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子思子·孔丛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主言第四

【题解】

本篇选自《大戴礼记》,原文列为该书第三十九篇,文章记载孔子与曾参关于“主言”的谈话。所谓“主言”,意为“对君主说的话”,其核心内容就是“明主之道”。关于“明主之道”的具体内涵,就是修治“七教”和“三至”。“七教”是指敬老、顺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强果。“三至”是“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本篇中的“七教”“三至”思想,可以与《礼记·孔子闲居》以及上博简《民之父母》载孔子论“五至”“三无”相互参照,从中可见孔子爱用数字来概括所论内容的倾向。“三至”所讲的都是关于君主如何做到尊贤问题,从中可见孔子对于任贤使能的强调。《主言》是研究孔子王道仁政思想的重要文献,对后来孟子仁政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中国封建时代传抄研读《大戴礼记》的经师儒生较少,因此该书残存的文章有不少讹误衍缺现象。《主言》中也有少数讹误衍缺文字,但绝大多数文字清通可读。

孔子闲居,曾子侍。孔子曰:“参!今之君子,惟士与大夫之言之间也。其至于君子之言者,甚希矣。於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曾子起曰:“敢问何谓主言?”孔子不应。曾子惧,肃然抠衣下席,曰:“弟子知其不孙也,得夫子之间也难,是以敢问也。”孔子不应。曾子惧,退负序而立

【注释】

①闲居:在家闲坐。

②侍:陪坐,侍坐。郑玄曰:“卑在尊者之侧曰侍。”

③君子:先秦文献中的“君子”,有两层涵意:一是指天子、诸侯,与“君主”同一意义;二是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此处指天子、诸侯。

④惟士与大夫之言之间:惟士与大夫之言是听,意谓君主只能听到士与大夫之言。之间,之,是。间,一本作“闻”,“间”可能是形近而误。

⑤至于:及,听到。君子之言:道德君子的言论。一说,此处“君子”指君主,恐非。

⑥希:稀少。

⑦於乎:同“呜呼”。

⑧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意思是担心还没有说出对君主要说的话自己就死去了。主言,为君主之言,对君主所要说的话。主,一本作“王”。

⑨起曰:按照礼仪,弟子向老师请教,需要起立。《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⑩肃然:恭敬的样子。抠(kōu)衣:提衣。下席:离开席位,表示敬意。

⑪孙:通“逊”,谦逊,谦让。

⑫间:同“闲”,闲暇。

⑬负:背靠。序:东西墙。

【译文】

孔子在家闲坐,曾参在一旁陪坐。孔子说:“曾参,现在的君主,只能听到士大夫之言,对道德君子的言论,听到是很少的。唉!我担心还没有说出对君主要说的话就要死去!真是悲哀呀!”曾子站起来说:“请问您对君主要说的话是什么?”孔子不回答。曾参害怕了,恭敬地提起衣裳,离开座席说:“学生知道这样问老师是不谦逊的,只不过很难遇到老师有空闲的时间,因此才斗胆提问。”孔子仍然不回答,曾子更害怕了,退后靠着墙壁站立。

孔子曰:“参!女可语明主之道与?”曾子曰:“不敢以为足也。得夫子之间也难,是以敢问。”孔子曰:“居,吾语女。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虽有国焉,不教不服,不可以取千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地治之,不可以霸主。是故昔者明主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修,虽守不固;三至不行,虽征不服。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冲乎千里之外;其征也,衽席之上还师。是故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主之道也。”

【注释】

①女:同“汝”。语:叙谈,告诉。与(yú):同“欤”,语气词,表疑问。

②足:足可以谈论明主之道。

③居:坐。底本无“居”字,据杨简《先圣大训》增补。

④明德:彰显德。

⑤尊道:推尊道。

⑥国焉:当作“国马”,一国最好的马。焉,应为“马”字之误。马繁体字形为“馬”,与“焉”形近。

⑦不教不服:不对国马进行教习,国马就不能驾乘。服,用马驾车。

⑧取:至。

⑨博地众民:指诸侯大国。博地,广博的地域。众民,众多人口。

⑩其地:杨简《先圣大训》作“其道”。

⑪霸主:诸侯领袖,如春秋五霸。一说,“霸主”应为“霸王”。《论语》载孔子肯定管仲辅佐齐桓公捍卫中原先进文化,可见孔子本人并不否定春秋霸主政治。到了战国时期,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宣传王道反对霸道,提出王霸之辨。

