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新朝:风云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朝堂风云”

清晨的阳光洒在紫禁城的金瓦红墙上,刘大人怀揣着满心的忧虑,踏入了朝堂。今日的朝堂气氛格外凝重,仿佛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朝堂之上,群臣肃穆,万历皇帝高坐龙椅,面色凝重,目光扫视着下方的群臣。

“诸位爱卿,近日江南匪患虽平,但后续事宜繁杂,当如何处置,众卿有何良策?”皇帝开口问道,声音在朝堂中回荡,带着一丝威严和急切。

刘大人率先出列,拱手道:“启禀陛下,江南历经战乱,民生凋敝,当务之急是安抚百姓,减免赋税,发放赈济,以助百姓重建家园。陛下,百姓乃国之根本,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才能稳固国家之根基啊。”

一旁的李尚书冷哼一声,向前一步说道:“刘大人所言差矣,如今国库空虚,若再减免赋税,朝廷开支如何维持?况且,江南之乱本就耗费了大量财力,此时减免赋税,岂不是雪上加霜?陛下,切不可听刘大人一面之词。”

刘大人立刻反驳:“李尚书只看眼前,不顾百姓死活。若百姓不得安宁,江山社稷何以为继?赋税之事可从长计议,当以百姓为重,切不可因小失大。李尚书,你如此不顾百姓,究竟是何居心?”

李尚书不甘示弱,提高了声音说道:“刘大人莫要危言耸听,江南匪患本就是治理不善所致,刘大人难辞其咎!若不是大人决策失误,怎会让匪患如此猖獗?刘大人,你该好好反思自己的过错!”

刘大人怒目而视,大声说道:“李尚书,你这是血口喷人!我在江南殚精竭虑,与将士们浴血奋战,保一方平安。你未临江南,怎知其中艰辛?却在此信口雌黄,污蔑本官!我看你是存心与我作对!”

“够了!”皇帝一声怒喝,震得朝堂微微一颤,“都给朕安静!朝堂之上,如此争吵,成何体统!”

群臣顿时噤若寒蝉,不敢再多言。

这时,张阁老缓缓出列,微微躬身说道:“陛下,臣以为,刘大人一心为民,其情可嘉。但李尚书所虑也不无道理。或可先减免部分赋税,同时开源节流,充盈国库。比如整顿盐税、清查土地,或能增加收入。陛下,您意下如何?”

皇帝微微点头,若有所思地说道:“张阁老所言甚是。那这开源节流之法,众卿可有具体的主意?”

王侍郎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可增加商税,充盈国库。如今商人获利颇丰,加征些许税款,于他们而言并非难事。陛下,此举可解燃眉之急。”

刘大人连忙说道:“不可,陛下。商人本就艰难,贸易往来诸多不易。再加税恐生民变,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经济流通。还望陛下三思啊!”

王侍郎反驳道:“刘大人过于仁慈,商人逐利,加税无妨。况且国家正值用钱之际,他们也当为国家出一份力。刘大人,您莫要妇人之仁。”

刘大人据理力争:“王侍郎此言差矣,商业乃国之血脉,不可过度盘剥。若商人生计艰难,经济停滞,于国于民皆无益处。王侍郎,您只想着加税,可曾考虑过后果?”

......

争论不休之际,一位太监匆匆进来,神色慌张,在皇帝耳边低语几句。皇帝脸色一变,猛地站起身来,龙袍上的绣纹微微颤动。

“诸位爱卿,边关急报,鞑靼来犯,形势危急!”皇帝说道,声音中充满了焦虑和愤怒,“如今江南未安,边关又起战事,朕心忧如焚!众爱卿,可有应对之策?”

群臣一片哗然,交头接耳,面露惊慌之色。

刘大人挺身而出,单膝跪地,慷慨激昂地说道:“陛下,臣愿亲赴边关,抵御鞑靼。定不辱使命,保我大明江山!陛下,请相信臣!”

李尚书却说道:“刘大人刚刚经历江南之乱,此时不宜再赴边关。况且,刘大人未必有统兵御敌之能。陛下,还望您慎重考虑。”

刘大人瞪着李尚书,眼中仿佛要喷出火来:“李尚书莫非有私心?国难当头,岂容退缩!我刘某对兵法略有研究,定能击退鞑靼,护我边疆百姓!李尚书,你莫要阻拦!”

