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场景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作用
颠覆性技术创新是基础研究的重大进展或工程技术的重大突破,只有实现产业转化,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形成现实生产力,才能显示出其应有的经济、社会或生态价值。而一项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否产生商业价值、开辟新的产业赛道还受到应用场景的制约,只有那些具有较大规模市场应用需求的颠覆性技术才能成功实现产业转化。
一、颠覆性技术产业化
一项颠覆性创新技术从实验室突破到转化为能被主流市场所接受的新产品、技术或服务,形成新产业、新赛道,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充满风险和挫折,包括新产品本身很粗糙、性能不稳定、用户不认可、难以获得辅助技术、宏观政策和制度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跟不上、社会环境难以适应等,这导致许多有潜力的颠覆性技术在初期就夭折。
从战略生态位管理(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SNM)的视角,颠覆性创新形成产业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技术生态位(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市场生态位(商业化)、范式生态位(产业化)三阶段跃迁,其间还要跨越两次“死亡之谷”。
技术生态位主要是指为有发展前景的颠覆性技术构筑一个保护空间或测试平台,通过生产者、研发者、用户、政府及其他组织执行者渐进的试验和学习,解决新技术本身的问题和缺陷,以及市场化应用中遇到的障碍,从而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孵化和培育新技术,推进其由技术生态位向市场生态位的过渡,使新技术成功跨越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工程化与商业化)之间的“死亡之谷”,实现第一次跃迁。实际上,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或造成企业市场地位剧烈变动的重大发明创造或技术创新都是在技术生态位中孕育的。
市场生态位也就是新技术在进入市场初期所处的市场地位和拥有的市场资源,是在新技术向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形成的。颠覆性创新具有激进式、非线性的特征,但是市场用户的接受度却是渐进的。因此,新技术在进入市场初期往往不能被大多数用户所接受,只能存在于一些特殊的市场中,即在被主流市场忽略或无视的“边缘市场”中寻找适宜的生态位,逐渐改进和优化产品和技术,积累相对于旧技术的优势。当新技术、新产品性能趋于稳定,通过市场渗透,找到了适宜的生存空间,逐渐显现出一定的产业化前景和商业价值,并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了新的技术体制,得到了整个社会、市场的认可时,新技术才得以二次跨越商业化与产业化之间的“死亡之谷”,实现向范式生态位的第二次跃迁。
范式生态位就是指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成为市场的主流范式(也称“技术范式”)。进入范式生态位阶段,新产品市场份额开始快速提升,市场主导地位被确立,新产品、新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
二、应用场景在颠覆性创新产业化不同阶段的作用
在传统技术居市场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新技术、新产品的每一步跃迁,都需要做到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契合,而特定的应用场景通过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创造性应用机会(见图1-1),让技术成果在真实的场景中实现快速优化与迭代,提高新产品的商业价值,从而为新技术快速产业化提供支撑。
图1-1 应用场景在颠覆性创新产业演化不同阶段的作用
1.技术验证
颠覆性创新在从实验室进入工厂的产品开发的工程化阶段,在战略生态位视角中对应着技术生态位构建。在实验室阶段固然能够开发出产品的原型,但从严格意义上讲,现实应用环境与实验室环境大相径庭,有许多实验室阶段未曾考虑到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而且许多实验室用的原料、设备,在成本等方面并不适合规模生产时使用,因此实验室中的产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而且,在实验室里得到的是理想状态下的产品性能,至于该项技术的实际性能如何,必须在实际应用中加以验证。因此,在这一阶段,应用场景主要是为新技术搭建一个验证平台,为新产品提供“最初始的市场”,验证新产品的实际功能和性能以及是否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创新者在其中可以大胆地尝试,了解新技术和新产品产生的问题、缺陷、遇到的障碍,以及用户的消费偏好与习惯等,通过制造工艺重组,反复试错,一方面淘汰不具有商业可行性的技术,另一方面不断调整、改进生产工艺来实现生产的安全性、经济性,工艺的可操作性以及稳定性,并为大规模生产积累必要的经验和实验数据,深挖对新产品有需求的消费者和适宜的利基市场,直到新产品性能趋于稳定,并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市场化前景和商业价值。
2.需求验证
当新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也就是市场生态位阶段,尽管可能符合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但仅凭技术的先进性并不一定能被多数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普通消费者更加关心技术的可靠性、产品的经济性和使用的便捷性,而且由于多数消费者属于风险厌恶型,存在路径依赖性,在对新产品缺乏足够认知的情况下,其市场培育面临着许多障碍。
一是产品成熟度与成本的障碍。工程化阶段的重点是把产品做出来,把产品的主要功能释放出来,但产品还比较粗糙,企业还没有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甚至会通过高价委托其他企业以代工的方式完成产品的生产,因此,新产品在上市初期往往成本、价格比较高,与市场上的主流产品相比市场份额与利润水平较低,处于竞争劣势。
二是用户需求对接的障碍。首先,由于一般用户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知度低,在观念上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程度还不高,再加上初代产品虽然有新的特性,但稳定性、可靠性偏低,性能不够完善,特别是对于产业用户来说,如果由于产品性能上的缺陷导致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生产事故等,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其次,大部分用户习惯于路径依赖,尽管新产品的性能改善了,但是由于用户更换新品牌或产品还要产生时间、精力以及学习成本,因此,新产品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着老用户不愿用、不敢用等问题,而这又会使工艺、技术、产品丧失优化升级的机会。此外,再加上销售渠道、融资渠道不够畅通等诸多原因,新产品在进入市场初期常常面临着“死亡之谷”。
三是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障碍。现有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为传统主流技术服务的,难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需求。新产业的成长需要整个技术体系的协同进步,更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比如,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就需要加强数据中心、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这一阶段,应用场景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市场需求验证。通过在实际场景中的小规模应用,企业可以验证市场对新技术的真实需求,了解用户的接受程度和满意度,并根据用户反馈和使用数据,帮助企业发现产品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提升产品性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二是市场教育与推广。通过在特定场景下一部分愿意尝试新技术、新产品的领先用户对使用效果的展示,提高一般用户对新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普及和推广。三是商业模式的探索。新技术的商业化往往伴随着新商业模式的探索。应用场景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和验证可行的商业模式,如一些用户更关注产品的使用效果而非拥有权的应用场景,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即服务(PaaS),提供按需使用的商业模式;企业还可以根据用户在特定应用场景中的行为和偏好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等,帮助企业在开拓新市场的过程中,获得持续的收入来源。四是应用示范。在商业化阶段,技术演进的路线已比较明晰,对于符合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的创新项目,政府通过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或新服务在特定场景中的实际应用,展示其成效和商业价值,并从中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加速新技术的成熟和推广。
3.生态构建
进入产业化阶段,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只有找到稳定的、规模可观的应用场景,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获得足够的回报,才有动力增加生产设备等的投资,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生产流程和管理体制,扩充人力资源,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而生产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带来了企业、供应商、用户、竞争对手、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主体的集聚,促进了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共享,推动形成适宜技术扩散和产业成长的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互合作,不断探索和开拓新市场,将产品或服务应用到新的领域、行业或环境,实现业务增长和创新创造了新机会。反之,如果不能找到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规模化的应用场景,无法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那就将阻碍新技术、新产业的健康发展。以5G产业为例,5G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的特点和优势,技术性能远远优于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但是现在的主要应用场景多是从4G时代延续下来的,由于迟迟未能找到大型应用场景,无法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和稳定的盈利模式,限制了5G产业及相应服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