⑫修:修治。七教:根据下文,七教的具体内容是:敬老、顺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强果。

⑬行:施行。三至:根据下文,三至的具体内容是:至礼、至赏、至乐。

⑭守:守卫本国。

⑮征:征伐他国。

⑯折冲乎千里之外: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折冲,使敌人战车折返。意谓击退敌军,战胜敌人。折,折反,挫败。冲,战车的一种。

⑰衽(rèn)席之上还师:谋于卧席之上,可使大军凯旋而还。衽席,卧席,睡席。

【译文】

孔子说:“曾参!我可以与你谈论明主之道吗?”曾参说:“我不敢自认为足可以谈论明主之道,只不过老师很难有空闲时间,因此才斗胆提问。”孔子说:“坐下来,我对你说。道是用来彰显德的,德是用来推尊道的,因此没有德,道就不尊;没有道,德就不能彰显。即使拥有国中最优良的骏马,如果不对骏马进行教习,骏马就不能驾车,也不可以日行千里。即使是拥有广博地域众多人口的诸侯大国,治国不以其道,就不可以充当诸侯霸主。因此,从前圣明君主对内修治七教,对外施行三至。七教修治以后,就可以守卫国家不受侵犯;三至施行以后,就可以对外征伐他国。如果不修治七教,即使能守卫国家,但不能做到固守;如果不施行三至,即使能征伐他国,但不能做到让人心服。因此圣明君主守卫国家,一定会做到决胜于千里之外;圣明君主的征伐,一定会做到在卧席之上筹划大军就能凯旋。因此对内修治七教,君主就不会身心疲劳,对外施行三至,国家财用就不会白白耗费,这就叫作明主之道。”

曾子曰:“敢问不费不劳,可以为明乎?”孔子愀然扬麋曰:“参!女以明主为劳乎?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政之不中,君之过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职事者之罪也。明主奚为其劳也?昔者明主关讥而不征,市鄽而不税,税十取一,使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时,有禁而无征:此六者,取财之路也。明主舍其四者而节其二者,明主焉取其费也?”

【注释】

①不费:承上文“财不费”。不劳:承上文“上不劳”。

②明:即明主。

③愀(qiǎo)然:脸色变得忧惧或严肃。扬麋(mí):扬起眉毛。麋,通“眉”,眉毛。

④皋陶(yáo):传说中帝舜时期的法官,推行“五刑”“五教”,以执法严明公正著称。

⑤中:不偏不倚,中正公平。

⑥职事者:具体负责事务的官员,又称“有司”。

⑦奚:疑问词。为何,为什么。

⑧关讥而不征:在关卡只盘查而不征税。讥,呵察,盘查。征,征税。

⑨市鄽(chán)而不税:在市场只提供存放货物的栈房而不收税。鄽,同“廛”,市中存放货物的栈房。

⑩税十取一:税率十分之一。

⑪使民之力:指征发徭役。

⑫入山泽以时:进山采伐,下水捕鱼,都要按照一定的时令。树木和鱼类在春夏都是生长季节,此时要禁止伐木和捕鱼,需要等到秋冬季节,树木和鱼类停止生长之后,才能进入山泽。

⑬有禁而无征:只颁发禁令而不征税。

⑭舍其四者:舍弃关、市、山、泽之税。节其二者:节制税收和徭役。

【译文】

曾子问道:“请问君主做到不耗费财用、不劳顿身心,就可以称得上圣明君主了吧?”孔子正色扬起眉毛回答说:“曾参!你以为圣明君主会劳顿身心吗?从前帝舜有大禹、皋陶在左右辅佐,不下座席而天下大治。施政不能做到中正,这是君主的过错。如果君主施政中正,而政令却得不到施行,这就是具体负责事务官员的罪过了。圣明君主为什么要自己劳顿身心呢?从前圣明君主施政:在关卡只盘查而不征税,在市场只提供存放货物的栈房而不收税,征收的税率是老百姓收入的十分之一,征发徭役使用民力,一年不超过三天,进山采伐、下水捕鱼,都要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只颁发禁令而不征税,关卡、市场、山林、川泽、税收、徭役这六条是君主获取财用的途径。圣明君主舍弃关卡、市场、山林、川泽之税,节制税收和徭役,圣明君主哪里用得着耗费财用呢?”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此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君先立于仁,则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悫,女憧,妇空空。七者,教之志也。七者布诸天下而不窕,内诸寻常之室而不塞。是故圣人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而民弃恶也如灌。”