李尚书气得满脸通红,颤抖着手指着刘大人说道:“你,你含血喷人!我一心为了朝廷着想,你却如此污蔑!陛下,臣绝无私心啊!”

皇帝沉思片刻,来回踱步,然后说道:“刘爱卿忠勇可嘉,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边关战事重大,不可轻率决定。刘爱卿,你的心意朕已知晓。”

随后,皇帝又与众臣商讨了应对边关战事的诸多策略。有的大臣主张求和,有的主张增兵抗击,朝堂上气氛紧张而激烈。

“求和乃丧权辱国之举,万万不可!”一位武将大声说道,“我大明将士岂会惧怕鞑靼?当以铁血捍卫尊严!”

“但如今国力空虚,若贸然开战,只怕后果不堪设想。”一位文官忧心忡忡地反驳,“还是应当谨慎行事,以免生灵涂炭。”

“我大明的威严不容侵犯,若求和,只会让鞑靼更加嚣张!”武将怒目圆睁,“我们应当主动出击,给他们一个教训!”

“主动出击?说得轻巧,粮草、军备都不足,如何出击?”文官摇了摇头,“还是应当以和为贵,争取时间整顿军备。”

......

散朝之后,刘大人在宫门外被几位大臣拦住。

“刘大人,今日朝堂之争,您可要小心李尚书的报复。”一位大臣压低声音说道,脸上满是忧虑,“李尚书心胸狭隘,您得罪了他,恐怕日后会有麻烦。”

刘大人冷笑一声,神色坚定地说:“我一心为国,何惧报复!只要能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除忧患,刘某在所不惜。诸位大人不必担忧。”

“刘大人高义,但官场险恶,还需小心为上。”另一位大臣劝道,轻轻拍了拍刘大人的肩膀,“李尚书在朝中党羽众多,您不可不防啊。”

刘大人拱手道:“多谢诸位大人提醒,刘某自有分寸。只是如今国家多事之秋,吾等当以大局为重,切不可为私利而争斗。”

“刘大人说得在理,只希望大人能平安无事。”第三位大臣说道,“若大人有需要,我等定当相助。”

刘大人感激地说道:“多谢诸位大人,刘某铭记在心。”

回到家中,刘大人疲惫地坐在书房。夫人端着茶走进来,忧心忡忡地说:“老爷,今日朝堂之事,妾身听闻,您可千万要保重啊。妾身担心那些人会对您不利。”

刘大人叹了口气,接过茶杯,轻抿一口说道:“夫人放心,为了国家和百姓,我万死不辞。只是这官场权谋争斗,让人心力交瘁。夫人,让你跟着我受苦了。”

夫人眼中含泪:“老爷,您总是这般不顾自身安危,妾身只盼着您能平平安安。不管怎样,妾身都会支持您。”

刘大人握住夫人的手:“夫人莫忧,我自会小心应对。只是这国家之事,容不得我退缩。我只希望能为百姓多做一些实事。”

夫人点了点头:“老爷心怀天下,妾身深感敬佩。只是您也要注意身体,莫要累坏了自己。”

......

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大人不断收到各方的压力和威胁。有人送来匿名信件,警告他莫要多管闲事;有人在朝堂上故意刁难,试图让他犯错。

一日,刘大人在朝中遇到李尚书。

李尚书阴阳怪气地说道:“刘大人,你可要小心了,别到时候怎么栽的都不知道。”

刘大人面无惧色:“李尚书,刘某行得正坐得端,不怕你的威胁。”

李尚书冷笑一声:“哼,走着瞧。”

刘大人回道:“李尚书,你若一意孤行,误了国家大事,必遭万民唾弃。”

而江南的局势也并未完全稳定,匪患的余波仍在影响着当地的秩序。

一位官员向刘大人禀报:“大人,江南匪患虽平,但仍有小股匪徒流窜,扰乱治安。”

刘大人皱眉道:“加派人手,务必尽快肃清匪患,还百姓一个安宁。”

官员应道:“是,大人。只是这人手和经费……”

刘大人说道:“我会想办法解决,你先去安排。”

与此同时,边关的战事愈发紧张,鞑靼的军队步步紧逼,大明的军队在前线苦苦支撑。

一位将领向皇帝奏报:“陛下,边关战事吃紧,粮草和军备短缺,将士们伤亡惨重。”

皇帝焦急地说道:“速速调配粮草和军备支援前线,一定要守住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