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想睡皇后,三辞三让
坤宁宫。
皇后王喜姐赏了前来通知的张鲸,委婉地加以推辞。待张鲸走后,不禁犯起了寻思。
万历大婚时才十四岁,王喜姐十三,在后世看来,都还是孩子。
但对两人来说,虽然新鲜,却并没有什么感情,都有着不得不互相选择的无奈。
对于万历来说,这都是两宫皇太后的安排。
大婚之后,李太后便要搬离了乾清宫,万历期望能脱离太后的日夜监督。
可对王喜姐来说,未尝不想做个普通的女人。
但荣华富贵砸在身上,却也注定了她的寂寥和心酸。
其实,王喜姐和万历一样,这庄严华丽的紫禁城,如同画地为牢,他(她)们都是这里的囚犯。
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山珍海味等等,也无非是重复再重复。时间长了,精神的空虚和寂寞都是难免的。
而大婚的新鲜劲儿过去,万历和王喜姐的关系便是若即若离,越来越是生疏冷淡。
“好象过去一个多月了吧?”王喜姐轻叹一声,命宫人准备热水,她要沐浴更衣。
王喜姐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树木微微泛绿的嫩芽。
她不禁想起了刚刚大婚时,万历常带她游玩花园,言笑欢畅的情景。
可惜,皇帝注定不是她一个人的。
以前是她和刘昭妃、杨宜妃,万历八年,杨宜妃薨,只剩下她和无宠的刘昭妃。
但马上,皇帝要册封九嫔。而且,这皇宫内的宫女、女官,在名义上,都可能是皇帝的女人。
“那又如何呢?九嫔虽多,却还不是到此为止。”王喜姐苦笑了一下,转过头,看着宫人抱来了刚睡醒的女儿。
朱轩媖,去年十二月生,万历的长女,王喜姐的嫡女。
小女娃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咧着小嘴笑了,还要伸出小手去够。
王喜姐脸上露出欢喜,上前抱过女儿,轻轻地拉住她的小手。
女娃咯咯笑出了声,将小脸儿贴在母亲身上,熟悉而亲近的气息味道,让她感到温暖和安心。
王喜姐抱着女儿,坐在榻上,听着女儿咿咿呀呀,满脸的宠溺,柔声地说着话。
谁也听不懂谁的语言,但母女相濡,这些倒不重要了。
王喜姐心里很明白,她的靠山不是女儿。但诞下嫡皇子,现在还看不到希望。
可只要她谦逊有礼、孝顺贤淑,对待两位婆婆无微不至,恭敬有加,两宫皇太后便是她的依靠。
准确地说,只有圣母皇太后,才能制约九五至尊的皇帝,使其不能随心所欲、肆意妄为。
温顺、端庄是她成功入选的关键,也是李太后最看重的一点。
所以,只要得了李太后的欢心,她这皇后之位,便是稳的。
皇后乃后宫之主,甚至可以称为国母。位高尊贵,可也束缚了王喜姐的言行举止。
她要端庄谨慎,心胸宽广,不善妒忌,举止更要大方得体,那才是皇后的风范。
因此,按照规矩,对于皇帝的侍寢要求,她必须要先推辞。只有皇帝再坚持,才能答应。
而且,皇帝临幸皇后,事后还要将《起居注》报告给皇太后。
若是其他嫔妃,就不要这些繁琐的礼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皇帝与皇后的亲近。
此时,朱翊钧刚刚得到了张鲸的回报,对皇后的婉拒有些发蒙。
“难道皇帝不是皇宫里最有阳刚之气的男人?好不容易下了决心,竟然被无情的拒绝了?”
张鲸见皇帝一脸迷惑不解,赶忙提醒道:“皇爷,奴婢再去一趟,皇后千岁便不会再推辞了。”
朱翊钧搜寻着记忆,终于找到了答案,不禁腹诽,翻了下眼睛,对张鲸没好气地挥了挥手。
“净整这些虚头巴脑的,当个皇帝要三辞三让,收个礼也得推来推去。和老婆睡个觉嘛,也要虚伪一下,真没劲。”
朱翊钧收起情绪,继续阅看着文书房拿来的奏疏题本。
明朝的奏折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个人名义上奏的奏折,称为“奏疏”,其他类都称为‘题本’。
而“题本”里的内容多为公事,禀报皇上,或着是有公事需要皇上决定。
朱翊钧自然不会无的放矢,他要文书房拿来的都是戚继光的上奏。
对于戚继光和李成梁,朱翊钧更倾向于前者。但也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
所以,他要先从侧面加以了解。看看戚爷爷对军事有何独到见解,是否能够托以重任。
在朱翊钧的印象中,戚继光最出名的战阵是鸳鸯阵,使用了长枪、藤牌、狼筅等武器,在与倭寇的作战中,每战皆捷。
但朱翊钧认为,火枪火炮才应该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比如什么西班牙方阵、古斯塔夫方阵等等,都是介于冷兵器和热兵器之间的过渡。
毕竟沿海抗倭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火器的发展很快,战术打法也会有所改变和进步。
据他所知,在抗倭援朝作战中,倭人的火枪在质量和装备率上已经超过明军。
但倭人火器单一,而明军在重型远程火力上。也就是各种火炮,却是占尽优势。
现在正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火药武器虽显出威力。但要完全取代冷兵器,条件还不成熟。
同样,全部是冷兵器的装备,也是落后的,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如此看来,鸳鸯阵只是冷兵器的战阵,已经不合时宜。”
“戚继光在蓟州建立车营,冷热兵器皆备,用来对付游牧民族,还算是不错的战术。”
朱翊钧对此并不是很满意,可也知道,当时的热兵器还不到成熟的阶段。
戚继光能将车、马、步协同训练,已经是很厉害的将领。
而且,朱翊钧看出来了,戚大帅的长处更在于练兵,更擅长使用步兵。
这可能也是南方和北方作战的区别,北方多用骑兵,南方河沼密布,步兵更适应复杂的地形。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虽然戚大帅在沿海抗倭功绩卓著。但在北方戍边,战功却并不突出。至少,比李成梁是差了很多。”
尽管如此,朱翊钧对于戚继光的评价还是高于李成梁。
这不仅是因为李成梁在辽东让老奴坐大,还有对天启和崇祯年间,辽东军队将门化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