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与家训家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王阳明“万物一体”义理构造及其意蕴

——兼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的意义

李承贵

王阳明“万物一体”论,随着阳明学的持续发酵,近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著述非常可观,对于正确理解此命题的意涵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阳明“万物一体”论的基础是什么?其基本意旨有哪些?又有怎样的特点?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究竟有怎样的启示?等等,这些问题或许需要做进一步的讨论。

一 “万物一体”论之基础

“万物一体”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命题,也是基本主张。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1]在庄子看来,“气”聚为人生,“气”散为人死,万物莫不如此,因而充塞宇宙者不过一气,所以“气”是万物的基础。既然万物皆“气”,那么万物与我没有差别,因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可见,庄子的“万物一体”论是以“气”为基础的,而推论却是“万物无别”,进而为达观的人生境界。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3]所谓“尽心”,就是将内在的“善”充分发挥出来,如此便能认识、把握事物的本性,继而能认识和把握“天”的规律或本性。在孟子看来,万物皆有“性”正是人能够发挥自己认知能力的前提,“性”是贯通万物者。因此,孟子的“万物一体”论是以“性”为基础的,而目标是赞助天地化育和尽显万物本有之善,所谓“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4]。董仲舒认为,贯穿天地人三才者是“气”,他说“天气上,地气下,人气在中间。”[5]万物生灭变化则是“气”之运行:“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6]因此,天人之间相副而相合:“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7]这就是说,无物不是“气”,而“气之感应”才是董仲舒“万物一体”论之核心。无疑,庄子、孟子、董仲舒所表达的都是“万物一体”观念,但各自的基础与追求的目标不尽相同。那么,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基础是什么?所追求的目标又是什么?

其一,人的灵明是万物的主宰与见证。王阳明认为,在宇宙万物中,人是万物的中心,而“心”是人的中心,正是人心的存在与发用,宇宙万物才有它的灵气,才显存在的意义。有人问阳明,人心在人体内,人的身体本来就是血气贯通的,所以谓之同体,但不同的人便是异体了,而禽、兽、草、木等相距更远,怎么还能说是同体呢?王阳明回应说,所谓“万物一体”,不是就“实体”而言的,而是就“感应之几”而言的,在万物之间,因为“感应之几”的存在,所以就有了“同体”的基础,这个“感应之几”就是“人心一点灵明”。王阳明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8]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有灵明,而且这个灵明充塞宇宙,人不能觉悟此是因为拘于小我。这个灵明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因为没有这个灵明,天之高、地之深、鬼神之吉凶灾祥都不能显示其特性与价值,因而离了人的灵明,也就没有天地鬼神万物;既然人的灵明因为天地鬼神万物而有所施展,那么人的灵明也离不开天地鬼神万物。进而言之,如果没有人的灵明,就不能认识、把握天地鬼神万物的特性,因而对人而言,天地鬼神万物就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灵明“决定”天地万物的存在;既然人的灵明需要天地鬼神万物才能发挥其功能,所以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也就没有人的灵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天地鬼神万物也“决定”人的灵明之有无。可见,王阳明说万物因人的灵明而存在,是强调万物相对于人的灵明而言,没有人的灵明,就不能认识宇宙万物,其特性、价值也就不能表现出来,因而宇宙万物对人而言是不存在的。所以,王阳明并没有实际地否认宇宙万物鬼神的存在,而是从价值的角度、主客关系的角度强调人的灵明与万物鬼神的相通性与共存性。这样,因为人的灵明,人与天地鬼神万物构成相互依赖的整体,这个相互依赖的整体既是认识论上的主客互证,也是价值论上的主客相依,万物因“灵明”而为一体。

