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工具人?宫人的悲惨
因此,张居正如果寿命够长,通过控制下面的官员,倒是有可能把皇帝架空。
但想要谋朝篡位,却是绝对行不通的,还是先洗洗睡吧!
而且,张居正如此才智,恐怕早就知道自己的改革得罪了一大批人。
如果没有太后和内廷的支持,张居正别说压制百官,就是想像高拱那般回家养老,可能都是奢望。
所以,是张居正需要李太后和冯保,而不是相反的结论。
朱翊钧不无恶意地揣测着李太后的想法,是不是把张先生当成了工具人,看成了汉朝的晁错。
若是改革成功就用着,失败则杀之以谢天下。
否则,当万历清算张居正,甚至要掘墓挖坟时,为何没有一言谏之?
张鲸偷眼看着专注工作的皇帝,不时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尽管守在殿外,不知道皇帝对刘守有交代了什么。
但看刘守有离开时的神态,显然是不太对劲儿的。
“难道是皇爷交代的差事没办好?或者是做了什么令皇爷震怒的事?”
朱翊钧很专心地看着内阁的拟票,也是在学习,在熟悉政务的处理。
大明疆域万里,子民亿兆,也只有重要的事情,才能够上达天听,也就是摆在御案上的奏疏题本。
“如果没有耳目,朕能看到的,知道的,也就是下面官吏们上奏的,或者是他们想让朕知道的。”
朱翊钧知道欺上瞒下的官吏肯定不少,怪不得某位皇帝曾发出感慨“天下最不可信的就是奏折”。
对于那些官场老油条来说,该上奏哪些,又要如何措辞,都是极深的学问。
比如“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这意思就有明显的区别。
要不怎么说汉语博大精深,玩文字游戏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民族技能呢!
也正是写得文绉绉的,朱翊钧对于阅览奏疏题本,感到有头痛。
“幸好有节略,有拟票,让朕能轻松不少。”朱翊钧轻抚着额头,暂时休息一下。
记忆在融合,或者说是后来的灵魂吞噬了万历这个倒霉蛋儿的。
这让朱翊钧又多了几分自信,毕竟有了万历的知识,不会再对文言文之类的奏疏和题本感到生疏。
对于臣子们的礼仪,以及称呼说话,朱翊钧也基本掌握。
当然,也不必做到和原来的万历一模一样。
人总是在变的,只要不是突兀的剧变,也是正常的事情。
永宁公主的亲事,朱翊钧既然已然交代给刘守有访察,自然不用再去费心。
毕竟,冯保领了差事,还是要上报给太后和皇帝。
他能蒙蔽太后,却骗不了皇帝,只要仪宾有问题。
朱翊钧也很无奈,现在能做他耳目的,除了不太确定的刘守有,还真是无人可用。
其实,冯保也是忠于皇家,或者说是忠于皇帝的。
他执掌东厂,若有悖逆谋叛,肯定不会姑息。
但冯保错就错在被捧得太高,忘乎所以,狂妄自大,专横跋扈。
而且,他贪婪敛财,这就让朱翊钧不能容忍。
“如果换掉冯保的东厂督公,继任者还会贪财索贿、损公肥私吗?为什么太监多爱财,留给谁用呢?”
朱翊钧抬起眼帘,用带着审视的目光,打量着旁边侍立的张鲸。
张鲸不明所以,谄媚地笑着,“皇爷,您有何吩咐,奴婢这就去办。”
朱翊钧摇了摇头,有些迷惑地问道:“张伴,宫中太监年老或有疾,离宫之后,有何去处,又如何生活?”
张鲸愣了一下,神情复杂,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朱翊钧皱了皱眉,沉声道:“尽管言说,不得隐瞒,亦不可胡编乱造。”
张鲸赶忙躬身禀奏,“皇爷既想知道,奴婢便详述一二。一般来说,有三个去处:道观寺庙、投靠亲人、干儿养老……”
太监在宫里有吃有喝,按照品级还有月钱粮米。
但出宫之后,没有了经济来源,又没有一技之长,多数的生活都很凄苦。
如果是冯保那样大太监,有房又有地,还捞了巨额财富,自然不用担心生活问题。
但多数太监熬到出宫,品级不高,也没有多少积蓄,养老就很困难。
因为太监通常都出身贫寒,在深宫几十年,与亲人故旧多失去了联系。
况且,太监作为无根之人,家族往往不愿意接纳他们。死后,也不允许埋进祖坟。
所以,太监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开始为养老做准备了。
首先,太监从年轻时就要开始攒钱,打算到寺观养老的,便要先给寺观捐钱捐地。
毕竟,寺观也不是慈善机构,想去养老,就会收留。没有贡献值,人家凭什么让你白吃白住?
如果是投靠亲人,那也得有财产,人家才可能给你养老送终。
干儿养老与投靠亲人差不多,有些太监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会收一个或几个干儿子。
等到老年之后,就指望干儿子给他养老。同样,手里也得有点积蓄,干儿子才会更有良心。
总而言之,不管哪个去处,没钱没财产就玩不转。
如若不然,太监的晚景必然凄凉。很多太监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甚至是冻饿而死。
朱翊钧静静地听着,直到张鲸讲完,也未置一词,而是陷入到了长久的沉思之中。
“虽然并不能因此而原谅太监的贪婪,但要是解决了太监的后顾之忧,或许能够杜绝这种恶习的产生。”
“就如同文官们喊着俸禄低,无法养家糊口,为自己的贪腐找到了借口和理由。”
“涨了俸禄,可能遏制官员的贪渎之风;如果还犯,那杀之剐之,剥皮揎草,也就名正言顺了吧?”
朱翊钧思索着,分析着,认为可以进行尝试,权当作改革的一部分。
由太监又想到了宫女,朱翊钧发现,这好象是比太监还要更加悲惨的一个群体。
明朝初期,宫女一般都是四五十岁才能出宫。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宫女的入选与放出都没了标准,完全取决于帝、后的心情。
而且,明朝宫女的生活十分艰辛,简直可以用暗无天日来形容。
她们一旦入宫,很难再与家人见面,很多宫女都在宫中度过大半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