【注释】

①益孝:更加孝亲。

②顺齿:敬重年长。顺,以敬事长。齿,年齿,年纪。

③乐施:乐于施惠。俞樾认为,“施”当读为“易”,“乐施”,意为“欢乐平易”。谅:诚信。

④择友:选择贤人做朋友。

⑤上好德则下不隐:不隐,不隐贤。此句一本作“上好德则下隐慝”。慝,人之恶念,谓在上位者好德,则下民隐其恶念。

⑥恶(wù)贪:厌恶贪污。耻争:耻于争利。

⑦强果:坚强果敢。廉耻:刚正知耻。

⑧别:指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贞:端方正直。

⑨则正亦不劳矣:民风正直,君主就不会身心疲劳了。

⑩教定:七教确定。是:则。正:中正,不偏。

⑪“上者”几句:《论语·颜渊》载孔子谓季康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载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标木,标记。此引申为表率,标准。

⑫敦:敦厚。

⑬工璞:工匠淳朴。这样制作的器具就不会质量低劣。工,工匠。璞,一本作“朴”,淳朴。

⑭商悫(què):商人诚实。这样就不会卖假货。悫,诚实。

⑮女憧(zhuàng):未嫁之女贞正无邪。憧,愚昧。此指无邪念。

⑯妇空空:已嫁之人妇无知顺从。空空,无知无识的样子。按,古代要求女子三从四德,女子愚昧,被视为有道社会风气淳朴的体现。

⑰志:目标。

⑱布诸天下而不窕(tiǎo):布满天下,没有间隙。布,散布。窕,有间隙。

⑲内诸寻常之室而不塞:将其放在寻常小室,不会塞满。内,同“纳”。寻常,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此处指距离短或长度小。塞,满。按,“布诸天下而不窕,内诸寻常之室而不塞”,意即《中庸》所谓“费而隐”,指广大而精微。

⑳等之以礼:按照礼仪确定社会成员等差。等,等差。

立之以义:根据礼义建立评价标准。义,礼义。

行之以顺:遵循事理去行动。顺,循遵。

灌:灌洗。王引之说,“灌”为“濯”字之误。濯,洗涤。

【译文】

曾子问道:“请问什么叫作‘七教’?”孔子说:“在上位的人敬重老人,那么在下位的人就会更加孝亲;在上位的人尊敬年长者,那么在下位的人就会更加敬重兄长;在上位的人乐施好善,那么在下位的人就会更加诚信;在上位的人亲近贤人,那么在下位的人就会更加注意选择贤人做朋友;在上位的人爱好美德,那么在下位的人就会不隐匿贤才;在上位的人厌恶贪污,那么在下位的人就会耻于争利;在上位的人坚强果敢,那么在下位的人就会刚正知耻。民众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会端方正直,民风如果正直,那么君主就不会身心疲劳了。这就叫作‘七教’。‘七教’,是君主治理民众的根本,‘七教’确定,那么民风就正了。在上位的人,是民众的表率,表率端正,那么还有什么事物不正?因此如果君主率先确立仁义,那么大夫就会忠诚,士就会诚信,民众就会敦厚,工匠就会淳朴,商人就会诚实,未嫁之女就会贞正无邪,已嫁之妇就会无知顺从。以上七条,是‘七教’是否成功的标志。‘七教’广大到可以布满天下没有间隙,精微到将其放在寻常小室也不会塞满。因此圣人按照礼仪确定社会成员贵贱等差,根据礼义建立是非评价标准,遵循‘七教’之理去行动,民众就像洗濯一样抛弃恶念。”

曾子曰:“弟子则不足,道则至矣。”孔子曰:“参!姑止,又有焉。昔者明主之治民有法,必别地以州之,分属而治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使有司日省如时考之,岁诱贤焉,则贤者亲,不肖惧。使之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贤举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民矣。上之亲下也如腹心,则下之亲上也如保子之见慈母也。上下之相亲如此,然后令则从,施则行

【注释】

①弟子则不足:则,乃。不足,不足以谈论七教。按,前文曾参自称“不敢以为足”,此处曾参再次说“弟子则不足”。《论语》说“参也鲁”,“鲁”意为“迟钝”。本文表明,曾参对孔子言论的理解,可能要偏慢一些。但曾参毅力坚韧,体验深刻,因而终成孔门弟子中之大家。