其二,“良知”之开合与自然界昼夜相应。天地鬼神万物因人的灵明为一体,不仅在于因其生成的人与天地鬼神万物相互依赖的认识论与价值论上的主客关系,也在于作为自然界物象之彼此感应关系。在王阳明看来,人的灵明或良知是知晓昼夜的,无论是熟睡时还是清醒时。人为什么能知昼知夜呢?因为即便熟睡时也能一呼便应,说明人的灵明是常知的。王阳明说:“向晦宴息,此亦造化常理。夜来天地混沌,形色俱泯,人亦耳目无睹闻,众窍俱翕,此即良知收敛凝一时。天地既开,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闻,众窍俱辟,此即良知妙用发生时。可见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今人不会宴息,夜来不是昏睡,即是妄思魇寐。”[9]醒时良知自醒,寐时良知仍然能知昼知夜,王阳明说:“知昼即知夜矣。日间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间良知即是收敛凝一的,有梦即先兆。”[10]人的灵明或良知的开合与宇宙的昼夜相应,宇宙间的昼便是良知的开,宇宙间的夜就是良知的合。即便是夜间,良知仍然是忙碌的、活跃的,仍然是洞察一切的,所以是常知。就是说,人的灵明或良知的活动轨迹与宇宙万物活动轨迹完全一致,并与宇宙夜昼相对应,良知收敛凝一,良知妙用发生,即良知随昼而开,随夜而闭。这样,“良知”便成了人与万物为一体的基石。王阳明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11]就是说,草木瓦石有人的良知,才成为草木瓦石,天地有人的良知,才成为天地,如此天地万物便一体于“良知”。至于五谷禽兽之类可以养人,药石之类可以疗疾,亦是因为“良知”,即五谷、禽兽、药石等皆有善性,故能养人、治病,而不是因为它们的物质性能。需要注意的是,阳明一方面言“良知”的开合与天地昼夜相应,说明其是自然本有之相;另一方面言“良知”是常知,强调“良知”的无时不在,实际是强调“良知”的责任。由于万物皆有“良知”,因而“良知”必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既然“良知”无时无处不在,因而万物因“良知”而为一体。

其三,“仁心”贯通天地万物。人的灵明就是“良知”,就是恻隐之心,就是“仁”。这个“仁”不仅人人皆有,而且宇宙万物皆有。王阳明说:“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12]为什么说大人能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觉悟呢?因为大人“心之仁”本来如此,即谓大人之“心之仁”本来就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而且小人“心之仁”亦本如此,只是因为小人拘于小我而已。比如,若有人目击幼孩掉入井中而生怵惕恻隐之心,这说明目击者之“仁”与幼孩而为一体;若有人目击鸟兽之哀鸣觳觫而生不忍之心,这说明目击者之“仁”与鸟兽而为一体;若有人目击草木之摧折而生悯恤之心,这说明目击者之“仁”与草木而为一体;若有人目击瓦石之毁坏而生顾惜之心,这说明目击者之“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这种经验如果不能被否定,那就可以说,是“仁”将人、动物、草木、瓦石统为一体,所以说“仁心”贯通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因“仁心”而为一体,此即“万物一体之仁”。

综合言之,所谓人的灵明,所谓人的“良知”,所谓人的仁心,都是道德之心,都是先天内在于人者,因为万物皆有灵明或“良知”或仁心,因而万物贯通,万物一体。圣人觉悟此才能有“万物一体”之论。既然万物因为人的灵明而存在,既然“良知”的开合与自然昼夜相应,既然“仁心”贯通天地万物,因此,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是以道德之心即仁即良知为根基的。王阳明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13]因此,“明德”是“万物一体”的基础。

二 “万物一体之仁”即治世纲维

可见,与庄子、孟子、董仲舒不同,王阳明“万物一体”论的基础是“良知”或“仁”,而追求的目标是公正、和谐、活力、富足的社会。阳明说“明明德是立其万物一体之体,亲民是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那么,阳明“万物一体”论是如何“亲民”的呢?是如何“达其用”的呢?阳明说:“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14]就是说,普通人与圣人一样,都有“天地万物为一体”之心,但普通人执于我、蔽于欲,从而各呈有心,在现实中视父、子、兄、弟如仇人。圣人深忧此状,决定推“万物一体之仁”之教于天下,以克私去蔽,使天下人之心回到心之本然。可见,“万物一体”是王阳明用于治理天下的纲维与方略。

