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第一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7章 官渡?赤壁?龙湾!

随着康茂才的毛遂自荐,整个对敌方略基本成熟。大体就是康茂才写信诓骗陈友谅,逼着他舍弃自己的水军优势,改到龙湾登陆,朱元璋的军队埋伏在石灰山和狮子山一带,伺机偷袭,尽可能击败敌军。

当陈友谅收到康茂才的来信之后,他的第一反应是大喜过望:这真是天助我也,康茂才我知道,这是老交情了,看来他是在朱元璋那里混得不如意,又觉得朱元璋打不过我,所以打算弃暗投明。但等陈友谅略微冷静下来之后,他心里也在犯嘀咕:这会不会是康茂才和朱元璋联合起来骗我的呢?

身处高位的人,为人处世的第一要务就是“谨慎,谨慎,再谨慎”,因为他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利益集团。如果不够谨慎,自己行差踏错不说,整个团队都要受到连累。

无论康茂才过去与陈友谅有着怎样深厚的交情,有一点都无法否认:康茂才此时为朱元璋效力,自己也与他多年未见,谁敢保证他一定可靠呢?别说康茂才这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当利益刺激达到一定程度后,哪怕亲如父子、兄弟,他们相互之间也会刀兵相见,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上反复出现过很多次,我们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陈友谅毕竟是有资格与朱元璋一较长短的枭雄,他在面对困境时,也做了和朱元璋一样的选择。康茂才是否值得信任?这个问题是注定没有答案的。可如果不信任康茂才,陈友谅还有其他办法吗?没有。

或许大家会感到奇怪,陈友谅的实力远强于朱元璋,他怎么会没有其他办法呢?难道就不能依靠强大的实力,稳扎稳打逐步灭掉朱元璋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不能。

前文我在谈到陈友谅击杀徐寿辉时就说,这是陈友谅用来给朱元璋增加心理压力的一步妙招,如果朱元璋稍微软一点,他的整个内部恐怕就会垮掉。正如曹操南征孙权时写过一封信给他:“老夫带着八十万水军来到江东,就是想让你陪我打打猎。”如果孙权稍微软一点,仅凭八十万这个数字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就会让整个东吴集团垮掉。

但是,孙权最终硬挺了过来,曹操的这封信不但没能收到奇效,反而促成了孙刘联盟,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陈友谅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如此:朱元璋没有被自己称帝的消息压垮,反而把内部整合在了一起,摆出一副众志成城的样子准备与自己决战,这使得陈友谅有一种“狗咬刺猬无处下口”的感觉。

陈友谅打朱元璋的诀窍就一个字:快。无论是闪击采石还是突袭太平,都是围绕着“快”字在做文章。如果陈友谅的动作变慢,那么他击杀徐寿辉的正面收益就将消耗殆尽,负面效益则会立刻凸显。

此时的陈友谅是长江以南的最强势力,但在陈友谅的东面有朱元璋,西面有欧普祥和明玉珍,内部还有赵普胜的旧将丁普郎和傅友德,可谓到处都是隐患,亟待陈友谅解决。陈友谅要想消除这些隐患,就不能放慢自己的速度,他必须给自己的反对者留下一种印象:任何敢与陈友谅作对的人,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消灭。

如果陈友谅有充裕的时间,他必然不会选择信任康茂才,而是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慢慢和朱元璋耗,直到把朱元璋给活活耗死为止。但陈友谅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没这个时间。

我之所以反复强调陈友谅有资格与朱元璋一较长短,并不是通过双方的实力来判断,而是通过两人的领袖才能和个人素质来判断的。摆在陈友谅面前的选项其实并不多:要么相信康茂才真心投降,要么慢慢和朱元璋耗,然后坐等其内部起火。这样一来,欧普祥和明玉珍很有可能偷袭自己后方。所以,陈友谅即使有再多的怀疑,也不得不选择相信康茂才。

如果陈友谅既不相信康茂才,又不愿意和朱元璋拼消耗,那么最好是直接撤兵。可陈友谅铺垫了半天,又是杀徐寿辉,又是称帝,辛辛苦苦就是为了迅速吞并朱元璋,让他此时撤兵又怎么会甘心呢?这大概就是朱元璋和陈友谅最大的不同:两人都有担当,肯负责任,也足够聪明,但陈友谅似乎更为急躁,而朱元璋则老成得多。可从年龄上看,朱元璋生于1328年,陈友谅则生于1320年,陈友谅足足比朱元璋大八岁。不得不说,这真是性格决定命运。

