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不死之药
天地之中,世间万物,无非天文、地理、人事,它们分别对应着天时、地利、人和,现在天有宇宙起源,地有《山海经》注释,就差人和之事了,这关系到人们最迫切所需的医经本源、防瘟治病、强身健体乃至阴阳调和与长生之法。
自从获悉宇宙起源规律和令仓颉修编《山海经》后,黄帝一时龙颜大悦,认为这是天地恩赐,特举行祭祀典礼以谢仙灵,也就是上古祭天活动。祭天,就是祭天神仙祖,祭祀上天众神保佑人间众生。
祭祀,是上古时期的一种信仰活动,主要分为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祭祀天地大典其实是在心理思维的终极意义上感悟人神沟通、上下交感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欲念。上古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地祇由帝王祭,各部落首领祭山川,黎民百姓祭祖先和灶神。
黄帝祭天,“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显然,这里的天不是虚空,而是指昆仑天宫(即上古月亮)。当然,祭天除了选择地点之外,时间是很有讲究的,需知天文观星象,由于天宫和太阳的运行轨迹是相反的,掌执天文史官必须精确计算出天宫从西极昆仑墟往东极归墟运转的过程中,最靠近天坛祭祀的那个时间,否则燔柴之烟难以抵达天宫,意味着天神仙族无法感应到地面的召唤和沟通之情,也就关注不到变化,更谈不上神灵保佑和提供帮助了。
当时,黄帝部落的巫术国师是灵山(今重庆巫溪)十巫,即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他们善医药及占卜,既能通神,又能制药、炼丹,甚至涉及医术和制盐等方面,是天地沟通仙界和神人的圣者。其作为部落国师主要职责包括事鬼神,包括占卜、祈祷、祭祀、歌舞以迎降神等;二是治病消灾,祷解以防瘟治病请福者也。男巫称之为觋,女巫称之为巫,十巫中唯一女巫是巫姑。
这一次,祭祀大典选择在王屋山的主峰(今河南济源西北王屋山风景区)设坛。王屋山主峰高达1715.7米,被称为“天坛”(即天坛山),系上古九大名山之一。
祭坛为圆形(称为“圜丘”),寓意天圆地方。祭事区总共分三层,整个区域面积达数千平方米,下一层是行礼区,由天帝率领民众听到主持巫师口令后,方可及时行跪拜叩首之礼;第二层是设祭区,由巫师设坛作法行祭事,灵山十巫之首巫咸担当主持,其他九大巫师分列两旁作法占卜;最高层是献祭区,由四个方向各分两只共八只大铜鼎组成,每个铜鼎一边各站立着两个年轻力壮的大汉,他们旁边堆放着柴火和祭品,随时听到主持召唤后准备点火献祭。
祭天仪式是上古人与天的交流形式,在仪式上,除了须诵读祭文、奏雅乐,还要焚烧祭品,以表示人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贡献给天,作为对天滋润万物的一种报答。“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燔柴既作为焚烧物,又是祭品,不仅仅只是大地树木,还包括畜牲活体,以及玉帛、甲壳等当时珍贵之物,畜牲主要是牛羊虎熊等阳性活物,这既表示敬献天神,又可以增大烟火,同时象征着年运红红火火,蒸蒸日上,万物平安祥和,人们丰衣足食。到了黄帝时期,为了体恤民情,从上至下,黄帝已经下令不再允许用活人祭了,而改用畜牲以代之,不像东夷九黎部落黎贪那样依然还在用童年童女来献祭。当然,黎贪之所以这样,与他的人机合体基因以及个人的信仰还有伟大目标息息相关。
“大家快看,天宫过来了,赶紧多加燔柴祭体。”这时,主持祭祀的巫咸大声叫道,提醒人们跪拜迎接上天神灵仙族。“请黄帝亲自上来祭坛行礼,率领坛下民众全体跪拜叩首。”
随着一堆堆松木燃起,一只只畜牲投入祭坛的大铜鼎当中,火势越来越大,烟气冲天,越升越高,向着人们头顶的超级天宫随风旋转而去。