那么,历史上有无以“万物一体”为纲维治理天下的经验呢?王阳明认为尧舜禹三代时期就是以“万物一体”治理天下的理想时代。他说:“其教之大端,则尧、舜、禹之相授受,所谓‘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而其节目,则舜之命契,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当是之时,人无异见,家无异习,安此者谓之圣,勉此者谓之贤,而背此者虽其启明如朱亦谓之不肖。下至闾井、田野、农、工、商、贾之贱,莫不皆有是学,而惟以成其德行为务。何者?无有闻见之杂,记诵之烦,辞章之靡滥,功利之驰逐,而但使孝其亲,弟其长,信其朋友,以复其心体之同然。是盖性分之所固有,而非有假于外者,则人亦孰不能之乎?学之校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迨夫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夔、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备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惟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故稷勤其稼,而不耻其不知教,视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乐,而不耻于不明礼,视夷之通礼,即己之通礼也。”[15]这里描述的是“万物一体之仁”方略在夏商周三代时期推行与实践的情形。根据这个描述,阳明的“万物一体”之治大致包括如下内容:第一,“万物一体”的核心理念是:“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也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精研专一于“仁”,救“人心”之危以成“道心”之微,收归到“心之本体”。其具体节目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正是儒家治世的基本伦理规范,而且教者以此为教、学者以此为学,广为普及。第二,这个时代的人们赞同、拥护“万物一体”之教,不受其他异说异教影响,身份不同、等级不同的人莫不以此为学,并以成就美德为追求。第三,这个时代没有杂乱的闻见、烦琐的记诵、靡滥的辞章,更没有万民竞逐功利之象,而是人人能孝其亲、弟其长、信其友,以恢复其心本然之良知良能。第四,虽然人的天分不同、才能各异,有长于礼乐者,有长于政教者,有长于水土播植者,但都能各尽其性、各显其才。第五,在人才任用上,不为贵贱所羁,量才录用,唯能是举,举善抑恶,以赢得民心,以达到安抚天下之目的。总之,其追求的社会理想是:人人位其所位、用其所用、各尽其性、相互尊重,天下一家,国家一人。可见,阳明“万物一体”思想是非常具体的,本质上就是建立有序、公平、活力、向上、富强的社会,即“一体之仁”的社会理想。阳明对“万物一体”实施效果的评价是:“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此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16]即认为三代之治是“万物一体之仁”的完全落实,所以能体现“万物一体”的气象,精神流贯,无分物我,相互关照,心态祥和,安居乐业,也就是“良知”或“天理”流行之气象。王阳明关于夏商周三代时期“万物一体”之治美丽图景的描述,与其说是客观的实践与历史的经验,毋宁说是诱人的理想,而这个理想的实现,必须是“万物一体之仁”所内含的基本意涵得到真正落实。那么,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内含了哪些具体且实质性意涵呢?

三 “万物一体”论要义

如上所言,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本质上是治世的纲维,这与儒家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而作为治世纲维的“万物一体之仁”内含了作为治世纲维的要义,即这些要义能够落实,也就是理想社会的实现。那么,究竟有哪些要义呢?

1.“万物一体”即生生不息

我们知道,王阳明“万物一体”论的基础是“灵明”、“仁”或“良知”,万物因“仁”贯通其中而为一体,所以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仁”是生意盎然:“万物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17]是有机整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18]是血气贯通:“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19]是遵循天道:“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0]这些思想无不融于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之中。王阳明说:“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21]万物无休无止地生生,但“生生”的发端处是“仁”,比如树木,开始抽芽,继而发干,再生枝叶,所以是生生的一体;亦如爱,亲亲是发端,继而仁民,再而爱物,故也是生生的一体。相反,若墨家视人父若己父、视人兄若己兄,则割断了“发端处”,这就不叫“仁”。可见,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是生生的一体,这个“生生的一体”有始终、有本末、有秩序,这个秩序的原理就来自“仁”。王阳明说:“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太极之生生,即阴阳之生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妙用无息者而谓之动,谓之阳之生,非谓动而后生阳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常体不易者而谓之静,谓之阴之生,非谓静而后生阴也。若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则是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春夏可以为阳为动,而未尝无阴与静也:秋冬可以为阴为静,而未尝无阳与动也。春夏此不息,秋冬此不息,皆可谓之阳、谓之动也;春夏此常体,秋冬此常体,皆可谓之阴、谓之静也。自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以至刻秒忽微,莫不皆然。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22]依王阳明心学,若“太极”或“仁”是体,那么“气”便是用,因而太极之生生必落实为“气”之生生。在此生生之中,妙而不停叫着动,可谓阳之生,但不是动而后生阳,而是阳气之生生;常体不易叫着静,可谓阴之生,但不是静而后生阴,而是阴气之生生。因此,阴阳就是一气,气之屈伸而分阴阳,动静就是一理,理之隐显而分动静。就是说,太极的动静既是一体的,也是无息的,王阳明所言“太极”就是“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23]也就是“仁”。因而“仁”之生生是无穷尽的,“仁”之动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概言之,“太极”或“仁”生生之理就是:神妙不测的、无休无止的、常体(太极或仁)不易的、四相相依的、彼此贯通的。这就是“仁”生生之德,也是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之基本意涵。

