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章 【文学的年代】
齐卫国看着着邮局里面正在给《星星》寄信投稿的周向南,此刻他并没有想着让周向南把这首短诗《孤独》投给《芙蓉》杂志,因为他很清楚这首短诗《孤独》有多惊艳。
此刻,他的脑子里一直都还是短短的几句,“从童年起,我便独自一人,照顾着,历代的星辰”。
那是一种无法形容用语言来形容的感受,真的就是一瞬间,他能够从那短短的诗歌中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孤独,那“独自一人”与“历代”的对比,真的太绝了,相当震撼的辽远而空阔的时空感。
短短几句,想象空间无限放大,可以说历代的星辰,不光意象足够耀眼,艺术想象空间也发挥到了极致。
这首短诗写得太好了!
现在齐卫国的心情都很激动,久久不能平息。
被周向南这首《孤独》震撼到的不止是齐卫国,还有李彦军等人。
李彦军也深受震撼,十七岁的少年写出如此简洁动人,富有哲理和浪漫情怀的诗,实在是让他更为震撼,转过头望着齐卫国,问道:“不打算让他把这首诗发表在《芙蓉》上?”
齐卫国摇了摇头,一脸认真地说道:“这首诗就要上《星星》!”
很显然,齐卫国也很清楚地知道像《星星》这样的诗刊就是国内诗歌文学最顶尖的平台,无数诗人都想要在上面发表诗歌,优秀的诗歌自然应该在这样的平台上发表,让更多的人知道。
李彦军点了点头,他心里同样也是如此想法,他可没有想过让周向南把这首《孤独》发表在东阳县城的《东阳文艺》上,那绝对是对这首诗歌最大的埋没。
不过,李彦军却是觉得《东阳文艺》可以转载刊发周向南的诗歌,毕竟这可是东阳县的本土诗人。
相较于齐卫国和李彦军两人讨论的是诗歌发表,而一旁的李雪和许月华内心则更多地是在诗歌本身。
李雪望着周向南,她是真的没有想到这个少年居然能够写出如此动人的诗歌,不说那首惊艳的《我爱你》,就是这首短短三行的《孤独》也让李雪为之动容。
之前她听见这个辍学的少年周向南要给《星星》诗刊投稿,还很不看好,可是现在她有的只是崇拜,内心那颗文艺孤独的心似乎也随着周向南动人的文字而有力跳动。
“月华,你这位同学真的太有才华了。”
许月华听见李雪的话,点了点头,她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她只是觉得自己又被周向南的那首《孤独》给击中了,脑海里似乎不断浮现着那历代的星辰,那般耀眼,那般璀璨,让她忍不住抬头仰望。
“不知道他之前那首《我爱你》是写给谁的,告诉谁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许月华微微一怔,她不知道周向南是要给谁寄一本关于庄稼的书,她只是知道周向南以前和赵娟都是一个村子的,似乎关系很好,不过赵娟后面没上学了,再后来周向南也没有上学了,会是写给赵娟的吗?
少女的心思在这一刻如同放飞的纸鸢,随风而动,唯有一根线若隐若现。
周向南寄完信,出了邮局,看见齐卫国等人还在邮局门口等着,赶紧走过去。
李彦军看见周向南从邮局出来,他本来还打算称呼一声小同志,毕竟周向南的年纪不大,不过想到周向南写的诗歌,还有十七岁也不算太小,正是参加工作的年龄,还是称呼为周向南同志,上前十分郑重地说道:“向南同志,我代表我们东阳县文联热情欢迎你加入,希望你能加入我们东阳县文联。”
一旁的齐卫国听见李彦军的话,不禁点了点头,他心里也有了同样的想法,虽然说现在推荐周向南加入湘南省作协或许还太早,毕竟周向南才在《星星》上发表一首诗歌,但是随着接下来周向南的诗歌发表,相信即便是他不推荐,湘南省作协也会邀请周向南加入,毕竟这可是能够在《星星》诗刊上发表诗歌的诗人。
周向南一听李彦军邀请他加入东阳县文联,倒也不算意外,毕竟他都在《星星》诗刊上发表诗歌,作为东阳县的文联主席又怎么可能会不邀请他加入。
“谢谢,我很感谢能够加入东阳县文联,加入县文联之后我要做什么吗?我田里还要照顾庄稼,还要照顾弟弟妹妹。”
很显然,齐卫国和李彦军也都知道周向南的情况。
现在周向南不是独自照顾着历代的星辰,而是独自照顾着弟弟妹妹。
齐卫国想到这一点,不禁望了一眼身旁的李彦军,这件事在从他们准备去石桥村的时候,就已经从许月华口中得知,也是知道周向南因为父母离世,后面才从学校退学,现在都还在田里侍弄庄稼,这样一位极具天赋的少年诗人,文联自然要吸纳进来,同样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
虽然说东阳县文联并不大,但是眼前这位可是能够在《星星》诗刊上发表诗歌的诗人,绝对能算得上是现在东阳县的第一诗人,这邀请周向南东阳文联,进《东阳文艺》县文艺报工作,那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
齐卫国想着要是李彦军这边不能解决周向南的工作问题,他可能够都要想办法让周向南调入省城。
毕竟,那可是《星星》诗刊啊!
李彦军望着周向南,认真地说道:“向南同志,我们东阳县的《东阳文艺》正需要你这样的年轻同志来发光发热。”
听见李彦军的话,周向南自然是笑着表示感谢。
虽然不是调入县文化馆,但是能够进入《东阳文艺》工作那也绝对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
在这个年代就是如此,一篇发表在《燕京文学》的小说能够让一名牙医弃医从文,直接去县文化馆上班,同样一首发表在《星星》诗刊上的诗歌就是能够让一位乡下少年走进县城。
殊途同归,这就是文学无比火热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