陈府。
“陈公子真是一个好人!”
回太平村的路上,徐四五忍不住感叹道。
这位陈公子一看就很有钱,却并不像其他有钱人那样盛气凌人,反而十分平易近人,不仅如此,为人还极为豪爽大方,两百贯的铺子说送就送,眼都不眨一下,想不让人生出好感都难。
“宁子,人家陈公子都说要将铺子送你了,你为什么非要给那一百贯?”
赵铁柱赶着牛车,有些不解道。
徐宁半躺着身子,说道:“别看好像是我们占便宜了,但这世上最难还的是人情,我们少给了一百贯,却欠出去一份人情,我倒是宁愿他多收一百贯。”
赵铁柱仍是一脸困惑,对徐宁的说法并不理解,在他看来人情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如果有人愿意给他一百贯,别说是欠人情了,就是把他卖了,他也乐意。
徐四五却是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偷偷看了一眼徐宁。
刚才与陈公子的交谈中,他完全插不上嘴,俨然一个局外人一般,反观儿子却是毫不怯场,举止有度,说话做事都颇有章法,其老练程度让他瞠目结舌。
他突然想起之前村长对他说过的话,让他遇事多听儿子的,当时他还不服气,现在回想起来,才明白村长话里的意思。
儿子长大了啊。
他心中决定,以后无论儿子要做什么,他无条件支持,儿子的脑子比自己好使,他就不去操那份闲心了。
回到太平村时,已是第二天下午,三人回家后呼呼大睡了一晚,醒来时又是精神十足。
“爹,你手艺好,这种模具再做一百个。另外,生产出的香皂需要进行包装,按这个规格制作一千个木盒,一定要精致……村里有会织绣活的吗?”
徐宁有条不紊开始布置活计。
他打算首批制作一千块香皂,制作香皂的活交给赵铁柱,而模具和包装,则要靠老爹的手艺,既然是针对高端客户,要让他们心甘心愿地掏钱,包装上必然得下功夫。
每块香皂配备一个木盒,方便顾客买回去后使用和盛放,木盒外再套一个布袋,上面绣上特制的图案,作为专属logo,便于以后打响品牌。
“你是要找绣娘吗?”徐四五想了想,“村东头老吴家的婆娘会这个,经常见她绣些手帕去集市上卖,还有村长家的二妮也会……”
一会儿的工夫,他便想到了四五人,这年头家家户户都会点针线活,毕竟衣服容易破,经常需要缝补。
“爹,你去问问她们,看她们愿不愿帮忙缝制这种布袋。”
徐宁迅速在纸上画出了草图,并标注出了尺寸,“一个……嗯,就三文钱吧,针线和布由我们出。”
“她们肯定愿意呀!”徐四五立刻说道,他虽不会女红,但也知道做出一个这样的布袋并不麻烦,三文钱一个,就跟捡钱一样,他都想试一试了。
“那爹你先去把她们叫过来,我给她们讲一下要求。”
没过多久,一共五个人便被徐四五叫了过来,她们一听是徐宁有事请她们帮忙,当即便赶了过来。
五个人都是女人,年龄最大的大概四十,其中三人也都三十出头,最小的便是村长的孙女杨二妮,今年十四岁。
“婶子们,我想让你们帮忙做一些这样的袋子,上面统一绣上这种图案,每个给你们三文钱,怎么样?”
徐宁简单讲解了一下图纸,然后问道。
“嗨!我当是什么大事呢,原来就这么点小事!你叫我一声婶子,哪能收你的钱!放心吧,婶子不要钱给你做。”
一名妇人拍了拍胸脯,毫不在意地说道。
余下四人也纷纷应和,表示不要他的钱。
徐宁伸手压了压,说道:“我不是要一个两个,而是要很多,第一批要一千个,以后还要更多。所以婶子们的好意我心领了,但这钱该收还得收,不然我可不好意思让你们一直帮我。”
几人一听这话,顿时郑重起来,她们随手做出来,倒也没什么,但数量如此之大,耗费的精力和时间不会少,自然不可能免费。
“宁子,你要这么多布袋子做什么?”另一名妇人问道。
“我准备在县里开一间铺子,卖点小玩意,这种布袋是用来装这些小玩意的。”
听到徐宁竟然在县里开了铺子,几人不禁有些惊讶,一名妇人道:“我看了一下,这种布袋子做起来也简单,费不了什么事,你要得也多,三文钱实在太高了,我看一文钱一个就行了。”
都是实在人啊。
徐宁感叹,摆了摆手说道:“说好三文那就是三文,婶子们就别跟我客气,就这么定了!等我明天把材料买回来,到时还得多麻烦婶子们了。”
“宁子你放心,婶子们一定给你做得漂漂亮亮的。”
几人当即保证道。
她们稍稍一算,便知道这活赚大了,三文钱一个,一千个就是三贯,而且布料和针线不用她们出,最多也就花点时间和精力,完全就是无本买卖。
这种好事,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一时间,几人脸上都笑开了花。
一晃五天过去。
赵铁柱的一千块香皂已经制作完毕,徐四五日夜赶工,也终于将一千个装香皂的木盒做了出来,至于外面的布袋,在五人的合力之下,只花了三天时间,便全部完成。
而这几天,徐宁又去了一趟县城。
他请人制作了一张牌匾,同时给铺子取名“万宝阁”,随即确定了开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