2.“万物一体”即克己去私

王阳明认为,私欲私利是人间的最大祸害。他说:“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其称名僭号,未尝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以为不如是则无以济其私而满其欲也。”[24]如果人时刻都怀利欲之心,必引发各种争端:有人好炫耀知识,有人好以势排挤,有人好争权夺利,有人好吹嘘技能,有人好沽名钓誉,等等,整个社会陷于无休无止、刀光剑影的争夺倾轧之中。而人之所以私利私欲喷发,就在于没有确立“万物一体”观念,“万物一体”正是强调人无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体”的存在。王阳明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故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古之人所以能见人之善若己有之,见人之不善则恻然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亦仁而已矣。今见善而妒其胜己,见不善而疾视轻蔑不复比数者,无乃自陷于不仁之甚而弗之觉者邪?夫可欲之谓善,人之秉彝,好是懿德。故凡见恶于人者,必其在己有未善也。瑞凤祥麟,人争快睹;虎狼蛇蝎,见者持挺刃而向之矣。夫虎狼蛇蝎,未必有害人之心,而见之必恶,为其有虎狼蛇蝎之形也。今之见恶于人者,虽其自取,未必尽恶,无亦在外者犹有恶之形欤?此不可以不自省也。”[25]为什么仁者能以万物为一体呢?因为“仁者”必须做到“克己复礼”,必须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必须做到“见人之善若己有之”,必须是“人之秉彝,好是懿德”。也就是说,在阳明这里,“万物一体”因为“仁”而内容充实、性质鲜明。因此,所谓“万物一体”就是要求视人如己,要求将己之立足与人之立足、将己之发达与人之发达视为一体,要求视人之善为己之善,因而必须克去己私。阳明说:“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26]小人之心虽已被分隔而狭隘简陋,但其“一体之仁”犹能微露光明,就是因为还没有被欲所动、被私所蔽,而若被私欲所蔽,就是大人之心也难以显发其“一体之仁”,反而导致利害相攻,忿怒相激,甚至骨肉相残。因此,君子之学就是要修炼到“一体之仁”的境界,而要入此境界,就必须克己去私。王阳明说:“君子之学,为己之学也。为己故必克己,克己则无己。无己者,无我也。世之学者执其自私自利之心,而自任以为为己,漭焉入于隳堕断灭之中而自任以为无我者,吾见亦多矣。”[27]儒家为己之学就是通过问学培养、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就是要做到无己无我、克己去私,从而破除自我限隔而与万物为一体。这样,“克己去私”便成为阳明“万物一体”论又一基本意涵。