②道:明主之道,指孔子所说的君主七教。至:最好的君主之道。

③姑止:姑且停止。孔子打断曾参的话,是因为他还没有把话说完。

④又有焉:明主之道还有其他内容。

⑤别地:划分不同区域居住。州:以州为行政区划。

⑥分属而治之:各州分别委任官员治理。属,官属,官员。

⑦伏:伏匿,隐藏。

⑧日省:每日考察。如:一本作“而”。时考:每个季节考察。时,四时,季节。

⑨岁:每年。诱:进。

⑩不肖惧:一本作“不肖者惧”。不肖,不贤。

⑪孤独: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

⑫恤:体恤。

⑬七者:指日省时考、岁诱贤、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贤举能。修:修治。

⑭无刑民:指社会没有犯罪现象。刑民,受刑罚的人。

⑮腹心:肚腹与心脏,皆人体重要器官。比喻亲信,亲近的人。

⑯保子:襁褓中的婴儿。保,同“褓”。

⑰施则行:上有举措则下奉行。施,举措。

【译文】

曾子说:“弟子虽然不足以谈论‘七教’,但我觉得您说的君主之道应该是最好的方法了。”孔子说:“曾参!你暂停一下,我还有话说呢。从前圣明君主治理民众有一套方法,他们一定要将民众按州划分居住区域,各州分别委任官员治理,这样民众中的贤才就不会被埋没,凶暴作乱的人就无处隐伏。君主委派有关方面负责人对民众每日省察,四季考查,每年进举贤才,这样就会让贤才亲近上司,不贤的人惧怕。君主命令官员哀怜鳏寡,抚养孤独,体恤贫穷,举荐孝悌,选贤举能。这七条做好了,那么四海之内就没有犯罪之人了。在上位的人把下民当成腹心来亲近,那么下民就像襁褓中的婴儿见到慈母一样亲近在上位的人。上下如此相亲,这样上面有命令则下面民众听从,上面有举措则下面民众奉行。

“因民既迩者说,远者来怀。然后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十寻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里,千步而井,三井而句烈,三句烈而距,五十里而封,百里而有都邑。乃为畜积衣裘焉,使处者恤行者有兴亡。是以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言语不合,莫不来至,朝觐于王。故曰:无市而民不乏,无刑而民不违

【注释】

①因民既:此三字不可解,当有讹误。杨简《先圣大训》引此句作“民怀其德”。迩(ěr):近。说(yuè):同“悦”。

②来怀:前来怀归。怀,归向。

③“布指知寸”几句:是用人体的手指、手掌、手肘来计算寸、尺、寻的度量单位。布指知寸,伸出手指,就知道寸有多长。布,敷,此处意为伸开。指,手指。寻,《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④十寻而索:十寻而数尽。索,尽。王聘珍曰:“度始于寸,尽于寻;数始于一,终于十也。”

⑤百步而堵:百步为一亩。堵,王聘珍说,“堵”为“亩”之误。按,“百步而堵”以下七句,是以人的脚步为丈量单位,计算出亩、里、井、句烈、距、封、都邑。按,先秦度量单位与后世不同。

⑥千步而井:古代每千步凿一水井,以便旅行者饮用。此处“井”为度量单位。

⑦三井而句烈:三井为三千步,称为一句烈。当十里。

⑧三句烈而距:三句烈为九千步,称为一距。当三十里。

⑨五十里而封:每五十里为一个封界。《礼记·王制》:“子、男五十里。”“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封,封界,封疆。

⑩都邑:国都。《礼记·王制》:“州建百里之国三十。”

⑪畜:积蓄,聚集。积:柴米。衣裘:衣裳。按,封界和都邑蓄聚柴米衣裳,以备旅行者不时之需。

⑫处者:定居的人。恤:体恤。行者:旅客。有兴亡:“兴”为衍文。有亡,有无,意义偏在“无”。

⑬蛮夷:此处泛指周边少数民族。诸夏:华夏各诸侯国。

⑭言语不合:指各地说不同方言。《礼记·王制》:“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⑮来至:来到京师。

