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内加尔(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

一 宗教

塞内加尔没有国教,宪法中明确申明塞内加尔实行宗教与国家分立,将国家定义为世俗制。国家在公众秩序得以维持的前提下,容许宗教信仰自由。宪法明确规定,塞内加尔共和国保证全体人民在法律面前,不分门第、种族或宗教,一律平等,共和国尊重一切信仰。塞内加尔历届政府普遍尊重且从各方面全面捍卫这项权利,绝不容许它受到凌辱。

与其他大多数非洲国家一样,基于万物有灵论(Animism),塞内加尔各民族最初信仰各种拜物教(Fetishism),即神灵崇拜或图腾崇拜。公元10~11世纪,从北非传入的伊斯兰教在塞内加尔传播开来,逐渐取代传统的宗教,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宗教。伴随欧洲殖民主义入侵而来的天主教,依靠殖民者的行政力量在塞内加尔传播。宗教多元化由此成为塞内加尔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主要有伊斯兰教、天主教和拜物教三种,但伊斯兰教占据绝对优势。

塞内加尔其实是一个伊斯兰国家,全国居民中有94%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5%的人信奉天主教及一些新教教派,其余少数人信奉传统宗教。[28]天主教信仰者限于城市上层社会的少数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地区。非洲传统宗教信仰者主要集中在东部,而伊斯兰教信仰者则遍布全国。从民族分布看,信奉伊斯兰教的主要是一些人口众多的民族,信奉非洲传统宗教的主要是一些少数民族,信仰天主教的谢列尔人占多数。

1.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塞内加尔已有1000年的历史,是绝大多数民众信仰的宗教。早在11世纪,北部的塔克鲁尔国王瓦尔·贾比就接受了伊斯兰教,接着是王公贵族和商人的皈依。随后伊斯兰教在境内慢慢传播开来,但直到19世纪初在南部仍是信众较少的宗教。到19世纪中后期,苏菲派成为伊斯兰教传播的主要形式。到20世纪,伊斯兰教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宗教。

苏菲派源于穆阿维叶王朝的逊尼派穆斯林,9世纪出现以导师为核心的小团体(现有约200个),又称教团。波斯的安萨里(1058~1111年)将其所归纳的爱主、直觉认识和人主合一的思想纳入伊斯兰教的正统信仰,摈弃其漠视履行宗教的功课和泛神论的主张。塞内加尔的伊斯兰教与其他国家的伊斯兰教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加近似于神秘的苏菲兄弟会。

历史上,伊斯兰教领袖曾经率领信徒进行圣战,反对塞内加尔传统的封建君主制王国的奴隶贸易和法国对塞内加尔的殖民征服,从而在人民中树立了威信,扩大了影响。但19世纪富尔贝人圣战的对象是其他穆斯林或传统宗教信仰者,而不是基督徒。

法国殖民当局视伊斯兰教为其扩张的障碍,认为“只要伊斯兰教享有合法地位,只要马拉布特(Marabout,伊斯兰教领袖)得到尊重,只要清真寺存在,天主教就不可能有所发展;伊斯兰教的信仰狂给未来带来的危险,将成为殖民地长官和国内领导经常操心的问题”。[29]

19世纪前,苏菲兄弟会及其仪式在塞内加尔穆斯林精英中普遍流行。但到19世纪后期,因受殖民主义统治的影响,一些穆斯林精英开始在民间发展兄弟会。今天,塞内加尔所有的穆斯林都归属不同的兄弟会,其中穆里德的影响最大,其他有提加尼、尼亚萨纳、卡迪里、拉耶纳等兄弟会(又称教团)。每个教派均有自己的传统和历史,由各自的创建者或者宗教领袖领导。伊斯兰社区通常是在一个教团的周围,不同教派之间关于继承和权力问题会有一些争执,但基层组织通常和平共处且互相合作。历届政府和反对党在重大问题上尤其是农村问题上都要与宗教领袖共同讨论,以获得支持。

现在出现了比传统教派更加具有明确的阿拉伯主义倾向性和更清晰地关注政治事务的改革主义者伊斯兰组织,它们在达喀尔和其他农村地区打下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执政的社会党获得了最强有力的教派领导人的支持。但是,花生产业的不景气导致许多支持者生活困难,削弱了社会党的力量。前总统瓦德也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致力于加强自己与伊斯兰教领袖的政治关系。达喀尔的伊斯兰组织和团体在一些伊斯兰学者和伊玛目的领导下,向瓦德总统、议会议长和议员们发出呼吁,呼吁政府改变法国殖民地的法律,根据古兰经和圣训实行伊斯兰法制。

