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拾朝花:我眼中的中国出版四十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甘为学术研究“做嫁衣”

——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通过当时官办书局或民办书局、书坊、书店等种类繁多的征订目录与广告,透射出这一特定时期书籍生产与流通的状况,给广大研究人员和读者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的序言中,北京大学教授肖东发写上了这样一段话。这部丛书由国图出版社总编辑徐蜀策划、编辑。出版后,虽每部定价高达14000元,却销售得非常好,四五个月便收回了全部成本。

在徐蜀整理此批书目之前,数十种清末民国时期的图书馆销售目录、宣传册页及征订样本,静静地躺在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书架上,无人问津,尘封了数十年。徐蜀找到它们,偶然中更有必然,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工作,及时全面了解图书馆馆藏,是他工作的需要,更是他的自觉。“泡图书馆”是他工作与生活中的常态,已积累了厚厚三大册的书号与书名,记录了他“泡”出的收获,勾勒出了这位南开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毕业后主要的工作轨迹。

和徐蜀一样,国图出版社的编辑们自觉地将“继绝存真、传本扬学”作为自己的使命,自觉地在当代学术研究前沿需求与当代现存古籍文献资源之间充当桥梁。1987年,任继愈先生刚任馆长,就明确提出图书馆的藏书要为读者使用服务,图书馆的出版社要以揭示馆藏为主要任务。“古籍图书同时具有两种价值,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文献价值体现在让人读、看、用。没有文献价值,只有文物价值,其总体价值就减少了一半以上。图书的价值在于产生社会效益。”老馆长的这番话,拨亮了编辑们心中的灯。任老晚年致力于古籍整理,扑下身子为国家文化高潮到来做基础工作,为后辈学人服务,被编辑们视为楷模。编辑们为了给当代学术研究提供古籍文献而“泡”图书馆,为了给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一手文献资料而埋头故纸堆。副总编辑贾贵荣说:“我们的工作绝不是简单的古籍影印,我们将智慧和心力融汇其中,功在传承,利在学术。”

成立30年来,国图出版社致力于影印古籍和各类稀见文献,成为以整理与传承文化典籍为鲜明特色的专业性出版社。其依托国家图书馆的丰富馆藏,完成了多个大型古籍整理出版项目,披露了大量馆藏珍稀文献。迄今,累计出书三千八百余种,其中古籍影印类图书品种占49.1%以上,印张和码洋都占到70%以上,在细分市场上名列前茅,创出了品牌。

国图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古籍,精品良多。其中有世人瞩目的大型国家古籍出版工程《中华再造善本》;有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中的《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敦煌遗书》,而为避免《文津阁四库全书》的重复出版,编辑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和仿真本《文津阁四库全书珍赏》;有《北京图书馆藏画像拓本汇编》、《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全形拓片集》、《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等国家图书馆藏甲骨、碑帖、金石拓本等珍贵资料。

在长期的探索中,国图出版社逐渐形成“藏用互补”的古籍影印出版理念。在影印珍稀善本的同时,适应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一方面的需要,广搜博采,对大量古典文献(许多就是流传甚广的普通古籍)进行深度整理,从中辑录相关资料,汇编为新的古籍丛书。新编古籍专题丛书资料丰富,体例精当,针对性强。国图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涵盖一万三千多种各类古籍的一百六十多种自编丛书,分为传记文献类、史籍史料类、书目版本类、金石文献类、方志地理类、哲学宗教类、文学艺术类、综合文献类等八大类。这些丛书,从图书馆收藏与学者研究需要出发,确定出版形式、内容规模,同时,较好地发挥了影印本再现古籍原貌,为使用者提供第一手资料,准确性远胜于排印本的优势。

曾有人说,古籍影印整理书稿没有作者可以交流互动,稿件也不能随意修改,编辑是在替千百年前的古人“做嫁衣裳”。在对古籍作专题整理出版的全过程中,国图出版社的编辑依然是在“做嫁衣”,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为学术研究的推进与收获。

(原载2009年9月16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