⑯朝觐(jìn):古代诸侯朝见天子。

⑰无市而民不乏:由于在封界、都邑提供柴米衣裳,因此即使没有集市,民众基本生活资料也不会匮乏。市,集市。乏,匮乏。

⑱无刑:不用刑罚。不违:不犯法。

【译文】

“距离近的民众喜悦朝政,距离远的异族盼望前来归附。民心归附以后,再伸开手指算出寸的长度,张开手掌计算出尺的长度,伸开胳膊肘计算出寻的长度,到了十个寻,数就到了尽头了。走一百步为一亩,走三百步为一里,走一千步为一井,走三井为一句烈,走三句烈为一距,走五十里为一个封界,走一百里为一个都邑。于是在封界和都邑蓄聚柴米衣裳,让定居的人去体恤旅行的人的困乏。因此,四方蛮夷和华夏各诸侯国,虽然衣服帽子不同,言语不通,但没有人不希望来到京师,朝见天子。因此可以说:即使没有集市,民众基本生活资料也不会匮乏;即使不动用刑罚,民众也不会违法犯罪。

“毕弋田猎之得,不以盈宫室也;征敛于百姓,非以充府库也;慢怛以补不足,礼节以损有余。故曰:多信而寡貌。其礼可守,其信可复,其迹可履。其于信也,如四时春秋冬夏。其博有万民也,如饥而食,如渴而饮,下土之人信之。夫暑热冻寒,远若迩,非道迩也,及其明德也。是以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此之谓明主之守也,折冲乎千里之外,此之谓也。”

【注释】

①毕弋(yì):泛指打猎。毕,捕兽的长柄网。弋,带有绳子的射鸟用的箭。田猎:打猎。得:指捕获的野兽。

②以:用。盈:充满。

③征敛:征收赋税。

④府库:国家仓库。

⑤慢怛(dá)以补不足:征敛行动迟缓,不是急征暴敛,故可以弥补民众之不足。慢怛,迟缓。

⑥礼节以损有余:讲究礼节需要耗费钱财,故可以损有余。有余,此指富人。

⑦多信:多讲诚信。寡貌:少搞外表形式。

⑧其礼可守:他的礼仪可以坚守。其,指明主。

⑨其信可复:他的诚信可以重复。信,一本作“言”。复,重复。

⑩其迹可履:他走过的路可以再走。迹,足迹。履,践履。

⑪其于信也,如四时春秋冬夏:意谓明主的诚信像春秋冬夏四时交替一样可靠。按,春夏秋冬四季会按时到来,从来没有失信之处。

⑫博有万民:意谓明主希望广有万民。博,广。

⑬下土之人:天下之人。《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⑭夫暑热冻寒,远若迩:此承“下土之人信之”,言无论暑热冻寒远近,都要前来归附明主。远若迩,远和近。若,和,及。

⑮非道迩也,及其明德也:此承“远若迩”而来,言并非路近,而是内心向往明主的美德。及,赶上,向往。

⑯兵革不动而威:不动用军队而自有威慑力。兵革,指代军队。兵,兵器。革,甲胄,盔甲。

⑰用:财用。利:爵赏。施:施行。亲:民众亲近明主。

⑱此之谓也:王念孙说,这四个字是衍文。

【译文】

“圣明君主打猎捕获的禽兽,不是用来充盈自己的宫室;国家从老百姓那里征收的赋税,也不是用来充实君主的仓库;征敛速度迟缓一点,正好可以借此弥补民众的不足;讲究礼节时需要耗费钱财,正好可以借此减损有余。因此说,君主应该多讲诚信而少做表面文章。圣明君主的礼仪可以被人坚守,他的诚信可以被人不断重复,他走过的路可以让人反复再走。圣明君主的诚信,像春秋冬夏四时交替一样准确可靠。圣明君主希望广有万民,这就像饥饿时求食,又如同口渴时求饮,老百姓都会相信他的诚意。无论暑热冻寒,不管道路远近,老百姓都要前来归附明主,不是因为路近,而是内心向往明主的美德。因此,圣明君主不需要动用军队而自有威慑力,不需要给予财用爵禄而老百姓自然亲近君主,这就叫作圣明君主守卫国家,可以决胜于千里之外。”

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明主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曾子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昔者明主以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数;既知其数,又知其所在。明主因天下之爵以尊天下之士,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天下之士说,则天下之明誉兴,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者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选天下之至良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

【注释】

①三至:即下文所谓至礼、至赏、至乐。上博简《民之父母》载孔子论“五至”“三无”:“物之所至者,志亦至焉;志之所至者,诗亦至焉;诗之所至者,礼亦至焉;礼之所至者,乐亦至焉;乐之所至者,哀亦至焉。哀乐相生,君子以正。此之谓五至。”“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君子以此皇于天下。”与本文“三至”不尽相同,可以互相参照。