塞内加尔的伊斯兰教主要有如下苏菲兄弟会。

(1)卡迪里教派(Kadiriyya/Qadiriyya) 塞内加尔最早出现的教派。后来诞生的各教派差不多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其他教派的领袖也都与此教派有联系。卡迪里教派于公元12世纪创建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格达,创始人是西迪·穆罕默德·阿卜杜·吉拉尼。贝凯亚是卡迪里在非洲的第一个分支,大约于18世纪传入塞内加尔,该分支的创建人是摩尔人西迪·艾哈迈德·贝凯亚。

卡迪里教派传入塞内加尔后,初期的影响并不大,只限于塞内加尔河河谷各部族的居民富尔贝人、图库洛尔人和萨拉科勒人。在停滞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一分支的传教活动在昆塔家族的新首领西迪·穆赫塔尔(Sidi al-Mukhtar al-Kunti,1729~1811年)的带动下重新活跃起来。继他之后,该教派的教义在他的一位学生、特拉扎的摩尔人谢赫·西迪·穆赫塔尔(Shaykh Sidi Mukhtar)和其孙子的努力下得到广泛的传播,一直传播到卡萨芒斯和上冈比亚地区。1883年,昆塔家族的谢赫·布·穆哈迈德(Cheikh Bou Mouhamed)在距达喀尔80公里以东、捷斯大区的恩迪亚桑(Ndiassane)正式创立卡迪里兄弟会的圣城。

该教派在塞内加尔有信徒50万人,主要集中在圣路易和佛得角区,有很多信徒是在此地定居的毛里塔尼亚人。哈里发历来由昆塔家族的后代担任。1914年,谢赫·布·穆哈迈德去世后,其长子贝凯(Al-Bekkai Kunta)为第一任哈里发(1914~1929年);接着其兄弟西迪·拉敏(Sidi Lamin Kunta)继任哈里发(1929~1973年),他非常博学,在位时间也最长;之后其兄弟哈吉·马马杜(El Haj Mamadu Kunta)带病继任哈里发(1973~1976年);继之是西迪·叶海亚(Sidi Yakhya Kunta)(1976~1987年),他建造了清真寺和陵墓,将其父亲谢赫·布·穆哈迈德的陵寝安放其中;接着其弟谢赫·布赫·穆哈迈德(Shaykh Buh Mohamed Kunta)任哈里发(1987~2006年);第六任哈里发是其长孙哈吉·马穆·布赫·马马杜(El Haj Mame Buh Mamadou Kunta,2006~2009年)。[30]这个教派的特点是重视包括法学在内的伊斯兰教知识,属于逊尼派中的罕百里教法学派。

(2)提加尼教派(Tijaniyaah) 在塞内加尔出现的第二个教派。创始人是摩洛哥人阿赫默德·提加尼。据传1781年,他在一次去麦加朝觐的活动中梦到先知来访,因此得到了新教派——提加尼教派的教规和通向真主道路的启示,于是在摩洛哥的非斯创建了该教派。大约在1830年,摩尔人开始向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传播这个教派的教义,但在19世纪传播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图库洛尔人斗士哈吉·奥玛尔·塔尔,他成功地用伊斯兰教义指导圣战的斗士。不久,该教派在当时大部分不信教的沃洛夫人中也得到传播。1899年,已经沃洛夫化的富尔贝人哈吉·马立克·西(Al-Hajj Malik Sy)在塞内加尔创建了蒂瓦万(Tivaouane,在今天的捷斯大区)兄弟会,又称马立克兄弟会。他当时久居属于卡约尔王国的蒂瓦万,与当地的沃洛夫妇女结婚。该教派有信徒500多万人,是该国人数最多的教派,前总统迪乌夫即属于此兄弟会。蒂瓦万清真寺是其信众朝觐的圣地,也是塞内加尔第二大清真寺。考拉克也是穆斯林提加尼教派宗教中心。

