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中国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应对气候变化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与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密切相关,应能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发挥重大作用。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节约城市土地、增大地面绿化景观、拓展城市开敞空间、减少城市污染、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等多方面的优势。近年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在我国各大城市的建设规模不断增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解决城市微气候的恶化正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动因之一。
科学研究是很严肃、很严谨的事情。长期以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环境影响的实效作用和对城市气候系统的影响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阶段,地下空间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系统的、量化的研究成果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领域迄今还存在空白。
杨晓彬、赵子维、马林建3名地下工程领域的年轻学者瞄准国家战略所需、关注学科研究前沿,借鉴城市气候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融合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城市微气候概念引入地下空间研究领域,建立了以城市微气候指标为量化参数的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研究系统,实现了城市地下空间对城市环境、城市微气候影响作用的量化研究的突破,在地下空间领域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做出了有意义的努力。
这本书全面归纳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正负面效应与作用机制,利用城市形态学的理念构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单元模型,视野开阔;通过大规模模拟计算归纳了量化数据,所用技术与方法先进;得出的数据、总结的规律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提供了有效的量化支撑。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这个方向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很难、很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继续攻关。我希望3位年轻学者再接再厉,把科学家精神传承好,把地下工程的研究做好!
我很乐意为本书作序。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八一勋章”获得者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