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人到军工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7章 风云突变

1978年11月,计划中的军三级机关演习并未如期进行,原定的11月20日出发拉练也取消了。明显的变化是开会和学习的时间多了,师政治部还下发了一些关于越南情况介绍的小册子,连队指导员和营部教导员越来越频繁地给部队上时事政治课,晚点名时经常学习《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社论和文章,师政治部还在师大礼堂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形势报告会。

变化来得是那样的突然,大家尽管还不明就里,心里却有所预感。因为我们虽然只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的那个匹夫,但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我们军人的职责就是执行命令并保卫祖国。

12月8日,成都军区接到命令:所属第13军奉命南下加强云南方向对越自卫还击战作战力量。军令如山。我13军立即从平时转入战时,匆忙的备战工作随即全面展开。

12月10日,我13军奉命扩编。当时,第13军只有第37师是齐装满员的甲种师。至12月18日,第38师和39师经过紧急扩编,由乙种缺编师扩编为甲种师。第39师共扩编一个营,三十六个连队,增编一个连队,先后补充新兵4681名。补充各种车辆135台,摩托车2部,装卸机1台,各种火炮135门。

12月19日,通信营开会宣布了组织调整方案:按照上级的命令,通信连被一分为二。以原有通信连架设排为基础,加上部分四川南溪刚刚到达的第一批新兵,新组建了架设连(也称三连,原无线电连为二连),属于独立通信营的编制。通信连(也称一连)剩余人员装备加上补充的部分南溪新兵仍称通信连。

架设连组建初期以配备的干部和原架设排共30余人为班底,加上刚到部队的20余名南溪新兵一共只有50余人。全连编制3个排和一个炊事班。连队的干部中,除了连部的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和副指导员原来就是干部外,三个排长都是由班长新提拔的干部,司务长也是由炊事班长新提的。班长基本上是1977年和1978年入伍的兵,组建时没有副班长,后来到了云南才陆续指定了副班长。

我被任命为新组建的架设连的军械员兼文书,并被选为连队革命军人委员会副主任和团支部宣传委员。军械员兼文书是“一人双岗”的角色,其中军械员主要负责连队的武器装备和物资器材的管理和维护,保障连队作战和训练的装备器材供应和损坏装备器材的送修或更换;文书的职责则是负责平常的收发和保管文件材料、上报情况、统计实力和人员档案的管理等文秘事务。这个岗位需要具备起码的军械维护保养技艺等十八般武艺,以及一定的文字写作和活动策划能力,必须头脑灵活、反应迅速,要求蛮高的,是连长指导员的助手。

我到部队的时间不长但确实是尽了力的,我的目标是尽快融入部队这个战斗集体,使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没有想到资历尚浅的我,会在入伍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就被委以重任。想起读书时父母常常告诫我“凡事用心去做,付出必有回报”的话,看来是千真万确的。这使我得到一个启示:只要用心去做,一切皆有可能。

新成立的单位工作千头万绪,在连长、指导员的领导下,我立即着手熟悉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在新的岗位上边学边干,全副身心投入到连队的组建工作。

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军械员兼文书谈何容易。部队即将开拔,时间十分紧迫,工作非常紧张,等着我去干的事已经穷于应付、而需要学的东西也特别多,学习就成为我的第一要务。

我自我调适、乐观面对。为了不耽误工作,我就牺牲休息时间,白天完成装备器材的接收与发放,各种文字资料、统计数据、表格的编制和上报,老兵的调档和新兵的档案建立、训练计划的编制和学习计划的安排,营房的调整、各排之间的协调、上级指示的上传下达、协助指导员做好连队的事务工作和文件管理等各项例行工作。白天干不完就晚上接着干,等大家熄灯休息了,就学习充电,一本《内务条令》边学边记,常常废寝忘食。几乎天天都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好在累是累了一点,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工作干得有模有样,得到了大家的好评。那段时间的锻炼,磨炼了我的心性,使我的工作能力、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很大,心理素质也经受了考验。