现任哈里发是谢赫·阿赫迈德·提迪阿纳·西(Serigne Cheikh Ahmed Tidiane Sy),他是第五任哈里发。第一任哈里发是马立克·西(1899~1922年),第二任是塞迪·阿巴巴卡尔·西(Seydi Ababacar Sy,1922~1957年),第三任是阿卜杜·阿齐兹·西(Abdoul Aziz Sy,1957~1997年),第四任是曼苏尔·西(Mansour Sy,1997~2012年)。

(3)拉耶纳教派(Layène) 在塞内加尔出现的第三个教派。这个教派是从卡迪里教派中派生出来的,莱布人利玛胡·拉耶(1844~1909年)利用其圣名和为人治病的名声在周围团结了一批信徒,于1885年创建该教派,地点是在今达喀尔郊区的约夫(Yoff,这里有其创始人的陵墓),其信徒多为居住在今佛得角半岛的莱布人。拉耶纳教派对伊斯兰教义和法律做了某些重要的修改,认为没有必要去麦加朝觐,也无须限制一个穆斯林娶几个妻子。该教派的奠基人和其儿子规定的教义还强调身体、衣着、住宅的清洁和纯洁是同样重要的。该教派因与提加尼教派关系密切而被视为提派的一个支派。该教派更像是一种社会组织或互助组织(互相帮忙盖房、种地、看病等),其宗教色彩很少,信徒们一般不祈祷,也不举行其他的宗教仪式。由于该教派缺乏精神支柱,所以没有多大的发展。该教派仅有信徒约3万人,先后有五任哈里发:第一任是塞迪纳·伊萨·洛胡·拉那(Seydina Issa Rohu LAHI,1909~1949年),第二任是塞迪纳·马迪奥纳·拉耶(Seydina Madione LAHI,1949~1971年),第三任是塞迪纳·伊萨·拉耶(Seydina Issa LAHI,1971~1987年),第四任是塞迪纳·马穆·阿拉萨那·拉耶(Seydina Mame Alassane LAHI,1987~2001年),第五任是阿卜杜拉耶·提奥·拉耶(Abdoulahi Thiaw LAHI)。[31]

(4)穆里德教派(Muridiyya) 在塞内加尔出现的第四个教派,也是塞内加尔最有影响力的教派。创始人是阿马杜·邦巴(Amadou Bamba,1850~1927年),创建时间在1895~1912年。现任哈里发是谢赫·西迪·穆赫塔尔·穆贝克(Cheikh Sidy Moukhtar Mbacke,2010年7月1日至今)。与提加尼教派一样,穆里德教派也是利用塞内加尔传统的君主体制被殖民者摧毁的机会得到发展的。但由于创始人最初对法国殖民当局的态度不同,其发展过程也不相同。

该派的创始人阿马杜·邦巴的家庭早就皈依了伊斯兰教,而且早就迁居沃洛夫人的国家(在卡约尔和巴奥尔地区),与当时的王族家庭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其父与拉特·卓尔君王的关系亲密,阿马杜·邦巴很小的时候曾在君王周围生活了一段时间。长大后,他离开王宫去求学和研究宗教学问,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威望吸引了很多信徒。他随后在巴奥尔创办了自己的教派,他的弟子和学生接踵而至,不仅有来自本地区的,还有来自卡约尔和朱洛夫地区的。他的信徒中还包括不少过去的贵族、长老及王宫的奴隶等,他们一旦不能再效忠其君王,便改头换面信奉伊斯兰教,投奔那些不愿与殖民者为伍的马拉布特。从此,穆里德教派的首领和一些马拉布特又成了抵抗殖民统治的某种象征。

殖民者在摧毁君主制的时候,采用了烧、杀、劫、掠等残酷手段,破坏了当地传统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使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群众中不少人投奔马拉布特,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保护。阿马杜·邦巴无形中成了他们的精神领袖,带领信徒对殖民者进行了非暴力的反抗。由于他对殖民当局采取不合作的强硬态度,殖民当局以信徒对他朝拜的热烈情景对社会构成危害为罪名,将其先后流放到加蓬(1895~1902年)和毛里塔尼亚(1903~1907年),之后他又被指定必须居住在辛-朱洛夫(1907~1912年)、久尔贝勒、巴奥尔(1912~1927年)。阿马杜·邦巴于1927年在巴奥尔去世。他生前已经与殖民当局改善了关系,但始终未被允许重新回到他创建的图巴清真寺。

