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万物的故事
我们是喜欢故事的物种。我们观察现实、把握规律,再把这些结合成多种叙事,能引人入胜、能令人周知、能吓人一跳、引人一哂乃至震撼人心的叙事。这里讲到叙事,“多种”必不可少。在收藏人类思考的图书馆中,没有单独哪一卷大部头能统一传达终极理解。与此相反,我们写下了很多层层嵌套的故事,探查人类在不同领域的追寻和经验,也就是说,这些故事用不同的语法和词汇,对现实的各种规律进行句法分析。要讲述还原论的故事,用微观物理成分的语言来分析从行星到毕加索的种种现实,质子、中子、电子和自然界的其他粒子就必不可少。要讲述生命涌现和发展的故事,分析非凡的分子及其控制的细胞的生化过程,代谢、复制、突变和适应就不可或缺。对关于心灵的故事,神经元、信息、思想和意识也缺一不可——而有了这些,叙事也会增殖:从神话到宗教,从文学到哲学,从艺术到音乐,都在讲述人类为生存所做的奋斗,了解世界的意愿,表达的渴望,以及对意义的追寻。
这些都是正在发生的故事,由来自大量不同学科的思想家一步步发展出来。自然如此。从夸克讲到意识,这样的长篇故事是一部厚重的编年史。但不同的故事也彼此交织。《堂吉诃德》讲述的是人类对英雄壮举的向往,塞万提斯用想象创造出了一个活生生、能呼吸、会思考、有身心感受的骨与肉与细胞的集合体,命名为阿隆索·吉哈诺*,并通过这个脆弱的角色讲述这个故事。在这个角色的有生之年,这个细胞集合体都在支撑能量转换和废物排泄的有机过程,而这些有机过程本身又都依赖于散布在从大爆炸中出现的广袤空间中的超新星爆发的残屑锻造而成的一颗行星上已经演化了数十亿年的原子和分子运动。然而,读懂堂吉诃德的艰辛就是理解了人性,但如果将这种理解放在对这位游侠的原子和分子运动的描述中,或是通过详细描述塞万提斯写作这部小说时脑内噼啪作响的神经过程来表现,结果就仍会是晦暗不明。不同的故事虽然肯定相互关联,但也是在用不同的语言讲述,关注着不同层面的现实,带来的见解也截然不同。
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在这些故事之间无缝切换,将人类心灵的所有产出,无论真实还是虚构,科学还是想象,都连成一体。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援引关于粒子成分的统一理论来解释对罗丹的最主流想象,以及他的雕塑《加莱义民》在观赏者心中引起的各种各样的反应。也许我们将完全理解,从旋转餐盘上反射出的一点闪光看似平常,却如何搅动了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强大的头脑,促使他改写了物理学的基本定律。更大的野心是,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完全了解心灵和物质的工作原理,于是从黑洞到贝多芬,从量子怪异到沃尔特·惠特曼,一切都将一目了然。但即使还远远没有这种能力,沉浸在这些富于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科学故事中,并体会它们何时又如何从更早在宇宙的时间脉络中登场的故事中出现,追寻其或有争议或为定论的演变轨迹,将每个故事都提升到具有“突出解释”的地位,还是会有很多收获。[4]
很明显,在这么多故事中,我们会发现有两种力量在联袂扮演主角。在第2章我们会遇到第一种:“熵”。虽然很多人都知道熵跟无序有关,也经常断言无序总是在增加,但熵还有很微妙的特性,让物理系统能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发展变化,有时甚至看起来与熵的方向背道而驰。在第3章我们会看到这方面的一些重要例子,看到大爆炸之后的粒子仿佛公然无视无序的驱动,一路演变成恒星、星系和行星这样组织有序的结构,并最终成为在生命的大潮中涌动的物质组态†。要问这股潮流是如何开启的,我们就会看到第二种无处不在的影响:“演化”。
演化虽然是生命系统所经历的渐进演变背后的第一推动者,但在最早的生命形式开始生存竞争之前很久,自然选择带来的演化就已经开始了。在第4章,我们会遇到分子与分子之间的斗争,这都是在无生命物质的竞技场上展开的生存斗争。化学物质之间的这种战斗可以叫“分子达尔文主义”,这一轮又一轮的厮杀很可能制造出一系列比以往更强健的结构,最终产生我们能看作生命的最早分子集合。个中细节是最前沿的研究内容,但随着最近数十年的惊人进步,学界一致认为我们正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实际上很有可能,在生命得以涌现的艰苦跋涉中,熵和演化的双重力量是配合默契的好伙伴。尽管这种结合听起来好像很奇怪——熵的公开罪名是会走向混沌,跟演化或生命似乎势不两立——最近对熵的数学分析却表明,像太阳这样长期存在的能量源,无休无止地向正在争抢地球这样的行星上有限的可用资源的分子成分倾泻光和热,而生命,或至少是生命一般的特性,很可能就是这个过程的预期产物。
虽然其中一些想法目前还只是试探性的,但还是可以肯定,地球在形成十亿年左右之后,就已经布满了在演化压力下发展起来的生命,因此下一阶段的发展就是标准的达尔文式事务了。偶发事件,像是被宇宙射线击中或在DNA(脱氧核糖核酸)复制过程中遭遇分子出错,会带来随机突变,其中一些对有机体的健康或福祉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另一些会让有机体更好或更难适应生存竞争。能增强适应性的那些突变更有可能传给后代,毕竟“更适应”的意思本来就是说,相关性状的携带者更有可能活到性成熟,生出合格的后代。一代又一代,增强适应性的特征就传播开了。