忙忙碌碌的我,抽空写了一封简短的家书,一五一十的向父母汇报了我在部队的成长,但只字未提部队目前的动向,只是说我们将外出拉练。倒不是想刻意保什么密,只因我是一个兵,此次为国征战生死难料,这是责任也是现实。有些时候人们难以忍受绝对的真实,我不能让父母为我担心,所以,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

新的装备器材源源不断地运来,我作为军械员,要根据部队规定的基数领用。所谓基数,是根据装备的技术性能、部队的携运能力和一般消耗规律所规定的单项装备一个基数物资的数(重)量,我领回后将器材物资以班为单位造册下发。但领回的弹药则暂时保管在连队库房,统一运到前线,到作战行动开始时,我才能根据上级的指示按基本携载量补充到指战员手中。

后勤部下发了纯棉布军罩衣和军帽,更换了战士们平时穿戴的“涤卡”(涤锦棉混纺卡其布)制作的军装和军帽。当时,我军装备的65式系列制式军服,使用三元(涤、锦、棉)混纺布面料,俗称“的确良”军服,轻便、耐用、美观,但化学合成纤维面料不耐受高温燃烧,据说不利于战场上对伤员的救治。

那段时间,运来的各种器材和物资堆积如山,我管理的军械室一时堆放不下。于是,连队在我居住的文书室兼资料室旁边,临时增加了一间储藏室。每到一批装备器材,我接收后先检查登记,然后及时按规定补充到各排各班,解决了物资周转的库存问题。

我按连队干部的安排,编写训练计划下发各排,并编发针对新兵的强化训练科目和考核要求。那时各个班排的人员尚未配齐,训练以排为单位进行,训练科目的设置以基础技术为主,顺便检验新到装备器材的质量和性能。

整个军营都动员起来,各个单位都在高速运转,工作之余大家有时也不免议论纷纷。听说已经派出军事干部和参谋人员到中越边境勘察地形,也有传闻说准备执行正面强攻与迂回穿插的作战方案。总之,各种小道消息在营区传播,气氛显得紧张而又神秘。

连队干部每天晚上都要开碰头会,传达上级文件和新的指示,分析情况,掌握部队,及时针对不同的思想反映,布置思想政治工作。我要参加会议做记录,还要按领导要求每天下各班、排收集信息,了解动态,把战士们在训练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中的建议汇总起来,整理成简报报给连队干部。

在组织调整和物质补充的同时,临战思想动员工作也同步展开。连队隔三差五组织学习和讲课,开展我军光荣传统、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形势教育:讲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诞生之日起,面对任何敌人,从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讲中国军人的两不怕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讲中国军人的战斗作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讲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捍卫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

我们还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第13军自1950年入滇后驻扎云南长达19年。早在上世纪50年代的抗法援越时期,第13军就协助越共组建了最初的北越军队,越共正规军建军初期的许多基层干部都越境到我13军受过训。越军头号主力步兵308师、351工炮师第34团均由其一手训练和装备。

12月下旬一天晚饭后,第39师在师部大礼堂组织直属部队观看了一部片长达3个多小时军事教学电影《丛林战——热带山岳丛林军事行动特点》,首长介绍说,这部影片就是十几年前第39师在八一电影制片厂配合下,在云南西双版纳拍摄的。

我当文书后,与连队干部接触多了,一次摆龙门阵时老连长亲口给我说,他会讲越南话。

“此话当真?”起先我不信,心想:老领导八成是在晚生面前吹牛显摆,就跟他开玩笑“我也会说阿拉伯语”,还调侃地说了一串阿拉伯数字以作“证明”。

“你听好啦,”老连长哈哈一笑,也不解释,就叽哩哇啦说出了长长一串常用越语。我也听不懂。这是我第一次晓得连长有这个本事,顿时刷新了我对这个性格粗犷的赳赳武夫的认识,难免汗颜不已:哇塞,越南话都会说,太有才了。

老连长得意地告诉我,他曾作为我军越语翻译随高炮部队被派到过越南战场,我39师高炮连曾创造一天击落3架美机的辉煌战绩。他还讲了一件当年的往事:有一天深夜,高炮连的一个士兵,蹲在阵地旁边的树林里解大手时抽了一支烟,烟头的微弱火光居然被天上的美国侦查机发现了。最多几十分钟后,我师高炮阵地就遭到美军B52飞机的疯狂轰炸,损失很大。我愣了半晌,啧啧称奇: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从此对老连长这个上过战场的抗美援越老兵心悦诚服。

