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日不落帝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3章 下一盘大棋

袁崇焕这才想到了朱由检先前的命令,不禁是轻叹了一声。

在辽东时,那才叫天高皇帝远,袁崇焕完全可以做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可现在在遵化,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袁崇焕那怕官做得再大,也不可能肆意妄为了。

“将三屯营的情况禀报陛下,由陛下定夺吧。”

急报送达的时候,朱由检正和孙承宗在后堂谈话呢。

孙承宗对于辽东的防务,自然是有着他独到的见解的,和建奴人的交战,孙承宗也是颇有心得的。

孙承宗认为,对付建奴,是急不来的,必须要徐缓图之,除了固守关宁锦防线之外,还必须要从经济上对建奴进行全方位的打击,以削弱其力量。

建奴虽然兵强马壮,实力强悍,但辽东乃是极北苦寒之地,粮草物资匮乏,尤其是缺乏打造兵器和铠甲的生铁。

大明想要遏制建奴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斩断的,就是关内外的贸易通道,不使粮草铁器这些战略物资进入到辽东。

现在大明的不少的不法商人,为了牟取暴利,不惜铤而走险,走私这些违禁物资到关外。

朝廷应该加大打击这些不法商人的力度,把建奴这条输血通道给彻底斩断。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重创建奴,打击建奴。

孙承宗这几年来虽然归隐田园,但他并不是不谙时事,此刻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解决建奴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些年建奴强势崛起之后,明军在辽东战场上屡战屡败,不少的朝中大员便纷纷总结其中的经验得失。

吏治腐败,兵备松驰,主将指挥失误等等。

当然这些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只不过他们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

正因为有着黑心的商人不断地给建奴输血,才让建奴变得日益强大。

不斩断这只黑手,那怕关宁防线建的再牢固,那也是罔然的。

孙承宗能认识到这一点,足可以看出他的见识早已是远超一般大臣的。

这让朱由检很是欣慰。

此番启用孙承宗,朱由检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孙承宗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能力却是勿庸置疑的,尤其是对付建奴人,孙承宗是最有发言权的。

就在此时,王承恩进来打断了他们的谈话。

“启禀陛下,刚刚传来的急报,建奴济尔哈朗、岳托率兵三万,围攻三屯营,总兵赵率教请求增援。”

建奴人攻打三屯营,早在朱由检的预料之中。

想来皇太极也不会那么的头铁,明知遵化不可为而强攻之。

现在三屯营防守薄弱,正是建奴下手的好机会。

“孙老怎么看?”朱由检不动声色地询问道。

孙承宗淡淡一笑道:“这不过是建奴人惯用的伎两,围城打援罢了,他们围攻三屯营,未必能得手,但在半路上却暗伏了精兵,想要一口吃掉我们的援兵。”

在辽东,建奴人多次使用过围城打援的招数,而且是屡试不爽。

不能说明军领军的将领都是蠢货,就识不破建奴的诡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攻其所必救,就如同眼前的三屯营一般,受到了建奴的围攻,眼看就要失守了,救还是不救?

救,很可能就会落入到建奴人的圈套之中。

不救,城池失守,等着被朝廷追责吧。

所以,这是一道让人绝望的选择题啊。

不管怎么选,都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孙承宗的建议是不用理会建奴的进攻,只令赵率教死守三屯营,只要赵率教能坚持三五日,等到各路勤王的大军赶到,明军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之后,再发动反击也不迟。

朱由检却是摇了摇头,没有同意孙承宗的建议。

“陛下这是担心赵率教守不住三屯营吗?”孙承宗颇为自信地道,“在关宁军之中,赵率教可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当年柳河之战时,他还是一名小兵,作战勇猛,杀敌无数,臣一手将他提拨起来,直到今日成为一镇总兵。

“臣愿以性命担保,赵率教那怕是战至一兵一卒,也会死守三屯营,绝不会辜负陛下所望。”

朱由检轻笑一声,道:“孙老多虑了,朕并不是担忧赵率教的忠诚,更没有怀疑赵率教守不住三屯营,朕只是担心,不给皇太极一点甜头,他就会翻盘子不玩了。”

孙承宗不禁是满脸的疑惑,他有些不明白,朱由检为何要给皇太极甜头,战场之上不就是你死我活,寸土必争吗?

其实朱由检现在下的是一盘大棋,根本就无需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皇太极首攻遵化不下,次攻三屯营又未能得手的话,很可能会导致皇太极萌生退意,直接撤兵了。

如果这个时候皇太极撤兵的话,朱由检没有足够的兵力,无法对建奴军进行合围,只能是眼睁睁地目送皇太极信马离去。

所以,想要拖住皇太极,就必须要给他一些甜头,比如三屯营。

虽然说三屯营是遵化防线上的比较重要的一环,但现在明军重兵把守遵化的情况下,三屯营做为犄角之势的作用反倒不那么明显了。

朱由检索性将三屯营给放弃了,这样一来,皇太极颇受打击的自信心就会恢复不少,至少在短时间内不会再有什么退兵的想法了。

朱由检没有过多的给孙承宗做解释,直接下达了诏令,要求赵率教只需要守城两日,两日之后,主动地撤离三屯营,向马前山一带转移,在马前山构筑新的防御阵地。

朱由检在诏令之中,刻意地强调了时间观念,撤离三屯营的时间,早一刻不行,晚一刻也不行,若违诏令,军法从事。

赵率教接到诏令之后,虽然是一头雾水,但他还是严格地执行了命令,坚守了阵地两天,在初七日子夜时分,打开城门,悄然撤退。

依诏令,赵率教将率兵前往马前山,在那里重新地构筑防御阵地,抵御建奴人的进攻。

建奴人直到天明之后,才发现三屯营已经是空城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