3.“万物一体”即同苦共痛

王阳明认为,“万物一体”之教需要落实“明明德亲民”,他说:“德不可以徒明也。人之欲明其孝之德也,则必亲于其父,而后孝之德明矣;欲明其弟之德也,则必亲于其兄,而后弟之德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皆然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故曰一也。”[28]就是说,“明明德”不是德之自明,而是体现在实际的事务中,而是体现在对天下人的关爱上。阳明说:“人者,天地之心也;民者,对己之称也;曰民焉,则三才之道举矣。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而天下之父子莫不亲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而天下之兄弟莫不亲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推而至于鸟兽草木也,而皆有以亲之,无非求尽吾心焉以自明其明德也。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天下平。”[29]“亲民”必须体现为对百姓生命的关切,对百姓痛痒的体贴。王阳明认为,见人危难而不能相救,见人苦痛而没有同感,对发生在人类中的灾难冷漠、无视,只考虑小我的利害,就是因为没有“万物一体”观念所致。他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古之人所以能见善不啻若己出,见恶不啻若己入,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而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非故为是而以祈天下之信己也,务致其良知,求自慊而已矣。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是以其民熙熙皞皞,杀之不怨,利之不庸,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呜呼!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简且易哉!”[30]为什么“万物一体”意味着同苦共痛呢?因为“万物一体”的基础是“仁”,是良知,而仁或良知即是善,能公正是非,共享好恶,所以能视人如己,能视民之饥如己之饥,视民之痛如己之痛。阳明说:“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是之谓尽性。”[31]在王阳明看来,人若自觉并践行“万物一体”,就能做到亲我父而亲人父而亲天下人之父,就能做到亲我兄而亲人兄而亲天下人之兄,从而吾仁与天下人之父为一体。依次类推,君臣、夫妇、朋友,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皆因“仁”而为一体。这样,天下人就无分内外、远近、亲疏,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因此,人之痛必为你之痛,人之忧必为你之忧,人之苦必为你之苦,关爱天下而无一遗漏,王阳明说:“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32]“万物一体”就是无所不覆、无物不载,若有人苦痛被遗漏,则是仁者的失责和耻辱。因此,“万物一体”就是“明明德”,就是“使无一物失所”,就是“亲民”,而“亲民”必体现在对百姓喜怒哀乐的关心,体现在对百姓生命困苦的关怀,因而王阳明将“明明德而亲民”确定为大人之学,他说:“是故至善也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皆其至善之发见,是皆明德之本体,而所谓良知者也。至善之发见,是而是焉,非而非焉,固吾心天然自有之则,而不容有所拟议加损于其间也。有所拟议加损于其间,则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谓矣。人惟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用其私智以求之于外,是以昧其是非之则,至于横骛决裂,人欲肆而天理亡,明德亲民之学大乱于天下。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度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乖其制矣;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则矣。夫是之谓大人之学。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33]就是说,“明明德亲民”最高原则是“至善”,“明明德亲民”做的怎样,以“至善”为准绳,达到了“至善”的“明明德亲民”,也就是“良知”指导下的“明明德亲民”,也就是关爱民众的苦痛,也就是救民于水火,也就是“心之本体”的呈现,此即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大人之学。因此,“同苦共痛”成为阳明“万物一体”论的又一内涵。

4.“万物一体”即爱有差等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虽然主张生生不息,虽然主张克己去私,虽然主张同苦共痛,但这个“万物一体”是有条件的,不是无要求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而所谓“条件”与“具体”也完全是阳明心学义理使然。首先,“万物一体”是等差的。就是说,万物虽然是一体,但在一体之中的万物不仅是相对独立的存在,也是特殊的存在,更是差别的存在。阳明说:“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心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顺言个条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个条理,便谓之信。”[34]有人质疑阳明,既然“万物一体”了,怎么还存在亲疏、厚薄的差别呢?阳明的解释是“其道理合如此”。那是什么样的道理“合如此”呢?阳明以人打架用手护首为例进行解释。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本能的行为,而且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所谓“良知上自然的条理”,就是指“良知”发用流行本无偏私,但因为万物各自特性而不能平均地获得良知的恩惠,所以是“道理如此”。阳明说:“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见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求,不须假借。然其发见流行处却自有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者,所谓天然自有之中也。虽则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而厚又只是一个;虽则只是一个,而其间轻重厚薄又毫发不容增减,若可得增减,若须假借,即已非其真诚恻坦之本体矣;此良知之妙用,所以无方体,无穷尽,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者也。”[35]“仁”或“良知”是万物之源,是万物之基,是不容增减的“常体”,“仁”或“良知”的发用流行虽然是无私的,但由于万物的慧根有别,因而在接受“仁”的营养与智慧时必然表现出差异,即所谓“轻重厚薄”。而就儒家伦理言,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36]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二十章)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7]都表明儒家的“仁”是建立在血亲基础之上的,因而以“仁”为核心的“万物一体”当然遵循儒家的施爱逻辑,而这也正是王阳明“万物一体”的施爱逻辑。因此,阳明“万物一体”论是容许差别和等级的,“一体”中的“万物”虽然都是特殊的存在,但它们并不能获得的爱和关怀仍然是有厚薄先后之别的。其次,“万物一体”是具体的。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强调万物的一体性,但并不意味着“普遍地”爱,因为“仁爱”是具体的,这个“具体”也是由“仁”生出来的。王阳明说:“博爱之说,本与周子之旨无大相远。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字何尝不可谓之仁欤?昔儒看古人言语,亦多有因人重轻之病,正是此等处耳。然爱之本体固可谓之仁,但亦有爱得是与不是者,须爱得是方是爱之本体,方可谓之仁。若只知博爱而不论是与不是,亦便有差处。吾尝谓博字不若公字为尽。大抵训释字义,亦只是得其大概,若其精微奥蕴,在人思而自得,非言语所能喻。后人多有泥文著相,专在字眼上穿求,却是心从法华转也。”[38]王阳明认为,“仁爱”有爱得“是”与“不是”之分,但以什么来衡量“是”与“不是”呢?阳明提出“公”的概念,就是说,被爱者符合公正、公义要求,即为“爱得是”;相反,违背“公义、公正”的要求则为“爱得不是”。因此,爱敌人,爱杀人犯,以阳明“万物一体”论判断,都属“爱得不是”。进而言之,对于伤害“一体”的人予以消灭则属于“爱得是”。王阳明说:“譬如一父母同生十子,八人为善,二人背逆,要害八人;父母之心须除去二人,然后八人得以安生。均之为子,父母之心何故必欲偏杀二子,不得已也。吾于尔等,亦正如此。若此二子者一旦悔恶迁善,号泣投诚,为父母者亦必哀悯而收之。何者?不忍杀其子者,乃父母之本心也;今得遂其本心,何喜何幸如之;吾于尔等,亦正如此。”[39]十个孩子中,由于其中的两人对“一体”(其他八人)造成了伤害,从而走向了“不公”,即违背了“万物一体之仁”的原则,所以必须消灭之。这就是阳明“万物一体”之爱的具体性。可见,阳明“万物一体”论虽然满载着爱意,但这种爱不是天上的馅饼,也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滥情泛爱”,而是根据“物”与“一体”关系状况来确定,而是根据被爱者的资格来确定。这样,“爱有差等”便成为阳明“万物一体”论的又一意涵。

