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拾朝花:我眼中的中国出版四十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永远的朝内大街166号

——写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五十年之际

人民文学出版社为纪念创建五十周年征集的一篇篇文稿,铺陈在我的面前。细细读过,采访中曾经无数次去过的北京东城朝内大街166号那座青砖砌墙,绿藤蔽盖的建筑,似乎有了生命。这座对于新中国文学事业有着特殊意义的建筑,它的旺盛的生命,是由与这里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出版家、作家、编辑和他们培育的著作赋予的。

1999年,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为自己50年的工作做出了准确的评价:新中国的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在将这一评价向社会公开之时,它也铭刻在了每一位人文社同仁的心中。创办于1951年3月的人民文学出版社,50年来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繁荣文学出版事业,加强国家文化建设为己任,注重图书出版的系统性和多层次结构,努力全面反映古今中外优秀文学成果。这里的编辑,冯雪峰、聂绀弩、楼适夷、王任叔(巴人)、秦兆阳、严文井、韦君宜、屠岸……文学爱好者们耳熟能详。经这些“行家里手”的精心培育,一部部流芳新中国文学史的佳作诞生在这里,犹如一块块砖石,构建起新中国文学事业的大厦。发生在每一部书稿背后的故事,更清晰地勾勒出新中国文学事业发展的脉络,展现了新中国出版家、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编辑们为发展文学事业筚路蓝缕,作出的巨大贡献。迄今,人文社获得国家图书奖13项,“五个一工程”奖4项,茅盾文学奖11项,其他奖项一百五十余项,并获得“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

人文社的出版物中,荟萃了古今中外的文学精华:《鲁迅全集》、《暴风骤雨》、《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尘埃落定》、《白鹿原》、《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莎士比亚全集》、《巴尔扎克全集》、《静静的顿河》、《巴黎圣母院》……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徜徉其中,受着精美的精神食粮的滋养,成长起来。新中国成立初期,《骆驼祥子》、《家》等现代作家代表作品出版掀起的大众文学阅读热潮,永远地写进了新中国文化发展历史;改革开放初期,《子夜》等中外文学名著的重印,引发了读者排长队争购的盛况,预示了出版界思想解放的先声。

50年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八千多种图书,发行七亿多册,囊括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文学作品、优秀古典作品、外国文学古典名著和现当代有代表性的作品中译本以及文艺理论、高校文科教材、人文科学著作等文学出版的各个领域。这当中,反映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历史进程的当代文学作品四千多部,绝大多数当代作家的代表作蕴含其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整理工作,为从《诗经》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一切有成就的作家作品,拂去了历史尘埃,使之焕发出熠熠光彩。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此方面的图书出版已初具规模,达一千余种,从这些出版物中,已可窥见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大致轮廓。人文社拓展的各国古典名著、现当代名家名作和各种代表性作品的出版,已蔚为大观,出版了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作家作品两千多种,向我国读者展示出世界文学的洋洋大观,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50年中,人文社倾力构筑的包容古今、囊括中外文学图书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中国作家、翻译家视人文社为培养自己成长的摇篮,因为他们的许多作品是在人文社的编辑们的培育下,破土而出,由幼苗而枝繁叶茂的。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在将写作了六年的书稿交到编辑手中的时候,有一句话涌到嘴边没有说出来:“我连生命都交给你们了。”每一个作者在捧出作品的时候都是同样的心情。著名作家宗璞说过:“小说是作者的灵魂的投入,是把自己搅碎了,给小说以生命。”人文社的编辑们像母亲呵护孩子那样对待能感受到作者脉搏的每一部作品的精神,令每一个作者没齿不忘。作家李国文第一次走进朝内大街166号,拎了一个很大的手提包,准备拿回《冬天里的春天》的退稿。他担心自己的创作不被理解,更不敢企求有人赏识。但就在这座门里,他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复:书稿被采用了。他没有想到,在这座门里,他“不但获得了一次以为不可能的文学机会,而且,还遇到一些心地很好,希望你得到成功的人”(李国文语)。他因而感慨:“自从1957年因一篇小说而万劫不复,碧落黄泉,走投无路,坎坷半生,差一点点遭灭顶之灾起,二十二年,七千多个日日夜夜以后,等待到毫不犹豫的首肯,没有人情,没有请托,素昧平生,互不相识,能不对出版社的气魄和胆识,怀抱一份被知遇、被赏识的激动吗?”陈忠实蜚声文坛后,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人文社的编辑们给予他创作的支持与鼓励。他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凭着一群文学圣徒“撑起一个国家的文学出版大业的门面,看似对一个如我的作者的一部长篇小说的过程,透见的却是一种文学圣徒的精神”。这些发自肺腑的声音,道出了人文社编辑们“碾作尘泥更护花”精神的神圣。

3月28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为自己的五十周年纪念举行了庆祝活动。在这个时刻,我们对朝内大街这座建筑中创造的不朽和这不朽赋予人文社的崇高声望,感佩之情油然而生。

(原载2001年3月29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