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章 【星星来了】
德城,东阳县石桥村。
取信回家的周向南心情依旧激动,他之前就看见了信封里面还有一张薄薄的汇款单,不过那个时候他并没有拿出来看。
现在到家之后,周向南才拿出来看着这张极具年代感的汇款单,上面盖着橡皮图章,字体印刷着十五元的金额。
十五元啊!
这个数字真得就让周向南十分兴奋。
他很清楚地知道在这个年代,稿酬标准一般是千字十元,当然这也会看作者的知名度,还有期刊杂志的的级别,以及作品的优秀程度。
当然诗歌的计算方法却不一样,大多以行数来计算,也会看字数,同样也会有杂志档次,诗人知名度,还有作品质量和版面位置等因素。
说来,这也是因为周向南的这首《我爱你》足够优秀,诗歌有十五行,而《星星》又是国内的顶级文学诗刊,即便周向南是新人,稿费标准也较高,给出了每行一元。
要是换了地方杂志,可能会更低,一行八毛,或者一行五毛。
当然周向南这稿费标准比起那些知名诗人自然是低了不少,但是现在周向南对于这十五元的稿费已经很满意。
十五元啊!
现在城里一个工人的月工资也不过才三四十元,而且这十五元都可以让他请快十个人来收割稻子了。
想想都觉得心酸,这前面累死累活双抢割稻还不如写一首诗。
这也是为什么周向南要离开农村,一如那位牙医作者不想当牙医,想去文化宫上班,其实都是同样的道理。
这要是他现在发表一篇长篇小说,十万字,甚至是百万字,这发表之后的稿费——
真是不敢想……才怪!
人有多大胆,字有多大产,想想就激动啊!
写得好的百万小说,直接就在这个年代成为万元户。当然,现在是都要手写长篇,一笔一划写下来也是一件辛苦事,可不是像诗歌那样短短几行而已。
周向南很清楚,那首《我爱你》发表,收获的还不止是稿费,最重要的是发表在了《星星》诗刊上。
现在这个诗歌无比火热,各类诗歌流派,新兴诗刊创办,什么非非主义,莽汉主义,整体主义,什么海上诗派、圆明园诗派、撒娇派,还有什么他们诗群、丑石诗群……还有巴蜀五君子……朦胧诗,后朦胧诗,第三代诗……绝对称得上的诗歌兴盛,门派林立。
他能够在《星星》这样的诗刊上发表一首诗歌,那绝对是会引起非常大的关注和讨论。
现在周向南已经很期待那一期的《星星》发表。
“哥,你真得太厉害了!”
周向文一脸崇拜地望着周向南,他已经知道自己哥哥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可以说此刻周向文看周向南的眼睛满是星星,绝对的迷弟。
周红英同样也是一脸崇拜地望着周向南。
周向南望着自己的弟弟妹妹,笑着说道:“我不是说过,以后赚钱供你们上学。”
周向文和周红英听见周向南这话,脸上自然都满是笑容,现在他们开始觉得周向南说得话是真的会实现。
毕竟,他们的哥哥都能够在杂志上发表诗歌了。
就在周向南和弟弟妹妹说着话的时候,隔壁家的好友林军也听说了那封信的事,赶来好奇地问了,“向南,你真得在杂志上发表诗歌了啊?”
林军的脸上还是带着好奇和难以置信。
村子里面的消息传得很快,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消息前所未有。
“是的,运气好,发表了一首诗歌。”
林军听见周向南的话,满是震惊。
他读书的成绩不好,虽然家里条件不错,但也很早就辍学在家务农,他之前就知道周向南以前在学校成绩好,后面周向南父母都死了,周向南还有两个弟弟妹妹,后面也就没有继续上学,只是他没有想到周向南居然还会写诗,而且还发表在杂志上,这真的太出乎他的意料。
“向南,你真得厉害,之前你就应该继续上学。”
听见林军这话,周向南笑了笑,说道:“以后说不准还有机会的。”
不说现在还有夜校,只说京城那边可还有鲁迅文学院,周向南也挺想去看一看的。
“林军,你也一样,要努力走出去看看。”
“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
听见周向南这话,林军愣了一下,直直地盯着周向南,他没有想到周向南会说出这样的话,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
不知为何,此刻周向南的话让林军觉得很陌生,但仔细想又觉得很有道理,他知道周向南和他说的就是要走出去看看,可是村子里谁又不想离开农村,这件事哪有那么容易。
周向南并没有特别在意林军,因为刚才他这话也是说给周向文和周红英听的。
走不出去,眼前那一亩三分地就是他们的世界,一如孙少平面对的那个世界。
周向南之前说过去城里生活也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过他们一家并不是什么知青上山下乡,而是土生土长地乡下人,自然谈不上什么返城政策。
至于去了城里,这乡下的地还可以交给二叔一家。
周向南心里有自己打算,他很清楚地知道出名要趁早,离开这里也是越早越好,就是不知道东阳县城里面有没有文化宫,能够调他过去。
当然,即便是东阳县城里没有文化宫,德城肯定也会有的,再不然就想是想办法去省城,去京城。
周向南转头瞧见两个弟弟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那一双眼睛透着的光芒,嘴角也微微上扬。
他知道,在周向文和周红英眼中,他们看见的不是诗歌发表,而是希望,是他们在父母走后,能够继续上学的希望,是他们以后的日子有可能会更好的希望,如同在一片黑暗之中,真正看见了照亮前往路的星星。
就在石桥村的村民还在一边忙着双抢,一边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其实诗歌界已经隐隐有人在问周向南这位诗人。
就连湘南省城那边的诗人也都听说了,德城东阳县那边出了一个新诗人,写的一首诗歌将要在《星星》上发表。
也就是这个时候,最新一期的诗刊《星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