5.“万物一体”即心态平和

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不仅是生生不息,不仅是克己去私,不仅是同苦共痛,不仅是爱有差等,而且是心态平和。也就是说,阳明“万物一体”论具有心态平和的意涵。阳明说:“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全得仁体,则天下皆归于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闼意,天下皆与,其仁亦在其中。如‘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亦只是自家不怨,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然家邦无怨,于我亦在其中,但所重不在此。”[40]所谓“八荒”,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个方向,即指“天下”,因而“万物一体”就是天下在我心中,所谓家帮无怨,都是小我的情绪,只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才能心态澄明。不能以万物为一体,因有己私;若是仁体,万物皆在我心中。这就是说,“万物一体”虽含有以“一体之心”待万物的思想,但若没有“仁体”,也不会有平和的心态。阳明说:“今人多以言语不能屈服得人为耻,意气不能陵轧得人为耻,愤怒嗜欲不能直意任情得为耻,殊不知此数病者,皆是蔽塞自己良知之事,正君子之所宜深耻者。今乃反以不能蔽塞自己良知为耻,正是耻非其所当耻,而不知耻其所当耻也。可不大哀乎!……诸君知谋才略,自是超然出于众人之上,所未能自信者,只是未能致得自己良知,未全得断断休休体段耳。今天下事势,如沈痾积痿,所望以起死回生者,实有在于诸君子。若自己病痛未能除得,何以能疗得天下之病!此区区一念之诚,所以不能不为诸君一竭尽者也。诸君每相见时,幸默以此意相规切之,须是克去己私,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实康济得天下,挽回三代之治,方是不负如此圣明之君,方能报得如此知遇,不枉了因此一大事来出世一遭也。”[41]心理上的闭塞、阻隔,正是因为不能觉悟“万物一体”,而“良知”或“仁”可融化、疏通此蔽塞阻隔,因而“致良知”即是“万物一体”。对人而言,“仁”或“良知”为核心的“万物一体”既是原则、方法,也是目标、理想。因此,人如能践行“万物一体之仁”,所有的负面情绪将被克服,所有的消极心态都被融释,从而做到:“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42]那么,也就能实现“三代”之治的理想。可见,“万物一体”也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能超越限隔,可以抵御一切诱惑,而至“欣合和畅”之境界。王阳明说:“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来书谓‘人之生理,本自和畅,本无不乐,但为客气物欲搅此和畅之气,始有间断不乐’是也。时习者,求复此心之本体也。悦则本体渐复矣。朋来则本体之欣合和畅,充周无间。本体之欣合和畅,本来如是,初未尝有所增也。就使无朋来而天下莫我知焉,亦未尝有所减也。来书云‘无间断’意思亦是。圣人亦只是至诚无息而已,其工夫只是时习。时习之要,只是慎独。谨独即是致良知。良知即是乐之本体。”[43]“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欣合和畅”,“欣合和畅”就是“乐”,而“乐”是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就是良知。这就是说,“致良知”就不会被客气相侵,就不会间断,而“致良知”需要时习,需要慎独工夫。因此,“万物一体”也是一种化解情绪的功夫,这种功夫就是“心态平和”。张岱年对“万物一体”在培育健康“心态”上的意义也有所认识和肯定,他说:“万物一体的境界,自也有好处,让人心境扩大,让人不为目前的小烦苦所缚所困,让人充满好生的仁意。”[44]这样,“心态平和”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之意涵。

