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章 《生活篇》:孩子缺乏孝心
这是一位家长的留言:我家孩子是老人带大的,老人对孩子百般疼爱,孩子长大了却不孝敬老人,经常向老人要东西、耍性子,也不帮助老人做家务。
我常常问训练营的孩子们,知道父母生日的请举手,结果举手的人连一半都没有。父母基本都记得给孩子过生日,在生日那天,会给孩子做丰盛的美食,带他出去玩儿。父母也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孩子却不清楚这些东西父母是否也爱吃,是否舍得吃。所以就有很多天真的孩子觉得“我爸爸爱吃鱼尾巴,我妈妈爱吃鱼头,我爱吃鱼身子”。哪有只爱吃鱼头、鱼尾巴的父母呢?父母是为了让孩子多吃鱼肉,才选择吃鱼头和鱼尾的。
当家长埋怨孩子没有孝心,不懂得感恩父母、孝敬老人时,就要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孩子对孝敬没有概念?为什么孩子不懂得感恩?
一般来说,没有孝心的孩子容易出现在以下几种养育情境中。
第一,我在一门课程中提到过十种家庭类型,其中,保护型、照料型、替代型家庭都容易出现没有孝心的孩子。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包办得太多,保护得过多,孩子习惯了父母过度的给予,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一旦父母停止给予和付出,孩子就会出现愤怒、威胁、不孝敬父母、不体谅父母的行为,以此达到让父母满足自己欲望和需求的目的。
第二,溺爱型家庭和有补偿心态的家长也容易教出没有孝心的孩子。在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太过溺爱孩子,总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却不告诉孩子自己的辛苦。尽管父母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孩子会觉得这一切都很容易,是他本来就应该拥有的。有补偿心态的父母对孩子有亏欠心理,就会不停地通过给予的方式补偿孩子,这会让孩子缺乏感恩之心。
第三,交换型家庭也容易养出没有孝心的孩子。这种家庭的父母做任何事情都像做交易,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总是以物质作为交换条件,孩子得到的是带条件的爱。
比如,父母要求孩子考到多少分,就承诺给孩子买什么样的电子产品;做多少家务,就给孩子相应的零花钱。当这种交易的思维模式在孩子心中扎下根时,孩子就不会无偿做事了,他会认为所有的付出都是要带条件的,否则就不愿意去做,更不会主动去做。
上述情况都意味着教养模式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索取者而不是付出者、责任者。我们要多给孩子一些经历挫折的机会,因为体验少的孩子很难理解和共情他人。很多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分数和成绩,导致孩子对生活的体验很少,他不知道每分钱挣得有多辛苦、每粒米有多来之不易,所以他很难理解父母,也很难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事情。
身教大于言传也不能忽视。如果家中有老人,要多关心、照顾老人;如果距离老人较远,要多打电话、多看望老人。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可以经常给孩子讲讲祖辈的辛苦,要让孩子明白老人的艰辛。父母以身作则,孩子也会受到影响。
家长也可以多带孩子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会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逐渐变得有爱心和责任心。2019年1月22日,我们发起了“关爱上一代,心连心,根连根”活动,有600个孩子和其家庭成员一起参加。这次活动让许多孩子受益匪浅,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有的孩子因为爷爷奶奶家不能上网,平时就不愿意去,在参与活动后,主动向父母提出去看望老人。有的孩子参考了我们的公益策划活动方案,然后带领全班同学去养老院慰问老人。
因此,面对孩子的不孝顺,父母不要一味责怪孩子,应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做错了什么。其实孩子的本质都是好的,关键看父母给他们提供了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