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漫漫仕途,始于凤翔

嘉祐六年(1061)冬十一月,正值北方寒冬,朔风凛冽。苏轼携妻挈子,一路向西,赴陕西凤翔就任。

京城的繁华渐次退去,呈现在苏轼面前的,是黄沙滚滚下的草木萧条,是冷清破败的村落。彼时的大宋,深受西夏兵的侵扰,现实的千疮百孔让苏轼颇感震惊。

越往西行,他心底的失望与落寞越浓。

天寒地冻中,苏辙执意送哥哥一家,送完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郑州西门,兄弟二人才于十一月十九日依依挥手告别。向前,前路茫然不可测;回首,子由衣单帽寒,踏残月而回。勒马立在高坡上,看戴着一顶乌帽的苏辙在垄隔间时隐时现,浓浓的伤感之情自苏轼的心头升起。

后来,苏辙寄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给苏轼,苏轼收到诗后按照原韵回了一首,这就是那首非常有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如鸿雁来去,为生计、前途奔波,在世间偶然留有的痕迹,转眼便会消失。老僧已死,竖立新塔,毁坏的墙壁上不见当年题句,一切如同雪泥鸿爪了然无痕。他希望弟弟不要忘记当年路过崤山时,道路崎岖漫长,人也疲倦困乏的情景。

苏轼早年已这般积极乐观。

嘉祐六年(1061)十二月十四日,二十六岁的苏轼抵达凤翔。

站在府衙前迎接他的,是一位温文尔雅的敦厚长者——凤翔现任太守宋选。

宋选,字子才,进士出身,早年与司马光、韩宗彦等同朝做京官,为人敦厚,官望颇佳。他对这位才气纵横的年轻人可谓照顾有加,以至苏轼念念不忘,与宋选的儿子说起来时还满腔感怀:“某初仕,即佐先公,蒙顾遇之厚,何时可忘?”

当时的凤翔县令胡允文,在蜀时曾从老苏问学,如今与苏轼相见,自然多一份亲热。

太守宋选的顾遇之厚、县令胡允文的热情款待,总算抚平了苏轼初至凤翔的不适与落寞。一家人住进临时安排的官舍里,开始了在凤翔亦苦亦甜的生活。

时近新年,官府放新年假,苏轼初来乍到,也没多少公务可做,正好趁此机会遍览凤翔附近的名胜。

凤翔虽地处西北荒凉之地,境内却有不少古物可供观赏。

那段时间,苏轼乘兴游览了凤翔的许多古迹,天柱寺、真兴寺、秦穆公墓、李氏园……与寻常人游山逛水不一样,每到一处地方,苏轼都会赋诗发表一番感慨。

苏轼来凤翔,自不是游山玩水、怀古思幽的,他是怀揣使命而来。一个八品小官,人微言轻,但苏轼的使命感不小。他到凤翔,一边忙着观光写诗,一边也把充满忧虑的目光投向现实。

新年已过,苏轼这位签判也该正式走马上任了。

但苏轼很快就遇见了一件棘手事,准确来说,这算是一项需要尽快改革的弊政——衙前。衙前属于差役的一种,从五代十国一直延续到宋朝,主要职责是运送官府所需要的物资。按照朝廷的规定,苏轼供职的凤翔府需负责的衙前,主要是砍取终南山的竹木,编成木筏,沿渭河入黄河,经三门峡砥柱之险急,运往京城。被政府征召过来承担这项差事的百姓,往往会弄得倾家荡产,因为如果在运送的过程中不慎造成损失,是需要运送人担负赔偿之责的。苏轼对此不忍,曾上书韩琦反映这一情况,希望能够引起朝廷重视。同时,他也在寻找解决之法。经他观察,如果能够在黄河、渭水进入涨水期之前,由服役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运送的时间,这样损失便能减轻不少。此前为官当吏者,不作调查,不据现实,任意发号施令,在河水上涨时运送竹木,自然造成不小的损失。

于是苏轼禀明上级,说明想法,并着手修订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大大降低了衙前役的危害。这该算是苏轼到凤翔后为当地百姓做的一件大好事。

嘉祐七年(1062)二月,因凤翔属下各县遭遇水灾,诏令淹水诸县减决囚禁,苏轼被派往宝鸡、虢县等四县,督饬减刑释放囚犯之事。之后又遇上天旱不雨,他便亲自前往太白山上清宫祈雨。后来,太守宋选又遣人前往太白山祈雨。第一次,只下了点微雨,百姓认为雨量远不足以缓解旱情,苏轼遂再次陪宋太守前往。这一次,他们还在回程的路上时,大雨便沛然而至,足足下了三日方停。

雨过天晴,官吏庭前相庆,商贾市间欢歌,靠天吃饭的农夫更是在吸足了雨水的田间载歌载舞。苏轼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不由喜从心生。他去了喜雨亭,与同行者举杯相庆。

为百姓的忧而忧,为百姓的喜而喜,初入仕途,苏轼便表现出这样一份儒家知识分子的仁者情怀。这份情怀,一直与他风雨相伴,至死不曾改变。

在凤翔,苏轼一家挤在官舍小院里,每天还要面对数不清的烦琐公务……当年殿前高中的荣光渐行渐远,对前途的茫然无措、琐事绕身的俗吏生涯,慢慢让苏轼觉得厌倦。平日还好,每逢节日,他的思乡之情便抑制不住地满溢上来。

来凤翔之后的第一个重九日,同僚群官都去参加府会了,苏轼则独自去了东门外的普门寺。

理想何其高远,现实却如此不堪。回首当初与弟弟满怀报国济世之志,从眉山老家一路南下,山一程,水一程,一路饮酒唱和,留下多少诗赋佳作;又想起一年之前的寒冬月下,与弟弟在郑州西门挥泪作别……多少悲喜滋味,兄弟二人都已遍尝,理想的光芒却好像离他们越来越远。他被派到这样一处荒凉之地;弟弟苏辙因制策文章不被王安石欣赏,任命整整拖了一年,满腔热情已被消磨殆尽。

年底岁末,宦游在外的人总是特别思念家人与家乡。往年这个时候,在眉山老家,男女老少已经开始为年节奔忙。一年的农事结束,所有的收获都已入仓,终年劳苦的乡人们,趁着这稍纵即逝的岁暮闲暇,走亲访友,彼此馈赠。而今陪伴苏轼的,只有冷冷清清的官舍和眼前一豆飘忽不定的灯火。

初入官场的苏轼,会被种种不如意与烦恼困扰,但他会将烦恼在寄给好友与亲人的书信和诗文里一吐了之,不会久久徘徊其间。他那双天生富有审美力的眼睛,总是能在最平凡的地方找到风景,甚至能于没有风景的地方,靠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

官衙北面的一处荒园,很快进入了苏轼的视野。他决心将那块闲置已久的废园开辟出来,作为“私家园林”。说干就干,将园内荒草杂树除去,筑一小亭,亭前为一横池,又在池边装上轩窗曲槛。如此,亭中可以俯瞰池水,水中可以养鱼种莲。池畔,苏轼还造上一小巧玲珑的板桥,以达池的对岸。沿池种上桃杏松桧,与原有的槐榆相映成趣。公务之余,苏轼会于亭中设酒,把酒临风,看小园花开,面对园中景致,心情也变得开朗不少。

于任所之地,努力诗意栖居,这只是一个开始。后来,在密州、杭州、惠州,甚至在天之涯的海南儋州,苏轼更是将这份生活的艺术与智慧挥洒得淋漓尽致。此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