可以说,生生不息、克己去私、同苦共痛、爱有差等、心态平和等即是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所具有的主要意涵,这些意涵的落实便是王阳明所追寻的“三代”之治。不过,所谓“万物一体之仁”正是以“仁”或“良知”为根基的,也就是说,如果“仁”或“良知”丧失,“万物一体”便丧失了精神,自然也就不会有“万物一体之治”,这也正是阳明呼唤“万物一体之仁”的原因。王阳明说:“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掩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情纵欲而犹自以为同好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藉藉,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45]因此,如果要去除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亲情骨肉相残之象,推行“万物一体之治”,就必须“致良知”,找回“良知”,方能重建“万物一体”的始基。

四 “万物一体”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建

如果说上述讨论是“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那么如下的讨论是则是“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可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当今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建”,这里就此重大课题看王阳明“万物一体”论能否“达其用”。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其基本内涵主要有:强调世界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体,即不同国家、社会在历史、传统、文化、国情、制度等方面既具差异性和多样性,也具共同性和统一性,因而需要“一体”智慧处理多样性与单一性、差异性与共同性关系;强调平等包容,即将各种文明的优秀因子加以黏合,既注重西方文明的积极因素,努力吸收并消化,又注重中国自身优秀文化传统,以再造新的文明,以为解决人类困境做出贡献;追求包容普惠,即“建设一个包容普惠的经济全球化”、“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等,倡导普惠价值,并使之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质和核心。那么,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对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建有无积极性启示呢?这里拟由生存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心态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四个维度进行考察。

1.“万物一体”论中的生存共同体意蕴

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从而使他们在处理危机、困境、安全等问题上各自为政,顾此失彼,甚至矛盾冲突,如此非但无助问题的解决,反而加深对人类的伤害。因此,人类有必要谋求合作、协调发展、共求安全,以建构生存共同体。那么,阳明“万物一体”论于此有怎样的意蕴呢?首先,“万物一体”论立己立人追求互助合作。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强调人类是生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任何“物”都必须得到照顾和支援,同时也必须尽维护此有机整体之责,即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换言之,此有机体中若有某个因素或局部受损伤,必影响此有机整体生存状况。因此,人类必须意识到彼此合作的重大意义,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比如,当人类遭遇火山、地震、洪水、泥石流、疾病、环境污染等自然灾害时,如果都沉迷于“自扫门前雪”,那么“雪”的危害只会更大,最终无人能够幸免。因此,人类需要相互关照,相互支援,相互合作,从而形成合作共同体,以共同对付困境与难题。其次,“万物一体”论之克己去私追求共同发展。王阳明“万物一体”论意味着克己去私,也就是消除物质、利益、小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限隔,放眼世界,胸怀天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应该照顾彼此的关切,相互促进,共谋发展,实现利益共享,从而形成发展共同体。如果人类没有“万物一体”的觉悟,不能克己去私,只顾及一国一地区的发展,各徇己私并相互争夺,如此遑论发展,反而会强化差异,从而伤害“一体”中的万物。最后,“万物一体”论之修己安人追求彼此安全。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强调人类是生命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中所有生命皆休戚与共、唇亡齿寒,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因而需要彼此关爱、相互保护,所谓“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比如,战争、恐怖主义、毒品、诈骗等人间灾害,都是对人类安全的极大威胁,若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只顾自身安全,对于公共危害漠不关心,那么这种伤害最终必伤及自己。因此,人类需要确立“万物一体”的安全意识,彼此保护,从而形成安全共同体。人类生存有丰富的内涵,而合作、发展与安全无疑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这些基本形式之于人类生存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说,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对于建立人类生存共同体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万物一体”论中的生态共同体意蕴