人们一边跪拜叩首,一边望向天空,只见天宫正从西面飞来,渐渐靠近了天坛,可以清晰地看到空中那个凸凹不平的巨大球体,已离地面很近了,估计不过5000多米的距离……一方面,由于当时星体还有火山爆发,从而产生烟囱效应,强劲的风吹向天体底部的负压区,让人们感受到“天”塌了下来;一方面,天体的强大引力和快速运动造成地壳产生构造运动,使大地不断发生地震,容易造成颠簸陷落。这便是上古传承下来的“天塌地陷”成语的真相,也是甲骨文“天”字造字的当时真实情景展现。其实,那时候依然存着人神天地往来的现象发生,但由于天宫正以飞快地速度远离大地,只有在经常运行的北纬30度轨道之下较高山峰才有可能,造成许多神人和凡人很难回到或抵达天宫了。特别是百年后当共工撞倒天地最高支柱不周山之后,天、地、人三界多维共存的局面从此结束了。
突然,一个宏亮回荡的女声从天宫上传来,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黄帝听令,听闻近日天神贰负(长着蛇身人脸)听信地宫爬虫族谗言和受到手下天神危(危乃二十八宿之一,鸟头人身的形象,手持木杖)的挑唆,不一小心杀了同族天神烛龙之子窫窳(长着蛇身人脸),念烛龙功高盖世,加之窫窳老实本份,历来心善为民,请你立即命灵山十巫前往昆仑墟东面开明兽居住地之东巫地,协同开明六巫(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可用我刚刚炼成的不死之药将其救活,即可长生不老。”
说完,从天上掉下来几颗金光闪闪的仙丹,它们稳稳地放置在祭坛之上。然后,随着金光收敛,天宫渐渐远去,一切归于宁静,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谢西王母差使,我等将立刻动身前往昆仑山之开明东,力当完成任务。”灵山十巫一听这声音,便知道是西王母尊驾亲临了。
黄帝没有见过西王母,自然无法应答,只能长跪于地不停地叩首。
不过,他早有耳闻这西王母常住在多玉之地的昆仑山之下玉山(今XJ和田),以玉为食,长得人身豹首,豹尾虎齿,蓬头戴胜,喜欢呼啸,她不但掌握着实施天刑的权利和掌管着五种瘟疫,还是天地所有巫师的老大。由于她经常来往昆仑仙境,便用凡世稀少的不死树、清泉、九井,配以玉英、芝草、神水,加之寿木之花等数不尽的植物仙草炼成仙丹,这就是不死仙药。其实,许多人却不知道,这不死之药也不是万能的,并非人人可用,而是因人而异,而境而效。正是如此,才导致后来发生了异变之事。
当然,黄帝心里也很清楚,长生不死乃人之向往,但要想实现长生不死,途径无非有四,一是最简单的吃仙药,只不过仙药也不只是不死药一种,除了仙丹,还有昆仑山才有的仙树仙草可以考虑,比如上面的不死树,吃了不死树结出的果实就可以长生不老。当然,昆仑山上有天宫,三重才能抵达,除了天神,即便是一般的神人也难过三关,就别提世间凡人了。第二种可以长生不老的办法就是抵达神域,到不死之乡和不死国去。比如昆仑之丘有一个上下对称沙漏形的神山,也叫凉风之山,登上神山即可不死。之外,还有一个叫做不死国的地方,这里的人以甘木为食而长生不死。这个方法对于常人来说,与前面一样的难以实现。第三种长生不死的途径就是骑乘神兽,比如神兽吉量、飞黄、金龙等,只要能骑上它们就可以立即飞仙,这也就是“飞黄腾达”的初意由来。第四种可得长生的办法就是修炼仙术,就是登临人间仙境之山,如终南山、崆峒山,以及特别本身就是仙境禁地的天子都(黄山),通过内外兼修,得道后乘黄龙天兽方可飞升成仙入神域之境,从而脱离低维人间,最终跃升高维成为不死之神仙。很显然,第四种是第三种的延伸补充,似乎是专为常人准备的飞仙长维通道,或许其中蕴含天子都即黄山,黄龙神兽,黄帝修仙,这样更是符合后来人们所言“飞黄腾达”的真意了。
经过了这次神奇的祭祀,黄帝自听闻来自昆仑天宫西王母的声音和亲自见到长生不死之药后,从此便对这位女神充满了无限的敬畏和神往,并尊称她为天帝之女,创世女神。
于是,一回到有熊都城,黄帝便急不可耐地传召灵山十巫,商量着如何抵达昆仑山之东的开明兽东面巫地找到开明六巫(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并用不死之药救活烛龙之子窫窳。
“此次领旨西行,只怕路途遥远,道路崎岖,风餐露宿,国师十人远途跋涉,势必克服重重困难,不知可否需要哪些帮助,你们尽管提出来,我定当办妥,不辱使命。”
