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记得那是2003年,我刚刚博士毕业不久,迈进了我心中的医学殿堂——瑞金医院。黎介寿院士来访,提出了结直肠领域亟须解决的三大问题,其中一个让我非常诧异,那就是盆腔外科解剖。但黎院士的一个点拨却触动了我:“你们都是搞盆腔手术的,那你们在手术时看到过盆丛、看到过膀胱神经吗?”老先生的一个问题让我奋斗了20余年。教研室橱窗内摆放着精美的解剖作品,看着染色鲜艳的神经、血管,我却非常困惑,手术中怎么能定位和找到这些神经、血管?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各位老师,特别是丁文龙教授(第九版《系统解剖学》主编),让我有机会学习了近两年的解剖。至此开始了“昏天暗地”的日子,对解剖的痴迷,让我经常一个人待在解剖房至深夜,却从未感到一丝恐惧。外科医生对尸体解剖的感觉就如做手术一般,总喜欢沿着层面去解剖,时间长了,就明白沿着筋膜层面容易找到神经、血管。那时还没有“膜解剖”的概念,因而当时我提出的很多观点并不被认可或者引起很大争议。艰难时期,尤其要感谢时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副组长的刘荫华教授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田利国主任的支持与肯定。在前辈的激励下,2008年我在各个外科专业的中华系列杂志都发表了解剖论文,但也未能在学术圈激起多少涟漪,这以后便出国去MD.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转化医学了。
回国后,我一直专注于转化医学和科研。感谢池畔教授、龚建平教授对国内“膜解剖”研究的引领和推动,再次激发了我对解剖的热情,也要感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于德华院长对我的激励,让我把十几年前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汇总、汇集成册,并于2019年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专著《基于现代精细解剖的腹盆腔外科指导:膜解剖的求源与思辨》。意外的是这本书竟然得到了外科医生的广泛好评,也成为很多年轻外科医生的必备书籍,甚至有同行戏谑“这是中国的好声音”。这大大激发了我的热情,于是便有了本书。
编写本书依然坚守了自己的初心——写一本原创的工具书。当然,它不是解剖专业术语的“字典”,而是更适合于临床应用的手术学指导。我很想这样和大家交流:我能告诉你腹盆腔有哪些筋膜、间隙,如何在这些筋膜和间隙定位血管、神经,也能让你明了在现今“系膜信封”理论下,如何应用这些筋膜和间隙来完成手术。这种解剖专著应该非常适合年轻外科医生,因为之前接触的传统解剖学只是让你了解器官、神经、血管“长”什么样,但并不能告诉你手术时怎么才能找到它们。膜解剖就是工具和武器,正如Heald所言:“Have gun,will travel。”本书就是要让你能够“拨开”筋膜进入天然间隙,通过无血管间隙完成手术。当然本书也适合有一定经验的外科医生,因为在腹腔镜微创时代,正确的手术平面会让你展现更加完美的手术。
本书是基于大量原创的研究发现撰写而成,原创势必含有很多个人的观点,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正。
写下本书前言,以感谢一路走来得到的支持与陪伴,以感怀在解剖房时的意气风发,以感念这段完稿时间的日日夜夜……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副院长
2022年5月于上海

2007年3月8日摄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