此次中越兵戎相见,我军主动出击,第13军义不容辞,这是典型的师傅教训徒弟。广大指战员深受我军老前辈用战斗和胜利书写的传奇故事的教育和鼓舞,大家荡气回肠,信心倍增,发誓非要把不知天高地厚的越军打个头破血流、揍得鼻青脸肿不可。

部队整编后迎来了开拔前唯一一个难得的星期天休息日。眼看离出发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忙里偷闲,相约十几个从永川一起入伍的老乡,请假来到NJ市城郊的三元塔,交流思想,互通信息。

三元塔座落在内江城南四公里处矗立沱江右岸的三元山上,始建于唐代,青砖砌成,塔身为八面体,共十层,通高56.4米。大概平时少有游人光顾,显得几分衰败。我们顺着沱江边的绿荫小道路爬到山顶,沿塔内140级台阶盘旋而上,从亮窗放眼望去,蜿蜒流淌的沱江对岸,高寺塔挺拔屹立,遥相呼应。近处,工厂成片的厂房轮廓清晰,高大的烟囱分外显眼。远处,内江城内那一片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尽收眼底。

我们收回目光,看到山脚下的内江号志口火车站停满了各类车辆,堆积着各种物资,我们将从那里踏上征途。大家心中涌上了前所未有的留念之情,特别是我们即将面临一场生死未卜的战争,这种情绪就越加强烈。

我们把从街上店铺买来的豆腐干、怪味胡豆、鱼皮花生、蜜饯和一瓶江津老白干拿出来,大家点上香烟,围坐在塔前的草地上饮酒闲谈。

哪怕是最坚强的男人,也不可能没有儿女情长,何况我们这些入伍还不到一年,只有十几岁的娃娃兵。大家心情非常复杂,除了好奇和紧张之外,也有一丝隐隐约约的担忧:我们这支军队,十几年没有打大仗了。就拿我来说,架设连是一个新组建连队,刚刚入伍的新兵要比老兵还多,我作为新任军械员兼文书,才当兵几个月就算老兵了。如今战争机器开动,部队即将开赴战场打仗,面临的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朴实的我们再怎么幼稚,也非常清楚战争意味着什么。但在言谈中听不到装腔作势的空洞说教或豪言壮语,也没有谁祈求上天的照应或好运眷顾。我们都知道,军队是一个制度化的庞大组织,每一个军人必须各司其职,才能确保这个结构严密的整体运转自如。大家的想法比较单纯:上了战场要做的事情很多,没有时间瞻前顾后,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可。

出征前,第39师在师部大礼堂召开了庄重简洁的动员大会,传达了中央领导的有关重要指示和成都、昆明军区的战备动员命令,全体官兵加深了对这次战备行动的重大意义的理解。师首长还慷慨激昂发表了演讲,揭露了越南当局猖狂反华,大搞侵略扩张的地区霸权主义丑恶面目,大家大致了解了此次备战的作战对象和行动方向。

当天下午,通信营也组织了开进动员会,师通信科的新任科长也亲临会场作了动员。会后,师医院的军医护士来对全营官兵验了血型。大家按要求把自己的姓名、血型、部队代号等填写在领章的背面,缝在军装的衣领上。我们心里明白,出征的时刻快到了。

连队的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按照轻装上阵的要求,每个人将自己的物品打包,写上家庭地址,存放在连队指定的地方。部队的装备器材,进行了装车,对人事安排也作了通盘考虑。大部队开进后,内江的连队营房需要2人留守,连队开会讨论确定了人选,其中一个班长留下来临时负责,另有一个河南郑州兵,是与我同时入伍的。谁知留守名单公布后,那个同志们眼中有点调皮的城市兵,却找到连部要求参战。连队领导见他态度坚决,最后同意了他的参战要求,另换了一个饲养员留守。这件事让我百端感慨,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什么叫“尽忠报国”,老兄是一面镜子,尽显男儿志气,折射军人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