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平行探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回忆3)

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课的铃声刚落,教室里还弥漫着早自习的余温。

由于老师还没来,李浩辰便抓住这个难得的空闲,迅速从书包里掏出日记本,开始写日记。

他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当踏上社会的那一刻,有许多品质是不可或缺的。

诚实,是立足之本,能让他人信任;乐观,是心灵的阳光,能驱散生活中的阴霾;努力,是通往成功的阶梯,能让人不断攀登;坚强,是面对困难的盾牌,能抵御挫折的侵袭。

而“从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开始”这句人生格言,更是李浩辰当下最珍视的座右铭。每当他感到快要支撑不住,或是不想再努力时,他就会翻开这一页日记,重新审视自己,提醒自己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你只需要管好自己就行了”。

他会在心里默默给自己加油,相信自己已经成功了一次,而这一次,也一定能成功。

下午,百日誓师大会在校园里隆重举行。

李浩辰和同学们站在夕阳的余晖下,站了一个多小时。

夕阳的光芒洒在他们的身上,仿佛为他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战袍。

快到夏天了,空气里开始弥漫着燥热的气息,汗水顺着同学们的脸颊滑落,但没有人抱怨,大家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坚守。

这时,李浩辰,发现站在第一排的希梦茹脸颊虽红,汗水也打湿了前面的几缕秀发,但她那坚毅的眼神让李浩辰为之动容。

终于,大会结束了,李浩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准备一个人慢慢走回家,好好消化这一天的经历和感悟。

然而,就在他刚迈出校门,正要踏上回家的路时,他的父亲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叫住了他。

李浩辰的父亲李爱国,是一个身材中等偏魁梧的汉子,身高大约1米7左右。

他的面色黝黑,透着河南传统农民特有的朴实与坚毅,同时也兼具外出打工者那种历经风霜后的成熟与稳重。

性格方面,李爱国有些要强,凡事都希望做到最好,直率的性格让他在与人交往时总是坦诚相见,不拐弯抹角。

他的名字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就叫李爱国,简单之中透着一股子质朴与纯粹。

当李浩辰忽然看到李爱国站在校门口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没想到父亲会特意从姑姑家提前赶回来,还到学校来接他回家。

李浩辰不知道父亲究竟在学校门口等了多久,但从父亲那略显疲惫却又满含期待的眼神中,他能感受到父亲的良苦用心。

那一刻,李浩辰心中满是感动,眼眶都有些湿润了。

随后,李浩辰坐上了父亲骑来的电动车,电动车启动的瞬间,他紧紧地抓住了车把手,心中满是对回家的期待。

一路上,父子俩并没有说太多话,但那种默默的陪伴,却比千言万语都来得温暖。不一会儿,他们就回到了家。

一进家门,李浩辰就看到母亲已经把他们从姑姑家带回来的菜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桌子上,还热情地招呼他过来吃。

看着那一桌丰盛的饭菜,想着父母为了这个家奔波劳碌,李浩辰心中再次被感动填满。

他太爱他们了,这种爱是深沉的、是温暖的,是支撑他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李浩辰的母亲马晓红,是一个体型中小型偏胖一些的女性。

她的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微笑,平日里和善可亲,跟谁都聊得来,仿佛天生就带着一股亲和力,能让周围的人都感到舒适自在。

由于她比李爱国大五六岁,加上家里的孩子有三个,爷爷奶奶又早早地离世了,马晓红忙于操持家务、照顾孩子。

连李爱国父母的模样都未曾见过,这让她心中不免有些遗憾,但为了家庭,她毫无怨言地扛起了这份责任。

长年累月地在家里带孩子,操心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马晓红显得有些疲惫,头上也添了些许白发。

这些白发,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更是她为家庭付出的见证。

然而,在教育孩子这方面,马晓红却非常严格。

她深知,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只有严格要求,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成长为有用之才。

同时,她坚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无缘无故被大人小孩欺负。

这份坚定,或许源于她内心深处的母爱,正所谓“女子本柔,为母则刚”。

在她看来,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无论如何都要保护好他们,不让他们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

正是这份母爱,让马晓红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总是充满了力量和决心。

星期五回到家后,李浩辰一刻也没闲着。

他先把带回家的鞋子仔细刷洗干净,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鞋子放在太阳底下晾晒。

此时,太阳快要落山了,天边的晚霞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将天空染成了橙红色。尽管一天的忙碌即将结束,但李浩辰的心里却依然充满了激动和幸福。

看着那些在阳光下渐渐变干的鞋子,他的嘴角不禁扬起了一丝微笑。

晒好鞋子后,李浩辰洗好手,便来到了堂屋内。

马晓红早就把碗筷摆放得整整齐齐,就等着李浩辰过来一起吃饭。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一开始,马晓红和李浩辰、李爱国聊起了家常,从孩子的学习情况到家里的琐事,无所不谈。

