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宋朝那些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宋辽和谈:聊来聊去,最终“和了个寂寞”

赵匡胤虽然是个“懒帝”,但对边疆局势却一点也不糊涂。尤其是北方的辽国,这个邻居,不是“朋友”,就是“天降对手”。宋辽之间,表面上兵戎相见,实际上,“和谈”的戏码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来来回回上演了无数次。可惜,这些和谈最终的结果,总让人感到一个真相——“聊来聊去,和了个寂寞。”

和谈的背景:兵不打了,话不能不说

宋辽之间的关系,很像两个在市场上抢地盘的小贩——大家都不愿吃亏,但也不想搞到同归于尽。每次打完仗,辽国都会派使者过来,说要和谈,宋朝也会礼貌地派出大臣,双方坐下来,摆出一副“讲道理”的架势。

可问题是,辽国的“和谈”,常常更像是一次“嘴炮表演”。他们开口第一句基本是:“你们大宋不如直接称臣算了。”赵匡胤的内心独白大概是:“称臣?你这是想让我赵家人在《史记》里被嘲一万年吧!”

而宋朝这边的大臣们,也不是吃素的。每次听到辽国这些话,必然立刻翻出大宋文人的辩才,直接开始反击:“我们赵大宋以仁义治天下,怎么可能被你们这种骑马喝奶的野蛮人威胁呢?”结果,双方的和谈经常还没开始,就变成了互相“嘴上开战”的场面。

和谈的过程:你要地盘,我要面子

宋辽和谈,最大的难题是——辽国要地盘,大宋要面子。

辽国的态度很简单:“你们不想打仗是吧?那行,交点地盘吧。”而大宋的回应则更直截了当:“地盘没得谈,咱们还是聊聊别的吧,比如天气,比如诗词歌赋?”

这种对话模式,让人觉得宋辽和谈更像是一场“友谊赛”。辽国想用军事压力换取利益,大宋则通过拖延和嘴炮来维护自尊,结果就是——双方聊来聊去,各自心怀鬼胎,始终谈不出什么结果。

有一次,辽国使者甚至直言不讳:“你们大宋的军队,不是我们辽军的对手,你们还是趁早认清现实吧。”赵匡胤听说后,脸都黑了,直接命令使者回怼:“我们大宋的强大,不在于打仗,而在于治国。和谈是为了和平,不是为了听你们耍嘴皮子。”于是,这场和谈就此宣告破裂。

和谈的结局:各自心怀鬼胎,终成摆设

和谈谈到最后,往往会陷入一种微妙的境地——大家都觉得自己赢了,但实际上什么都没谈成。

辽国觉得:“我们好歹把大宋压得喘不过气,算是威风了一把。”宋朝觉得:“虽然没占到什么便宜,但至少没有被彻底压倒。”双方各怀心思,却始终不愿让步。

赵匡胤对这种“和了个寂寞”的结果,其实心里门清。他明白,辽国这种外敌,靠谈判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但他也知道,大宋还没到和辽国决一死战的地步。于是,他决定用一种更“长远”的方法应对——拖。

“大宋打不过辽国,但咱们能拖得起。你们有骑兵,我们有时间。”赵匡胤很清楚,和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来来回回的对话,让双方维持一种“斗而不破”的状态。毕竟,在赵匡胤看来,“和谈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

赵匡胤的智慧:聊没聊成,关键在拖住

赵匡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和谈”变成了一种外交工具,而不是一个必须达成目标的任务。他知道,辽国虽然强悍,但内部也是问题重重,宋朝的策略就是通过反复的和谈,耗掉对方的耐心和资源。

这种“拖字诀”,不仅让辽国始终不能真正对宋朝发动全面战争,也让宋朝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赵匡胤深知,真正的胜利,不是和谈桌上的嘴上功夫,而是通过时间慢慢化解敌人的锋芒。

于是,赵匡胤把“和谈”当成了一个长期工程。他甚至不在意和谈是否能真正达成协议,反正只要辽国的注意力还在谈判桌上,边境的百姓就能多一分安宁。

和了个寂寞,但稳住了江山

宋辽和谈,虽然表面上“和了个寂寞”,但从赵匡胤的角度来看,这场和谈已经达到了他的目标。辽国虽然没被彻底压制,但至少没有真正占到便宜;而大宋虽然没能扩张疆土,却稳住了自己的边疆和内政。

赵匡胤用一次次“聊来聊去”的谈判,换来了大宋的和平发展时间。这种“聊到敌人心累”的策略,虽然听上去像是在拖时间,但实际上却是赵匡胤的一场战略胜利。正如他自己所说:“战胜敌人不难,难的是让敌人无暇战胜你。”

总结:宋辽和谈,聊出了智慧

宋辽和谈看似是一场无果的拉锯战,但实际上,赵匡胤通过这种方式,把战争的成本转嫁给了敌人。他用“嘴炮外交”,拖住了辽国的扩张,也为大宋的稳定发展赢得了时间。

“和了个寂寞,却聊出了江山的未来。”赵匡胤的外交智慧,正体现在这种“看似无用,实则有力”的操作中。他深知,有时候,最好的胜利不是打败敌人,而是让敌人始终找不到战胜你的机会。

于是,宋辽和谈成为了大宋边疆政策的一个缩影——聊来聊去,最终谁也没赢,但大宋却在稳定中逐渐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