厘清思路之后,陈友谅不再犹豫,他决定顺着康茂才的指引,选择在龙湾登陆,略做调整之后奇袭应天府,打朱元璋一个措手不及。朱元璋那边也是摩拳擦掌,石灰山和狮子山的伏兵已经到位,只等陈友谅前来送死。

战局发展到这个地步,朱元璋可谓占尽先机,但这并不代表朱元璋一定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战局瞬息万变,猎人突然变成猎物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朱元璋身经百战,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在布置好两支伏兵之后,又反复查探徐达、常遇春和冯胜的驻防地区(在陈友谅击杀徐寿辉的当口,朱元璋已经把徐达和常遇春召了回来)。

除此之外,江面上本有一座独木桥,朱元璋担心陈友谅的水师把独木桥撞断,于是命人连夜将独木桥换成了石桥。

朱元璋尽管使用了康茂才的诈降计,但并没有把指挥水军的重任交给他,水军宿将朱虎和张德胜接受任命,率领水师在江上巡游,伺机封锁陈友谅的退路。与此同时,邵荣与李善长接到任务,他们除了要主管一应后勤物资之外,还要随时准备带着预备队支援战场。应该说,朱元璋把该考虑的全部考虑到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此战是胜是败,只能等待老天爷来安排。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六月二十三的一个夜晚,陈友谅的水军来到龙湾附近。出于谨慎,陈友谅将兵力一分为三,主力自然是自己带着;前方有一支探路的队伍,由弟弟陈友德率领;后方有一支殿后的队伍,由哥哥陈友直率领。

陈友德速度非常快,很快就消失在眼前。当陈友谅的水师大军行至半道时,突然接到奏报:陈友德已经在龙湾登陆,并未发现任何异常。虽然与康茂才信中所写的内容有些出入,但也可以理解,战场形势变化多端,康茂才也不是什么算无遗策的人物,有些疏漏很正常。重要的是,陈友德已经成功登陆,那么自己的大部队跟上就是,让哥哥陈友直在后方戒备,警惕可能出现的朱元璋水军。

当陈友谅与陈友德会师之后,常遇春率领埋伏在山后的军队一齐杀出,整个战场瞬间变成了绞肉机,双方士兵厮杀在一起。

从整体上来看,陈军明显处于下风,因为他们是被偷袭一方。但陈友谅处变不惊,他知道自己中了诈降计,但仗着自己的兵力占优,便开始大声呼喝士兵集中,不要被敌军冲乱阵型。渐渐地,朱元璋所部的先发优势开始降低,死伤也多了起来。

朱元璋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令旗一挥,第二波伏兵杀出,这一波伏兵由冯胜率领,一下就打破了战场上的平衡。

眼看局势失衡,陈友谅当机立断决定撤军。此时朱元璋再次挥舞令旗,徐达带着伏兵杀了出来,同时朱虎和张德胜的水军杀出,大喊着“陈友谅已死”的口号,并伺机放火焚烧陈友谅的战船。

仗打到这个地步,几乎所有人都冲杀在一起。陈友谅知道事不可为,于是只得趁乱突袭,最终乘坐一艘小船朝江西方向逃窜。

是役,汉军(陈友谅军)抛尸两万多具,俘虏七千余;朱元璋军队损失三千余,重伤一千余。由于陈友谅的战船过多,大多数并未被焚烧,全部被朱元璋所缴获,有名号的巨舰约有一百余艘,小船近千艘。

从数据对比来看,龙湾之战可以说完全是朱元璋集团取得的一场辉煌胜利。对朱元璋而言,这场战役改变了双方的战略部署:在龙湾之战前,一直是陈友谅咄咄逼人,朱元璋则步步退让;在龙湾之战后,朱元璋开始由守转攻,而陈友谅则处于防守态势。但要说龙湾之战决定了双方最终的胜败,其实是言过其实了。

在前期进行各种准备工作时,龙湾之战像极了赤壁之战,但在龙湾之战结束之后,它又很像袁绍与曹操进行的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结束后,袁绍虽然惨败,但也不至于没有翻盘的机会,只不过袁绍在官渡战败后没几年就去世了,所以大家总认为官渡之战决定了袁、曹两家的命运。实际上就在袁绍去世之后,曹操费心费力地打了八年,才算把袁绍集团彻底灭掉,可见袁绍集团的实力有多强大。