不一会儿,马晓红突然想起西边菜园里的菜该浇水了,便打算起身去菜园。

李爱国见状,连忙说道:“明天下雨,不用浇了。”

马晓红听了,便打消了去菜园的念头,重新坐回桌前。

于是,李浩辰一家又继续坐在堂屋里聊天。

李浩辰把学校里的趣事、学习上的困惑,还有对未来的憧憬一股脑儿地跟父母分享。马晓红和李爱国耐心地听着,不时插上几句,给予李浩辰鼓励和支持。

在这个温馨的小屋里,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一家人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相聚时光。

在堂屋里,主要还是父母在说话,李浩辰则一边吃着饭一边认真地听着。

他们提到了前几天李浩辰的大姐考试的事情。

大姐的考试成绩不太理想,这让她有些灰心丧气,甚至产生了不想继续上学,想去打工的念头。

马晓红得知后,并没有给大姐过多的压力,而是耐心地开导她,鼓励她先把高中上完,到时候能考上什么学校就上什么学校,尽力而为就好。

李爱国对此也表示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教育是重要的人生阶段,应该认真对待,而不是轻易放弃。

李浩辰偶尔抬头看一下李爱国,感觉父亲似乎有话想说,但每当他想要开口时,看到马晓红几次欲言又止的样子,最终还是没有说出什么来。

不过,李爱国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期待,李浩辰能感受到父亲是希望他们姐弟几个都能好好学习,将来有个好的出路。

李浩辰心里明白,父母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他们辛勤劳作,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能让孩子们有更好的未来。

所以,尽管大姐现在有些动摇,但李浩辰相信,只要他们姐弟几个齐心协力,一定能给父母一个满意的答复。

回到家时,李浩辰还并不知道大姐考试不理想想要放弃上学这件事。

今天听父母提起,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想了想,决定也趁这个机会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于是,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认真地对父母说:“爸妈,其实我也有过不想上学的时候。”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但是每当我想到你们为了我们这个家付出的一切,我就觉得自己不能就这么放弃。

我们一定要努力,为了自己,也为了能让你们感到骄傲。”

李浩辰的话让马晓红和李爱国相视一笑,他们欣慰地看到,自己的孩子正在逐渐懂事,明白肩上的责任。

“我想上完九年级都不上了。”

李浩辰轻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和迷茫。

马晓红听到这话,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连忙关切地询问:“怎么了?在学校谁欺负你了?”

李浩辰摇了摇头,说:“没有,就是单纯的不想上了。”

他也不知道自己这股消极情绪从何而来,只是觉得学习的压力有时候让他喘不过气来。

李爱国一听这话,立刻严肃地否决了李浩辰的想法:“上到高中是你的最低底线了。你们三个都要上到高中。”

马晓红也在旁边劝道:“你还小呢,能干啥?

打工?你还小着嘞,累不长的。”

她的话语里满是心疼和担忧,她知道外面的世界远比学校要复杂和艰难,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早地踏入社会,去承受那些本不该属于这个年纪的辛劳。

李浩辰沉默了一会儿,没有回答他们的话。

他又想到了自己如果考上高中,那所高中可能还不如大姐的二高,他有些迷茫,不知道上了又能干啥,还觉得有点浪费钱。

李爱国看出了李浩辰的顾虑,便说道:“不想上,那就换一个。”李浩辰又问:“要是考不上呢?”

李爱国想了想,说:“那你上你二姐学校去。职高总能考上吧?”

他的话语里透露出一种坚定,无论如何,他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放弃学业。

李浩辰在心里默默思考着父亲的话,看来,上学这条路是非走不可了。

他知道自己不能让父母失望,也不能就这样轻易地放弃自己的未来。

虽然现在有些迷茫和困惑,但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李浩辰见父母态度如此坚决,也只好在这里假装同意,来应付他们。

李爱国继续说道:“去你二姐那,想学啥学啥都行。

关键是要有一个证。要不然你哥(同母异父的哥哥)想帮你都帮不上,给你找工作都没人理,就是要有高中毕业证才行。”

李浩辰并不相信那个哥会有本事,他怕不是自身难保。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李浩辰未来的一种规划和期望,希望他至少能有个高中毕业证作为基础。

李浩辰又简单地给父母说了自己不想上学的原因。

今年秋天,大姐不是要上大学了吗?

他在班里经常听英语老师说起上大学要花费多少多少钱,四年下来要几万,甚至十几万。

李浩辰心里一琢磨,自己要是能出去打工,说不定我还能直接供应大姐上学,减轻家里的负担。

然而,父母听后只是笑着说:“钱你不用担心。

就算不吃不喝,砸锅卖铁,我们也供你们三个上学。

你们能上到哪儿,我们就供到哪儿。”

他们的语气中满是坚定和无条件的支持,让李浩辰心里既感动又有些愧疚,觉得自己之前的念头有些幼稚和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