②至礼不让而天下治:最高的礼不用揖让而天下大治。《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曰:“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行礼本来应该伴有揖让跪拜等肢体动作,“至礼不让”近于《礼记·孔子闲居》和上博简《民之父母》所说的“无体之礼”。

③至赏不费:最高的奖赏不花费钱财。《淮南子·氾论训》:“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费,耗费钱财。说:同“悦”。

④至乐无声:最美的音乐没有声音。《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至乐无声”近于《礼记·孔子闲居》和上博简《民之父母》所说的“无声之乐”。和:和谐。

⑤笃行:力行其事。笃,厚,尽力。

⑥知:俞樾说,知,犹交也。

⑦昔者明主以尽知天下良士之名:圣明君主之所以能够尽知天下贤士之名,是因为当时有诸侯向天子献士的制度。《礼记·射义》:“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明主,有本作“明王”。

⑧数:具体数目。

⑨知其所在:知道贤士所住之处。

⑩因:凭借。爵:指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爵位。

⑪明誉:显誉,美誉。兴:兴起。

⑫至仁者:最高的仁人,指圣明君主。

⑬合:遇合。至亲者:最值得亲近的人,指贤士。《潜夫论·本政》:“惟圣知圣,惟贤知贤。”

⑭至知者:具有最高智慧的人。指圣明君主。知,同“智”。

⑮用:任用。至和者:最善于和合的人。指贤士。《论语·子路》载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⑯至明者:最英明的人。指圣明君主。

⑰选:选择,选用。

⑱三者:指三至。咸:皆,都。通:通达。

⑲征:征伐。

【译文】

曾子问:“请问什么叫‘三至’?”孔子回答说:“最高的礼仪不需揖让而天下大治,最高的奖赏不耗费钱财而天下贤士欢悦,最高的音乐没有声音而天下民众和谐。圣明君主力行‘三至’,因此,对于贤士来说,天下的君主可以交往;对于君主来说,天下贤士可以让他们称臣,天下民众可以任用。”曾子问:“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从前圣明君主尽知天下贤士的名字,不仅知道他们的名字,而且知道他们的人数;不仅知道他们的人数,而且知道他们住在哪里。圣明君主利用天下的爵位,来尊显天下贤士,这叫作最高的礼仪不需揖让而天下大治。圣明君主利用天下的俸禄,来让天下贤士富贵,这叫作最高的奖赏不耗费钱财而天下贤士欢悦。如果天下贤士欢悦,那么天下对圣明君主的美誉就兴起了,这叫作最高的音乐没有声音而天下民众和谐。所以说,天下具有最高仁德的君王,能够遇合天下最值得亲近的贤人;天下具有最高智慧的圣明君王,能够任用天下最善于和合的贤人;天下最英明的君王,能够选拔天下最贤良的人。做到了‘三至’,就可以对外征伐。

“是故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拱而俟,然后可以征。明主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彼废道而不行,然后诛其君,致其征,吊其民,而不夺其财也。故曰:明主之征也,犹时雨也,至则民说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衽席之上乎还师。”

【注释】

①仁者莫大于爱人:《礼记·大学》:“唯仁人为能爱人。”《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

②官贤:任命贤人为官。官,任命官员。

③三者:爱人、知贤、官贤。

④拱:两手相合胸前,表示恭敬或无所事事。古人将无为而治称为拱手而治。俟:指日可待。

⑤道:正道,王道。废:废弃。

⑥吊:慰问。

⑦时雨:及时雨。

⑧行施:指上文“诛其君,致其征,吊其民,而不夺其财”各种举措。弥:更加,越。博:广博。

⑨得亲:获得亲近的民众。

【译文】

“因此一个仁君所要做的事没有比爱护民众更大的了,一个智慧的君主所要做的事没有比发现贤才更大的了,一个施政的君主所要做的事没有比任命贤才更大的了。有封土的王侯做好了爱人、知贤、官贤这三件事,那么四海之内垂拱而治就指日可待了,然后可以对外征伐。圣明君主所征伐的对象,一定是那些废弃治国正道的昏乱国家。由于这些昏乱国家废弃了正道,因此圣明君主可以诛讨乱国昏君,征伐它们的国土,慰问它们的民众,而不会掠夺该国民众的财产。因此,圣明君主的征伐,就像及时雨一样,所到之处都会受到人民的欢迎。因而圣明君主征伐越是广博,获得亲近的民众就越多,这就叫在卧席之上就能筹划大军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