图巴在塞内加尔西部,作为穆里德教派中心的图巴清真寺是塞内加尔最大的清真寺,高80米,规模宏伟,1886年由教派创建人阿马杜·邦巴建立。该清真寺设有教典大学,寺中央是邦巴墓。许多穆里德教徒认为图巴比麦加重要。每年在纪念邦巴从流放地归来的马加尔节时,大约有50万人从塞内加尔和冈比亚涌入图巴,图巴成了该教派的圣地,并已成为塞内加尔的“国中之国”,城内有自己的“警察”,还设有自己的“海关”等。

该教派约有信徒300万人,尽管人数没有提加尼教派多,但是在组织上是一个集权和等级森严的机构,在整个非洲也是对商业管辖组织最好的教派之一。他们控制了大量的工厂企业。其经济实力雄厚。

除了上述四大教派之外,塞内加尔还存在一些小的教派,如尼亚萨纳教派和巴依·法尔教派等。尼亚萨纳教派一般被看作提加尼的一个分支,其之所以独立不是由于其人数众多,而是由于其领导人易卜拉欣·尼亚斯在国内外的声望较大。尼亚斯出身于地位较低的工匠阶层,与其他重要的教派领袖大不相同,他是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获得高深学问的。该教派的总部设在考拉克,在西非很多地方特别是尼日利亚还有许多信徒,尼亚斯同摩洛哥非斯的联系不及与其他提加尼教派的首领们联系那样密切。他鼓励信徒钻研阿拉伯伊斯兰教学问,但其信徒中也有一些人倾向狂热的宗教活动。1968年该教派的哈里发访问中国,现任哈里发是阿卜杜拉耶·尼亚斯。巴依·法尔教派是穆里德教派的分支,约有信徒15万人,主要集中居住在捷斯。

综上所述,信仰伊斯兰教的苏菲兄弟会在塞内加尔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穆里德和提加尼两大教派,其他教派大都依附于这两大教派。卡迪里教派尽管创建最早,但在塞内加尔缺乏根基,从该教派衍生出来的教派因被兴起的穆里德教派吸收而处于逐渐瓦解的过程之中。

2.基督教(天主教)

塞内加尔的基督教派主要是罗马天主教,还有一些新教教派,仅限于城市和上层社会中的少数人。在各民族中只有谢列尔人和迪奥拉人受天主教影响较大。塞内加尔的天主教徒约有50万人,集中在达喀尔、圣路易、捷斯和济金绍尔。在达喀尔市的黎巴嫩马龙派社区,天主教徒人数少但影响很大。

天主教是伴随早期葡萄牙商人的到来而传入塞内加尔的,第一个基督教社区是建立在皮提特·格特港口的兰卡多人社区,他们是葡萄牙商人和非洲妇女的后裔。1636年,法国第二诺曼底公司前往塞内加尔时,卡普勤教会的传教士一同前往向当地黑人传教,1822年塞内加尔总督罗歇支持教会在塞内加尔圣路易创建了第一座教堂,建立了土著神学院、教会中学和小学。与兰卡多人社区类似,法非混血裔社区也建立了几个重要的教堂,直到19世纪80年代塞内加尔人才被任命为牧师。[32]

到19世纪80年代,随着法国殖民征服的开始,殖民当局赋予传教士教化殖民地黑人的专有权,但禁止传教士在穆斯林居住区进行宣教活动。为了让更多的黑人皈依天主教,教会除了创办小学、中学外,还建立了农业学校和机械学校。法国主教和神父们还学习沃洛夫语、谢列尔语等,以方便传教。他们用沃洛夫语编写了《教义问答》,还编写了沃洛夫语语法和字典、沃洛夫语的简明《圣经》以及谢列尔语语法和字典。

3.非洲传统宗教

非洲传统宗教是基于万物有灵论(animism),即万物皆由全能的上帝所创造,所以都有灵魂,沃洛夫语称之为“图勒”,谢列尔语称之为“盘谷尔”。它是以灵魂或精神存在于所有自然现象的信条为基础的,但并不是简单地对着石头或森林崇拜,而是创造了代表性的神像或面具,辅以传说与故事,有一定的“圣所”和日期,俨然是对“神”的信仰,是名副其实的宗教。但不同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非洲传统宗教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虽然非洲传统宗教在细节上多少存在差别,但全部是现世的。这些宗教认为,人们一方面一定要同这些支配力量保持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在一定时机努力影响这些支配者。他们认为,宇宙由一种连贯的等级系统组成,其中人享受特权。等级的顶端是万能的上帝,上帝是唯一的、非创造的、天和雨的主宰,他对所有力量有最后的支配权。