对于西王母的仁慈博爱,黄帝当然是极力支持。他从刚刚完成部份编注的《山海经》上获知,钟山之神烛阴即是人面蛇身赤色仅次于雷神应龙的强大天神烛龙,其子窫窳非常老实善良,从不伤人损物。
“请大帝无须过虑,我们的祖地灵山(今重庆灵溪宝灵山,亦称宝源山)相距开明巫地(今重庆巫山)并不是很远,也就百余里之遥,再说我们与开明六巫本为同宗同源,巫师名号共有,巫觋(指男巫和女巫)因势而变,而且一直相互来往,所以根本上用不着跋山涉水,只需定坐默念心术,即可御剑飞行,可半日内即到。”巫首巫咸笑着说,接着如实相告。“我们拥有西王母所授的御行巫术,用意念与天道进行同频共振,就可以抵达一些地方了。”
“黄帝是好意关心我们几位的安危,实在是感激不尽,不知还有什么吩咐交待的。”巫姑不愧身为女子,心思缜密,似乎感觉到黄帝还有什么话想说出来的。
黄帝赞许地看了看巫姑,心里感到无比欣慰,然后对他们若无其事地说:“昨天晚上,我对祭祀大典仍意犹未尽、耿耿于怀,没想今日清晨一觉醒来,仿佛整个晚上自己梦游了一般,那些遭遇太过清楚了,让人感到非常真实可信,至今一直历历在目如现眼前。我梦见自己神游到了一个叫华胥国(今陕西蓝田)的地方,那里既没有部落首领,也没有贵贱主仆,民风淳朴,散慢闲鹤,不急不躁,民众率性自然,随遇而安,既没有特殊的喜好,也没有过多的担忧,平日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既不知道生的欢乐,也不厌恶死的悲伤,所以也没有夭折病亡的感觉。他们更不知道如何爱惜自己,也不知道怎样去疏远他人,所以就没有了爱憎情仇。还有,他们也不知什么是背叛,更不知什么又是忠诚,所以也没有利害权衡。更神奇的是,他们对待万物,只有自然融入,从没有丝毫抗拒,即便是进入到水里也淹不死,就是来到火里也不觉得烫,甚至砍掉肢体用鞭子鞭打也不觉得痛,或者用手指头挠也不觉得皮肤瘙痒。这种无为而为的惬意感觉,就像我在梦境里置身崎岖山谷中行走也不觉得颠簸,如同仙族神行一样,或者说这就是神游呢?”
听了黄帝的梦游之说,灵山十巫个个稀奇,连连惊叹这真是无巧不成书,没想到他竟有如此奇遇梦境,有点太不可思议了。
巫咸笑着对他说:“上古当真有一个华胥国的地方,就在弱山之南(今陕西蓝田),那是创人先祖伏羲、女娲的家乡,情景与你所描述的相差无几,确实是一个无奸无恶、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和极乐世界。如今你能够在梦中见到,更加证明了你作为伏羲、女娲后裔的纯正血统关系。我想,也可能是先祖在梦中希望你做一个无为而治令众生消遥快活的天下大帝吧。”
“大巫师这是言重了,我是担忧自己德不配位,力不及行,难以担负先祖之重托,如今已完成造字,开始编注《山海经》,对宇宙变化也略有领悟,虽有了地理、天文,但人事不足,离天时地利人和仍有一步之遥,我想着如能取得天下真经,著书立说,传播知识,让民众得以远离病痛,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样岂不是如先祖大德所祈盼乎?!”
黄帝的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胸怀天下,心系民众,让灵山十巫听了不由得肃然起敬,更加佩服黄帝之德。于是,众巫师一齐向黄帝行礼作揖,纷纷表示自己的赞赏和认可。“黄帝如有什么吩咐,我等定当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见自己的言语打动了众巫师,黄帝不妨将话直接挑明了。“我是想让众师帮忙,如果能将西王母所炼的长生不死神药分解成方,或在此基础上再行改造,以凡间之地的药材代之,这样即使做不到长生不死,但起码也能祛病强身,毕竟身体此乃人事之本,不得不首当其冲,最为至关重要。于此商量,不知可行?”
闻言,巫师们并没有作任何推辞,而是爽快地答应下来了。毕竟,如今不死之药已在手中,凭他们所掌握的医术能力应该是胸有成竹的,只是还要看开明六巫的态度了。不过,他们相信,既然身为巫师,本就肩负着治病消灾为民祈福的职责,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