几十亿年过去,在这个漫长进程不断展开的过程中,一组特定的突变产生了某些有增强认知能力的生命形式。有些生命不仅变得有知觉,而且知道自己有知觉。也就是说,有些生命获得了有意识的自我认识。这种会反省自身的生物自然想知道什么是意识,意识又是如何产生的:不识不知的一团物质,是怎样开始思考和感受的?第5章我们将论及,很多研究者都在期待着某种机械论解释。他们指出,我们要以比现在精确得多的水平去了解大脑——大脑的组成、功能和连接,而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对意识的解释就会随之而来。另在一些研究者的预见中,我们面临的挑战要艰巨得多,他们指出,意识是我们遇到过的最难的谜题,它需要全新的视角,这视角要考虑的不仅是心灵,还有现实的本性。
在评估我们的复杂认知对我们的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时,各种意见较为一致。在更新世,数万代我们的祖先聚集成群,靠狩猎和采集维生。随着时间推移,灵巧的心智出现了,这让他们有了精细的能力来计划、组织、沟通、教学、评估、判断和解决问题。利用这种增强的个人能力,群体得以施展越来越大的集体影响力。这就把我们带到了解释性剧集的下一季,关注使我们成其为我们的那些发展变化。第6章将考察我们如何获得语言,随后又是如何痴迷于讲故事的。第7章将探讨一种特殊的故事体裁,这种故事预示并转变成了宗教传统。而在第8章,我们会探索长久以来广泛存在的对创造性表达的追求。
为了弄清这些既普通又神圣的发展变化的起源,研究人员提出了大量解释。对我们来说,达尔文的演化论仍是一盏基本的指路明灯,如今是把它应用在人类行为上。无论如何,大脑只是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演化的又一种生物结构,而正是大脑告诉我们该做什么,该如何反应。过去几十年,认知科学家和演化心理学家确立了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就跟我们的生理受达尔文式选择的重大塑造一样,我们的行为也同样如此。因此在穿越人类文化的漫漫征途中,我们经常会问,这样那样的行为是否提高了很久以前践行这一行为的人的生存和繁殖前景,促进了这种行为在后来的一代代人中的广泛传播。然而,跟对生拇指和直立行走等与特定的适应性行为密切相关的生理遗传特征不同,大脑的很多遗传特征塑造的都只是偏好,而不是确定的行为。我们会受这些偏好的影响,但人类活动是从行为倾向与我们那复杂精微、自我反省的心灵的混合体中生发出来的。
因此,第二盏指路灯,截然不同但同样重要,将瞄准与我们精细的认知能力齐头并进的内心生活。沿着诸多思想家留下的印记行进,我们将看到一幅发人深省的前景:有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我们肯定驯服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而借着这股力量,我们最终荣升为世界的主宰物种。但是,让我们能去影响、塑造并创新的心智官能,也正帮我们消除了目光短浅,否则我们还是只会狭隘地关注当下。彻底操纵环境的能力让我们有能力不断转到有利位置,能超脱于时间线,深思过去曾是什么样子,想象未来又会如何。无论有多么不情愿,要想得到“我思,故我在”,就得一头撞进这样一句反驳:“我在,故我会死。”
就算往好听了说,这一认识也很令人惶恐。但我们大部分人还能承受。作为物种,我们存活至今,这证明我们的同胞也能承受。但我们是如何承受的?[5]有种思路是说,我们反复讲述我们在广袤的宇宙中如何迁移到舞台中心的故事,而我们会被永远抹去的可能性,就受到了质疑或是忽视——再或者简单说,就不在我们这手牌中。我们创作绘画、雕塑、运动和音乐作品,借此夺取对创造的控制权,并赋予自己战胜一切有限事物的力量。我们想象出英雄人物,从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到圆桌骑士高文再到赫敏,他们以钢铁般的坚定意志俯视死亡,并证明我们能征服死亡,虽然只是出于想象。我们创立了科学,得以洞察现实的运作方式,而这种力量在我们的先辈看来,只有神才能拥有。总之,我们可以享有认知大餐——凭借思维敏捷等种种能力认识到我们的生存困境——并大快朵颐。凭着我们的创造能力,我们构筑了强大的防御工事,来应对本可能让人虚弱无力的焦虑不安。
尽管如此,因为动机不会一成不变,要弄清是什么激发了人类行为,可能是一项很棘手的任务。也许我们的创造性试探,从拉斯科洞穴壁画上的雄鹿到广义相对论方程,都来自大脑那经过自然选择却也是过激反应了的、用于发现规律并将其井井有条地组织起来的能力。也许这些及其他相关的追求,都只是足够大的“大”脑在全神贯注于寻找住所和食物时顺便发布的副产品,它们虽则精致,但对适应性来说却属多余。我们也会说到,理论比比皆是,但还没有经得起推敲的结论。但毋庸置疑,我们想象、我们创造、我们体验作品,从金字塔到第九交响曲再到量子力学,都是人类才智的丰碑,即便不谈内容,这些作品的持久性也指向了永恒。
于是,在考察过宇宙起源,探索了原子、恒星和行星的形成过程,并扫视生命、意识和文化的出现之后,我们将把目光投向几千年来,无论在字面意义还是象征意义上都刺激了同时也平息了我们广大无边的焦虑的那个领域。也就是说,我们将从此时此地出发,瞩目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