人们通过各种神灵进行祷告。这些神灵和上帝一样,但它们都有住处,即对每个神灵的祷告和献祭都要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祭坛进行。这些祭坛的位置根据这个神灵的权限、威力和职能而定。例如,每个核心家庭和大家庭都有这样一个神灵,而且它的祭坛就位于房屋或院落的某个地方。这种拥有广泛权限或特殊威力的神灵,都可以有一大片奉献给它的清除过的地面或林地。

神灵为数众多,但各自的威力不尽相同,像家庭神灵一样的某些神灵是仅限于有关的小团体;其他像属于祭司王的神灵,是所有承认祭司王的人。每位神灵都有一名祭司,有时则有一名祭司和一名献祭者。

位于各种神灵和能与其沟通的人们以下则是祖先。祖先可经请求去与神灵沟通,而神灵接着一定要去拜访上帝。在这种等级之中,人以下则是动物、植物和矿物。动物中最重要的是氏族标志,每个氏族都有一种特殊的动物标志,由此起到保护这些动物的作用,因为任何动物一旦被选为氏族的图腾,就意味着该氏族既不能杀更不能吃这种动物。基于万物有灵论,植物和矿物也都是由万能的上帝造的,都是有灵的。

非洲的传统宗教不同于有“圣书”的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后者确立了真神的唯一性、永恒性和普遍性。而非洲的传统宗教则是与各族的起源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象征性(图腾、面具等)。他们也不乏宗教信仰所需的圣所和礼仪,只是规模和影响力都很有限,主要是因为缺少有力的组织传播机制和功能。

4.宗教与政府

塞内加尔的政界人士与宗教界人士均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宗教团体可直接从政府方面获得资金和物质的援助。政府补助宗教组织并没有正式的制度,宗教组织通过政府的补助维持其膜拜场所或承担特别的活动。此外,政府也通过教育部为宗教机构开办符合国家教育标准的学校提供拨款。在办学方面拥有成功经验的天主教学校获得拨款最多。为了推动伊斯兰教现代化,政府支持在达喀尔大学设立伊斯兰教研究中心。

政府不干预宗教事务,但由内政部负责宗教团体的注册事宜。任何宗教组织想获得合法地位,都必须依据民法和商法予以登记,内政部长如果拒绝登记必须说明合法的理由。获得合法地位的宗教组织能够进行商业活动,包括可以拥有财产、建立银行账户并从私人手里接受财政支持。政府对获得合法地位的宗教团体免除很多税收。

2002年10月,政府要求小学尤其是乡村小学在课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要求开设两个小时的宗教课程(伊斯兰教或天主教)。政府提出私立学校和没有接受政府资助的学校可以开设宗教课程。神职人员或长期访问者必须获得内政部颁发的居留许可证。宗教团体经常作为非政府组织出席一些活动,这由家庭和社会活动部部长负责审批。

政府鼓励和资助穆斯林参加每年到麦加的朝觐活动,同时也资助天主教徒到梵蒂冈参加活动。政府没有促进不同宗教信仰之间对话的具体制度,通常通过与重要的宗教组织之间保持联系来推动宗教和解。政府的高级官员定期与宗教领袖讨论重要事务,派代表出席所有重要的宗教节日和重大活动。与此同时,政府监控宗教组织以确保他们的活动与国家目标一致。故在塞内加尔社会中,有影响的教派都与政治领导人保持对话。政府与各教派和宗教团体的领导人保持紧密的联系,能够提供在法律之外的一些政治、经济保护和有利条件。

除了政府与宗教团体的积极互动之外,塞内加尔不同的宗教派别之间的积极互动也是保障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宗教在多数塞内加尔人民中起着重要作用。全社会对不同宗教信仰普遍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民有和谐共存的传统。不同信仰之间通婚比较普遍,在相当多的家庭中,信仰天主教或非洲传统宗教与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在一起。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比较大的宗教组织领袖保持公开对话,领导天主教团体的大主教和较大伊斯兰派别的哈里发几十年来主动进行不同信仰之间的宗教对话,彼此尊重和互相理解。穆斯林认为,基督教会与苏菲兄弟会是平等的,都拥有各自的等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