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美洲帝国:日月旗的应许之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船只改良之法

靖难的硝烟尚未散尽,金陵城里血腥味还没散干净。朱棣忙着收拾建文帝留下的烂摊子,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朱高煦却像个没事人一样,成天泡在龙江造船厂。他对杀人放火没兴趣,造船才是他的心头好。

“这宝船,中看不中用!”朱高煦围着一艘巨大的宝船模型转悠,眉头紧锁。他嘴里不停嘟囔,像是在跟谁较劲。

仗着自己是朱棣的儿子,他进出造船厂比回自己家还随便。爬上爬下,摸摸敲敲,把那些老工匠都给看傻了。

“殿下,您这是……瞧啥呢?”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工匠实在忍不住了,开口问道。

“我在琢磨,这大家伙能不能漂洋过海,到那万里之外。”朱高煦头都没抬,眼睛还盯着宝船。

老工匠一听,差点没把眼珠子瞪出来:“万里之外?殿下,您可别吓唬老朽!”

“吓唬你干啥?这船吃水太深,船体太宽,不抗风浪。”朱高煦一边看,一边摇头,“真要遇到大风大浪,非得散架不可!”

他越看越觉得这宝船不行,这哪是远洋深海的料,就是一个近海巨无霸!

“必须得改!”朱高煦斩钉截铁地说。

回到汉王府,朱高煦把自己关进书房,开始奋笔疾书。他要把自己上辈子学的那些造船知识,跟大明的造船技术融合起来。

“这船帆必须改,大明的方帆,中看不中用,到了大海上,有时候是需要逆风进行航行的!”朱高煦咬着笔杆,眉头紧锁,在图纸上涂涂改改。他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阿拉伯三角帆的结构,那才是远洋的利器。

“得想个法子,把这三角帆的结构‘借鉴’过来,还得让那些老工匠们看不出破绽,觉得这是我大明自己的东西……”朱高煦自言自语,手指在图纸上轻轻敲打。

“对了!就说是做梦梦到的!梦里有个白胡子老头,自称是鲁班先师的徒孙,传授了我这新式船帆的制法……这年头,谁还没个神神鬼鬼的说法?反正死无对证!”

他提起笔,笔尖在纸上飞舞,将三角帆的结构一点点地画了出来。他可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结合了宝船的特点,进行了巧妙的改进。

“嗯……这索具也得换,换成更结实的麻绳,还得用桐油浸泡,这样才能经得起海上的风吹雨打。”朱高煦一边画,一边在图纸旁边写下详细的注释。

画完了船帆,朱高煦又把目光投向了船体结构。

“这宝船龙骨倒是结实,可这船壳板还是太薄了些!”朱高煦用手指敲打着船模的侧舷,眉头紧皱。他想起后世的造船经验,单层船壳在远洋航行中风险太大。

“得加固!至少得用双层船壳,中间再填充些东西……”朱高煦自言自语。他可不想自己的船队在半路上因为一块礁石或者一场风暴就散了架。

“用什么填充呢?木头?不行,太重了。稻草?更不行,容易腐烂。对了!可以用……沥青和碎石!”朱高煦一拍脑门,想起了古代常用的防水材料。“沥青这东西,大明也有,虽然不多,但可以从西域那边想想办法……这玩意儿防水、防腐,还能增加船体的强度,简直完美!”

“这船舱布局也得优化,不能像现在这样,空荡荡的浪费空间。”朱高煦看着图纸上那空荡荡的船舱,直摇头。他开始在图纸上规划更合理的舱室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

“这水密隔舱倒是个好东西,不过,还可以改进一下。”朱高煦摸着下巴,思考着,“传统的木质隔板,强度还是不够,得想办法加强……对了,可以用铁箍加固!再在隔板之间填充沥青和碎石,这样既能防水,又能增加强度!”朱高煦在图纸上仔细地标注着改进方案,力求万无一失。

接下来的一个月,朱高煦几乎把自己关在了书房里,废寝忘食地研究着他的“新式宝船”。

桌子上堆满了各种图纸和资料,笔墨纸砚散落一地。他一会儿奋笔疾书,一会儿又陷入沉思,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这吃水深度……这船体比例……这桅杆高度……都得好好算算!”

