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考不上科举的名臣
明朝的科举考试,历来被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制度之严密、程序之繁琐,已经算得上是封建社会时代之最了。
这里面也有老朱的功劳,朱元璋称帝后,一度对科举制度产生怀疑,并用行政手段强行废止,但最后的结果使他大失所望。
朱元璋不得不恢复科举,并制定了更为完备的考试制度,所以才使明代科举制度更具广泛的影响。
“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祁景坐在御书房内,手中握着一份奏疏,口中轻声复述着科举的考试内容。
“这第一场考试,其实是最为关键。”这一场考试不仅要求考生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的理解,更要求他们能够将这些经典中的义理融会贯通,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现实却往往与理想背道而驰。
“那些考生们,大多只是死记硬背,将书中的陈词滥调倒背如流,却缺乏对经典的真正理解。”祁景摇了摇头,心中不禁有些感慨。这样的考试制度虽然看似公平,实则却存在着诸多弊端。
那些真正有才华、有见识的人才,往往因为缺乏应试技巧而名落孙山;
而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的考生,却往往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
“第二场考论一篇,判语五条,还有诏诰章表类的一道题目。”
这一场考试虽然对考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同样也存在着不少漏洞。
那些擅长八股文的考生,往往能够轻松应对;而那些真正有思想、有见解的考生,却因为不擅长八股文而难以发挥。
“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
这一场考试虽然旨在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和对时局的判断,但同样也难以避免权力和金钱的干扰。
有权有势的家庭,往往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来影响考试的结果;贫寒家庭的考生,则往往因为缺乏资源和人脉而难以施展才华。
“这样的考试制度,真的能够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吗?”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场文科似的考试,不需要真正融会贯通,也不需要深入探究,只需背诵书里刻印的那些陈词滥调,学习那些空洞浮华的对偶语句。
但是即便是这样,能到京城中参加全国考试,中得进士的人数也低的可怜。
即便这次祁景放开标准,不限制非举人才能参加本次“春闱特招”,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能考中。
而且腐朽的封建社会必然夹杂着权力和金钱,关系与派系的因素。
科举制度虽然为贫寒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同样也成为了权贵们巩固地位、扩张势力的工具。
这样的循环一旦形成,便很难打破。
祁景面前这份奏疏里写的就是对科举弊端的奏议,而且还是兵部尚书于谦写的,奏疏里说:
自从民间上把科举考试当作学习的唯一出路后,老师和学生之间传授的知识,大多只是那些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文章,而对于真正的道理和学问,心里却没有真正领会和掌握。因此,当他们在一起时,就像是假装合作;一旦分开,就像是彼此抛弃。
这种情况,比起那些从事各种手工艺和技艺的师徒关系,反而显得逊色不少。
那么,这样的师生关系,又能有多少真正的恩情和道义存在呢?
臣听闻有人说:“现在读书人的心态越来越浮躁,社会风气也大大败坏。那些深入研究经典的人,往往偏离了经典的真正主旨;
而那些盲目相信老师传授的人,又常常误解了老师的学说。
这真可谓是侮辱了圣人的言辞啊!”
那些学生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一心只想着做官升迁。
他们刚开始理解经书的章节和句子,就急着根据这些内容拟定题目写文章,竞相写出那些浮夸、荒诞的言辞,以便迎合考官的口味。这样一来,他们就把经书传注割裂得支离破碎,这不仅仅是像买椟还珠那样舍本逐末了。像这样的人,虽然名义上是读书人,但他们的心态和那些唯利是图、垄断市场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近代以来形成的科举考试套路,就像是自称能横渡大江的渔网,但实际上却甘愿与市井小人同流合污,还恬不知耻。他们的心志已经放纵到这种地步,还怎么能指望他们通过读书穷究事理,以求领悟圣贤的心法和思想呢!”
不得不说于谦虽然管的多,人在兵部,连科举也要掺和,但是确实说的都有道理。
“大明朝的问题太多了,这帮人又守着祖训,后世之君只能做守成之君。”
祁景在心里暗自叹息。
他知道,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从根本上进行革新。
这谈何容易?革新和改革往往会触动固有利益者的蛋糕,引发激烈的反对和阻挠。
“这大明朝从立国开始,就不正。”祁景在心里默默地想着。
这些事情其实本来祁景不用操心,但是他想刷皇威,就要处处思索如何革新大明朝,把大明朝统治的更加辉煌。
思来想去,祁景发现了根本问题,大明朝立国不正。
正当祁景陷入沉思之际,冯保走了进来:“皇上,内阁把这次会试通过的名单呈上来了。”
听到这话,祁景精神一震。他立刻接过奏疏,仔细地查阅起来。
这份名单上,列着这次会试通过的考生姓名和籍贯。
祁景一边看着名单,寻找自己熟悉的那些名字,一边也在心里默默地评估着每一个考生的潜力和价值。
“沈鲤、张居正、严嵩、申时行……”
果然在上面找到了,沈鲤,张居正,严嵩和申时行,当他看到名单的末尾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名字并没有出现。
和珅不见了。
祁景仔细又查阅了两遍,确定自己没有遗漏。
“和珅这货难道没考上?文化水平不够?”
祁景思量一会,只能得出这个结论。
“先不批,让礼部等等,去叫沈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