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调美利坚1982](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41/53162641/b_53162641.jpg)
第45章 白金销量
克里斯·曼里奇知晓李旷要与大西洋唱片签署他的第一张专辑,而这张专辑也将用于伯克利音乐学校MT系的资格考试时,并不觉得太过喜悦,而是一切尽在掌握中的笃定和自信。
是的,事情就该这样,克里斯·曼里奇花费这么多的时间,从长岛到百老汇,任何一个音乐家都会被感动的,年轻的音乐家就是资源,只要他克里斯先生伸手去捞,从无落空。
“但有几个要求跟您提一下。”代表李旷来洽谈合约的史蒂夫,也是被赶鸭子上架,可他完成的不错,他很擅长与人讨价还价,只是有些天真,现在这点天真也因为一场ECHO级音乐会的发起和实践而被剥削去了,他成熟了。
“可以。请说吧,Steve。”克里斯亲切的说。
如果李旷要求他签下一整支乐队,包括眼前的史蒂夫,漂亮的惠特尼,还有沉默但有才华的比尔,克里斯也会欣然接受的,因为他们都是有才华之人。
克里斯的眼光不会错,这几个孩子,每一个都可能在流行乐史、交响乐史,或者什么其他音乐领域,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名字,甚至是传奇。
但史蒂夫提的不是这个,他说:“首先这张专辑的制作费用全部由大西洋唱片公司来出。”
克里斯点头,这是理所应当的,一个录音棚,一些乐器,再灌制几千张唱片,当然,灌制数量要看李旷准备录什么乐曲,克里斯建议是那首《战争》和《幻想》,再配合李旷那神奇腔调的唱功,借由成功完成ECHO级音乐会的东风,也许能卖到上万张。
但时间要快,否则就像他说的,纽约人民可能转移注意力,去关注新的杀人魔了。
“时间必须在一周内,这是伯克利音乐学校资格考试的最后期限。”
当然。克里斯点头,他们想到一块儿去了,李旷是个懂得利用名声的年轻人,这在年轻的音乐家中很少见,年轻的、有才华的音乐家总觉得世界会等他,实际上,大多数因为抓不住时机,而一路变成自怨自艾的中年人。
“LI说,如果您答应上两个条件,他可以不要任何预付酬金。”
哦?克里斯有点意外。
音乐人的收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预付酬金,一部分是收入分成,所以不要这个,肯定要的是那个了。
“LI要提高他的分红比例,他想从20个percent,提高到30个,同时,他不需要制作人。”
果然如此。
“LI对他的这张唱片很有信心啊……”克里斯琢磨着,一般来说,音乐家能从一张唱片中拿到10到20的分成,30个是只有知名音乐家,比如爱乐基石那种级别才能拿到的分成。
而制作人则会从其中再拿走2到3个percent,李旷不要制作人,不愿意分给别人,很贪婪,也很有自信,不要预付,只要最后的分红,但一张主要用于应付考试的唱片,又真的能卖出去多少呢?
1万张?一张唱片大约39到49美元,总收入50万美元,20个percent,就是10万美元,去掉那惊人的税,李旷还能拿到45%左右,最乐观估计下,他能拿到5万美元,这已经非常棒了,并且也有点多了。
“不行。”克里斯摇头,“我不能破坏大西洋唱片的分红体系,一个新人音乐家,不可能拿到顶格超配的分红比例,最多12个percent,除非……LI与我签长约,比如5年,或者10年。”
克里斯在试探,他当然想绑定李旷,这样李旷就可以被他拿捏,成为他的摇钱树了。
但这点是李旷再三声明,绝不可能的,李旷当然知道那些商业手段,签约一个新人,搞个十年长约,表现好的话就是摇钱树,表现不好,或者公司不倾注资源,想解约必须扒层皮,这些资本家对音乐从业者扒皮拆骨、吃干抹净的手段,自古如一,不论中外。
“长约不可能,您知道李旷将就读伯克利音乐学院,学院禁止我们归属于某个唱片公司,关于分红,这跟LI预想的差别较大,如果我说我们整支乐队都会参与这张唱片的录制呢,我们都需要获得自己的酬劳,实际上,百代唱片跟LI也有接触……”
谈判注定是斤斤计较而且浪费时间的,在这个领域,新人在这时往往会吃一些亏,老狐狸一般能笑到最后,这次也不例外,最终史蒂夫只拿到了15个percent的份额,跟他提出的要求份额恰好被拦腰斩断。
然后。
在李旷和大西洋唱片签约的仪式上——是的,特别搞了一个仪式,就在李旷的照片仍然刊登在纽约各种大报、小报的时刻,也就是百老汇那场ECHO级音乐会才刚刚结束的第二天,李旷和大西洋唱片的签约会,在瑞吉酒店正式举办。
这就是美利坚的效率,从名气转化到金钱,必须遵循最短的路径,否则每耽误一天,都是巨额预期收益的减少。
在这场签约仪式上,《时报》《邮报》《华尔街》《纽约客》《新闻周刊》等著名媒体的记者齐聚一堂,此刻,大家的焦点仍在眼前这个中国年轻音乐家身上,在纽约人心目中,他在这一周的时间里,会比总统更耀眼,这就是杀人魔事件的魅力。
《邮报》记者提问这次合作是长久的么?专辑的主题是什么?将在什么时间发行?
“理查德,看来你对LI很感兴趣。”克里斯对这位曾经拍摄过那张‘LI与忏悔的杀人魔’经典照片的邮报记者并不陌生。
他叫理查德·坡,三天前还是亟待向李旷复仇的刺客,经历那晚的事件后,已经变成李旷最虔诚的拥趸之一,不只是因为那晚的ECHO奇迹,还因为那张经典照片让他获得了巨额的收益。
“让LI亲自来回答你吧。”克里斯说。
众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李旷,这个瘦削的、英俊的、看起来有些严肃的东方年轻人。
李旷现在穿着由“金羊毛(Brooks Brothers,又被称为总统御衣)”定制的高档西装,这套“金羊毛”价值一周的瑞吉房费,或者三辆史蒂夫的二手斯巴鲁,在媒体眼中,这让他充满了成功艺术家的气质。
你只有让自己像是个成功的艺术家,你才是个成功的艺术家。
“这将是一张前所未有的专辑,它将在七天后发行,其中使用了所有人都没有看过的艺术形式与表达方法,我相信它会成为音乐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李旷充满自信的回答,让克里斯再次坚定了与其合作的信心,这真是一位太会使用商业和时机的年轻音乐家了,且还具有令人惊叹的才华。
“LI,你认为这张唱片的销量会有多少?在纽约还没忘记你那张照片的前提下。”一个记者略带恶意的提问。
理查德瞧了这位同行一眼,是《华尔街》的主编记者,叫埃文·格尔什科维奇,《纽约邮报》和《华尔街日报》向来在立场上不对付,这根源在于它们的政治立场,它们分属两党。
李旷举起一根手指。
“那是多少,只卖1张,由你自己亲自购买?”埃文语气中带着嘲笑。
“100万张。”李旷说。
克里斯也震惊的望向李旷。
“哈!LI,你可真会开玩笑!100万张唱片!白金销量!你觉得你是芭芭拉·史翠珊么!”埃文叫了起来。
“可以打赌。”李旷充满攻击性的对这个挑衅的主编说,“用我这张唱片的收益赌你的全部身家,敢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