府里的下人们都看傻了眼,心想:殿下这是怎么了?莫不是中了邪?

只有朱高煦自己知道,他这是在为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美洲帝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了!”一个月后,朱高煦看着眼前这厚厚一沓设计图,脸上露出了疲惫但兴奋的笑容。他揉了揉发酸的眼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接下来,就看那些老工匠们的了!希望他们别让我失望……”朱高煦自言自语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也带着一丝忐忑。毕竟,纸上谈兵容易,真要造出船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

几个月后,建文朝的旧臣也清理得差不多了,朝堂上下一片“新气象”。朱高煦估摸着朱棣应该有空闲了,便挑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屁颠屁颠地进宫了。

“父皇,儿臣最近研究造船,颇有心得,特来向您请教!”朱高煦一进御书房,就开门见山,绝不拐弯抹角。他知道朱棣喜欢直来直去。

朱棣正批阅奏折,头都没抬:“哦?你最近为何沉迷造船了?”

“父皇,您还记得那晚的大火吗?烧得人心慌啊!”朱高煦一脸痛心疾首,就差没挤出几滴眼泪了,“你的侄儿允炆至今下落不明,不如下西洋看看他是否逃到了海外。”

朱棣放下手中的奏折,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他抬眼看向站在御案前的朱高煦,这个儿子,平日里只知道舞刀弄枪,什么时候对造船也感兴趣了?还说什么下西洋看看失踪的侄儿,这倒是跟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

“儿臣听说,西洋那边有一种船,叫什么……阿拉伯三角帆船,比咱们的宝船更适合远航。”朱高煦小心翼翼地说道,眼睛却紧盯着朱棣的表情。

“哦?”朱棣来了兴趣,“你从哪儿听说的?”

“儿臣最近在研究造船的书籍,无意中看到的。”朱高煦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儿臣还听说,这西洋的船,不仅帆不一样,船体结构也跟咱们的不一样,他们好像更注重船壳的强度……”

朱棣点了点头,示意朱高煦继续说下去。

“是啊,父皇!”朱高煦来了精神,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的改进方案,“儿臣想,咱们的宝船,可以在保持原有优点的基础上,借鉴西洋船的一些长处。比如,可以用双层甚至多层船壳,中间填充沥青和碎石,这样既能防水,又能大大增强船体的强度!”

朱棣听得连连点头,他虽然不懂造船,但也能听出朱高煦的方案似乎很有道理。

“父皇,儿臣还想到了一个赚钱的法子!”朱高煦见朱棣来了兴致,趁热打铁,“您不是一直想下西洋,宣扬我大明的国威吗?可这下西洋,花费巨大啊!儿臣琢磨着,咱们可以一边下西洋,一边做生意嘛!”

“做生意?”朱棣皱了皱眉,“跟谁做?做什么?”

“当然是跟那些番邦小国做生意了!”朱高煦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咱们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在他们那儿可是抢手货!咱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换他们的香料、宝石、药材……这一来一回,利润可大了去了!”

朱棣本来就有下西洋补充内帑的想法,他放下手中的朱笔,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眼神在朱高煦身上来回扫视。

“你小子,平日里只知道舞刀弄棒,什么时候对这造船、经商也感兴趣了?”朱棣的声音不轻不重,听不出喜怒。

朱高煦嘿嘿一笑,挠了挠头,露出一副憨厚的模样:“父皇,儿臣这不是……这不是想为您分忧嘛!再说了,儿臣这也是为了大明好,为了朱家江山好!”

朱棣听了,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这小子,虽然有时候不着调,但这话倒是说到他心坎里去了。

“你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朱棣缓缓说道,“不过,这造船可不是儿戏,你真有把握?”

“父皇您放心!”朱高煦拍着胸脯保证道,“儿臣保证完成任务!”

“罢了罢了,朕就信你一回!”朱棣大手一挥,“朕准了!你就放手去干吧!需要什么,尽管跟朕说!”

朱高煦心中狂喜,但脸上却不动声色,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儿臣遵旨!儿臣一定不负父皇所望!”

他心里暗暗得意:老头子,这下你可上钩了!等我的新式宝船造出来,你就等着瞧好吧!到时候,我不光要下西洋,还要去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