陈友谅之所以会在龙湾之战后对朱元璋采取守势,不是因为他怕了朱元璋,更不是因为他实力不足,而是由于此次战败,使得他冒险击杀徐寿辉的恶劣影响开始发酵,并形成了核爆,最终把陈友谅炸了个七荤八素。

陈友谅于闰六月底战败,朱元璋一路追击,趁势收复太平,继而攻下安庆,直接把陈友谅的势力赶出了安徽,这时已经是七月底了。

攻下安庆之后,在此处防守的旧将丁普郎和傅友德率众归顺朱元璋。这两人都是赵普胜的旧部,他们本就对陈友谅擅杀赵普胜感到不满,只不过迫于陈友谅势大,他们敢怒不敢言。现在陈友谅败了,而且是惨败,无力再压制这些原本就已存在的矛盾,也让丁普郎和傅友德看到了机会,于是他们干脆利落地给朱元璋当起了带路党,更是主动建议朱元璋出兵杀进江西。他们熟悉环境,愿意当前部先锋官。

朱元璋早有安排,只是笑着婉拒了他们的建议,但对丁普郎和傅友德,朱元璋一直是重用有加。有了这两人的帮助,朱元璋很快就彻底掌握了安庆,并开始在此处大兴土木,试图将安庆建造成抵抗陈友谅的桥头堡。安庆毗邻江西,也在长江边上,如果陈友谅打算顺长江而下攻打朱元璋,安庆就是他的必经之地。

陈友谅此时正在江州休整,得知丁普郎和傅友德投降朱元璋的消息之后,勃然大怒,马上就准备重组军队,杀向安庆收拾这两个叛徒,并重新与朱元璋再决高低。但还没等陈友谅动身,西边又传来消息:朱元璋麾下猛将胡大海攻占了信州(今江西上饶部分地区),并将其更名为广信府,兵锋直指饶州路(今江西鄱阳、德兴、安仁一带)。

好嘛,丢了一个安庆,出了两个叛徒,还没等教训他们,朱元璋的军队已经杀进了江西,眼看就奔着洪都(今江西南昌)去了。

你以为陈友谅已经足够倒霉了?不。俗话说“墙倒众人推”,时间来到九月,驻扎在江西西部的欧普祥宣布向朱元璋投降,同时向陈友谅宣战,摆在台面上的理由是为徐寿辉报仇,实际上不过是落井下石,想趁着陈友谅新败,找机会占点便宜。

外界的局势一天一个样,陈友谅待在江州哪都不敢去,只得忍气吞声,默默地舔舐伤口,将来逮着机会再把场子找回来。

按照正常逻辑,此时的朱元璋就该广发英雄帖,诚邀各路英雄好汉齐聚应天府,大家联合起来收拾武林败类陈友谅,可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干。他虽然打出了龙湾之战这样的辉煌战绩,却非常清楚一点:此时的陈友谅并未伤筋动骨,那些所谓的“盟友”和“降臣”更是靠不住。现在不是收拾陈友谅的最佳时机,自己仍需努力发展。

这也是我认为陈友谅虽然战败,却始终没有丧失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朱元璋并不敢挟大胜之威招惹陈友谅,足以说明此人的可怕,更足以说明双方实力的差距依然很大。

虽然没办法收拾陈友谅,朱元璋却有办法欺负方国珍。在自己与陈友谅大打出手时,这个老滑头按兵不动,摆明了是想“坐山观虎斗”。现在自己胜利了,得想办法敲打他一番,免得他整天摆出一副超然世外的模样,看着就烦。

方国珍的老熟人夏煜再次接受使命,前往方国珍处送信,名为送信,其实就是去耍威风。面对着鼻孔差点翻到天上的夏煜,方国珍连句硬话都不敢说,只能哼哼哈哈地表示自己前段时间身染重病,差点一命呜呼,有劳吴国公挂念;随后又准备了大批珍宝美玉,打算献给朱元璋,表达自己的歉意,请他老人家高抬贵手,别老惦记着自己。

陈友谅蛰伏,方国珍服软,欧普祥投诚,张士诚依旧厮混,眼下能有如此大好格局,都源于龙湾的那场大捷。它虽然不能帮助朱元璋定鼎天下,却可以帮助朱元璋开个好头。以后再遇到陈友谅,就不必担心他的所谓“攻心计”和“离间计”了。

这,才是龙湾之战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