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我的文艺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出名要趁早】

张爱玲说过,出名得趁早。

这不天还未亮,夜色尚未完全退去,一大早周向南就背着个旧挎包,踩着父亲留下来的那一辆笨重破旧的二八大杠,沿着月光在乡间土路上起伏前行,赶去县城寄信往杂志社投稿。

夜空中的月亮带着几颗星星发光,更远处的天边幽幽发白,隐隐泛着深蓝。

万籁并不俱寂,乡间土路两旁是成熟的稻田,寂静之中偶有虫鸣蛙声似在催着天明。

朦胧的夜色中,不远处的稻田里似已经有人在田里收割稻子,看不清的黑影似乎已经开始挥着镰刀,一茬茬地割着稻子。

很显然,张爱玲没有说过,双抢也得趁早!

为了赶着完成双抢,也是为了避开正午的烈阳,很多庄稼人天不亮就会出来收割稻子。

周向南自然也是想着赶紧去县城寄出他写的稿子,然后早些赶回来割稻子。

乡间还是土路,起伏凹凸不平,二八大杠骑着并不舒服,但扑面而来的晨风让周向南整个身心都很是舒畅,似乎洗去了双抢的痛苦。

当然这仅仅只是似乎,还得是他个子够高,要是换了弟弟周向文骑这辆破旧的二八大杠还得斜跨蹬圈,更加难受。

乡下到县城有快二十公里公里,周向南蹬了有快两个多小时才赶到县城,没办法路实在是不好骑,遇到上坡还要推着走。

天也已经亮了,周向南并没有急着去邮局,而是先去了一趟书店。

县城唯一的一家新华书店是在正阳街道,很早之前周向南来过。

现在书店也已经开门,门口早早地就有人等着,周向南也不是去买书的,而是先看一下书店里面有哪些文学杂志期刊,去看他这篇稿子要寄到哪里,毕竟他这寄信投稿总要写个地址。

周向南锁好那辆破旧的二八大杠,从挎包里面拿出带的水壶喝了口水,又垫巴了几口自己带的红薯干,这才走进书店。

即便是在东阳小县城,书店里面也早早就有不少人来买书,周向南也没有耽误时间,大致看了一下书店里面的一些书,直接冲着文学期刊走去。

看见书架上放着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芙蓉》、《花城》……

周向南不禁感叹,虽然县城不大,但是这书店里面的文学杂志并不少,不过周向南并没有去翻看,因为他并没有写长篇的小说,而是简短的诗歌。

周向南没看见现在诗歌的殿堂期刊《诗刊》,不过看见了另外一本极具影响力的诗歌期刊——

《星星》。

《星星》诗刊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诗刊,也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诗刊,由巴蜀川省那边的作家诗人主办,半月刊,上半月专发诗歌原创作品,下半月专发诗歌理论,一直都是全国发行。

这让周向南很惊喜。

周向南刚准备拿过来看一下那还剩唯一的一本《星星》,一位二十几岁穿着蓝底白点的的确良衬衫的年轻女人也刚好拿过了那本《星星》。

年轻女人望向周向南,问道:“你要这本《星星》吗?”

周向南听见这话,忙说道:“我只是看一下,想记一下杂志的地址。”

一听周向南这话,年轻女人眉头一挑,很是意外,她自然听出来了面前这个少年想要记期刊的地址,肯定是要往这个杂志投稿。

“你是写诗要投稿吗?”

年轻女人问了一句。

周向南点了点头。

年轻女人脸上露出笑容,将杂志递给周向南,笑着又问道:“那你也是一位诗人?”

周向南接过女人递过来的《星星》,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还不是。”

周向南从包里掏出纸和笔,认真记下了《星星》杂志上写的投稿地址和邮编,然后将杂志还给女人,也说了一声“谢谢。”

年轻女人接过杂志,还想说什么,周向南已经转身走了。

看着匆匆离去的少年,年轻女人不禁觉得很是有趣,她并不认为在东阳这个小县城的少年写的诗歌能够刊登在《星星》这样的顶级诗刊上。

更不用说,这个少年还如此年轻。

说起来,这整个东阳县城好像都没有人在《星星》诗刊上发表过诗歌。

周向南并不知道年轻女人并不看好他投稿《星星》。

即便知道,周向南也不会在意,因为就像那位牙医作家所说的,最初一开始肯定是往顶尖一流的文学杂志投稿,要是被退稿,则再往省文学期刊,再退一步就是往市文学期刊或者地方文学期刊投稿。

出名要趁早,那出名的舞台自然也是越大越好啊!

要知道现在要是有人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这样的刊物上发表一首诗,那么半个月内,国内不少城市都一定会在谈论这首诗。

就在周向南转身离开,走出书店的时候,女人身后出现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望着周向南离去的背影,有些不确定喊了一声,“周向南?”

周向南站在书店门口,扶着二八大杠,像是听见有人喊自己,但是回头瞧了一眼,并没有认出那位年轻女人身边的少女,也以为是自己听错,没有多停留,直接骑着二八大杠走了。

“月华,这个人你认识?”

少女点了点头,说道:“好像是我以前的高中同学,不过他去年就辍学了。”

辍学了?

年轻女人眉头微微一蹙,没有说什么了。

周向南不知道自己刚才遇见了曾经的高中同学,他都对赵娟没有什么印象,更别说什么没瓜葛的高中同学了。

现在周向南只想着赶紧寄出信,然后回乡下。

周向南骑着二八大杠赶到邮局,也没有多耽搁,直接就是买了八分钱的邮票贴在信封上,将写好的信件塞进信封,并且信封上注明了“投稿”字样,写上地址。

如果稿件未被采用,周向南也没有要杂志社将稿件退回,毕竟只是几行诗歌,而不是长篇手写的小说,没有必要再费邮资退回。

虽然没有往信封里面塞退稿邮资,但周向南却是塞了一点别的东西。

周向南寄完这一封信,就又要赶回乡下。

没办法,现在他的生活除了远方的诗歌,还有眼前的农活。

田里还有金黄色的稻子等着他去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