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1章 热血铸义举,浩气满乾坤
1907年7月6日,黎明前的安庆城还沉浸在沉睡中。突然,一阵急促的铜锣声,像一把尖锐的剑,直直刺破了寂静的夜空。一队清兵神色凶狠,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在青石板路上,脚步声“哒哒”作响。后面跟着几个手提鬼头刀的刽子手,那刀在微弱的晨光下,透着阴森的冷光。
囚车上,一位中年男子被五花大绑,脑后插着亡命旗。他目光如炬,傲然挺坐,大声高呼:“满虏必灭,汉族必兴!我今日洒下这滴血,定会开花结果。无数革命志士定会踏着我的血迹奋起,推翻清廷,光复华夏就在眼前!”这充满力量的呼喊,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此人正是光复军首领徐锡麟。
徐锡麟,字伯荪,浙江绍兴人,时任安徽巡警学堂会办。他自幼胸怀壮志,心底早早种下了反清的种子。在巡警学堂任职时,他常利用职务之便,组织学生秘密集会。集会中,他慷慨激昂地痛斥清政府的腐败,大力宣传反清思想,号召学生们投身革命大业。
这一年,徐锡麟与鉴湖女侠秋瑾秘密商议,决定在浙、皖两省联合发动起义,并将起义时间定在了第一批巡警学员毕业典礼当天。
典礼那天,巡抚恩铭、藩司冯煦、臬司毓朗等官员,个个衣冠楚楚,端坐在公案后。徐锡麟身着警服,威风凛凛地站在操场中央。他熟练地指挥学生站队、报数,随后将学员名册呈到恩铭面前,声音洪亮:“报告大帅,学员已到齐,请大帅点名。”
话音刚落,徐锡麟猛地弯腰从靴筒中抽出手枪,大喝一声:“革命军今日起义!”随着枪声响起,恩铭瞬间倒在血泊之中。他的副官想上前掩护,也被徐锡麟一枪击中。平日里作恶多端的庶务顾松,也在这场混乱中一命呜呼。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在场的官吏们顿时乱成一团。徐锡麟抓住时机,迅速召集20多名青年兵士,冲向安庆北门的军械所,试图夺取枪械。然而,命运似乎在此刻跟他们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军械所里的枪支大多锈坏,子弹也与枪支不匹配。
就在这时,清军将领杜春萱率领巡防营迅速包围过来,枪炮声、喊杀声瞬间响彻天空。最终,因实力悬殊过大,起义宣告失败。
徐锡麟不幸被捕,被带到审讯室。代理巡抚冯煦搬来一个“蒲团”让他坐下,说道:“恩抚对你不薄,你来省后就安排你担任陆军小学堂会办,又让你做巡警会办和巡警学堂堂长,待你如同手足,你为何做出这般事?”
徐锡麟理直气壮地回应:“恩抚待我是私恩,我杀他是为了公义!”
冯煦被怼得无言以对,又问:“你是革命党吗?”
徐锡麟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回答:“是!”
第二天清晨,徐锡麟被押往刑场。刽子手们大声吆喝着让他跪下,他却昂首挺胸,大声斥骂:“我绝不下跪于满虏!要杀就杀,就在这儿动手!”说罢,仰天大笑,从容赴死。
残忍的刽子手恼羞成怒,竟对他剖腹挖心,鲜血瞬间染红了大地。百姓们目睹这一惨状,无不义愤填膺。
就在此时,狂风呼啸而起,雷声滚滚而来,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仿佛上天也在为这位英勇的志士悲恸哭泣。
徐锡麟刺杀恩铭这一事件,如一颗重磅炸弹,让清廷惊恐万分,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一壮举,更是坚定了无数仁人志士反满救国的决心。
徐锡麟英勇就义后,灵柩暂时安放在安庆百花亭畔。他的血衣和手枪被封藏在大观亭“余阙祠堂”东厢房。代理巡抚冯煦为表自己的立场,写了一副对联挂在祠堂内:“来日大难,对此茫茫百端集;英灵不昧,鉴兹匪躬愚。”意思是希望徐锡麟在地下能原谅他的愚忠。
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后,徐锡麟的哥哥徐锡麒将他的灵柩运回浙江,葬在了风景秀丽的西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