人类同住一个地球,这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客观事实;人类生存的环境一直处于恶化之中,这也是不证自明的客观事实。人类所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影响、危及人类的生存,逼使人类不得不思考解决方法与策略。那么,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对此有怎样的启示呢?其一,“万物一体”即和生共长。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将宇宙万物视为生命的有机整体,这个生命的有机整体中的万物在接受大自然滋养过程中而自然地发生、和谐地成长,它们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各自的存活完全依赖于有机整体,这就意味着此生命的有机整体一旦遭到伤害,其中的“万物”必被殃及。因此,人类在此有机整体中,必须有“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意识,使有机整体中的人类和生共长、同茂共盛,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其二,“万物一体”即顺时取资。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将宇宙万物视为生命的有机整体,这个生命的有机整体中的万物共享着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太空、同一个宇宙,但宇宙为这个生命的有机整体所提供的消费资源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此生命的有机整体一旦遭遇资源短缺或匮乏,其中的“万物”必面对生存的危险。因此,人类必须同时兼备空间的仁爱和时间的仁爱,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不仅要考虑现在时的生命的有机整体而不能过度地消耗,还要考虑未来时的生命的有机整体而自觉约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因此,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万物一体”意识,必须合理开发,必须消除污染,不能背离自然法则,所谓“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46]。从而形成顺时取资的自觉。其三,“万物一体”即贯通相养。阳明“万物一体”论将宇宙万物视为生命的有机整体,即意味着万物血气贯通,所谓“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47]。即意味着万物可以相互滋养,王阳明说:“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48]因此,如果自然环境遭到污染,水不能喝,空气不能呼吸,五谷有毒,药石变质,万物不仅不能相通相养,而且必遭受祸害。可见,王阳明“万物一体”论意味着人类必须合理地、科学地、人文地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使万物能够相生相养而维护一个优质的生态。总之,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内含着创建生态共同体的诉求。这个生态共同体不是某个人的,也不是某个国家的,而是全人类的,因而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和资格肆意破坏自然。

3.“万物一体”中的心态共同体意蕴

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因而人类的“心态”也应该服务于这个有机整体。但事实上,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人的心态存在很大差别,比如中日两国人的“心态”,中美两国人的心态,俄美两国人的心态,韩朝两国人的心态,黑白两人种的心态,白黄两人种的心态,等等,都存在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因这种心态上的差异而引发的争端与冲突,非但不能起到服务、黏合人类共同体的作用,反而撕裂着人类共同体。那么,能否建立起一种心态共同体呢?王阳明“万物一体”论或许能给我们以启示。第一,“万物一体”即泛爱万物。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将宇宙万物视为生命的有机整体,强调万物的彼此关系的密切性、相互依赖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万物又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各有自己的特性。这就意味着万物应该彼此相爱、相互关怀,而不是以歧视的眼光、妒忌的心态处理彼此的关系。也就是说,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在心态方面的积极性价值诉求,就是基于“仁”而泛爱万物的宽阔胸襟、基于“仁”而尊重彼此的同情理解。第二,“万物一体”即超越自我。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将宇宙万物视为生命的有机整体,在此有机整体中的万物血脉相连、一以贯通。这就是说,万物不能拘于我、不能拘于私,因为这样必破坏和伤害生命的有机整体。所以,人类应该建立并巩固“万物一体”观念,“一体”地处理彼此的关系,从而超越小我的执着,解除私欲的纠缠,以养成容纳天下的豁达“心态”。第三,“万物一体”即谦和妥协。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将宇宙万物视为生命的有机整体,在此生命的有机整体中,万物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而彼此应该谦和相待。因此,“万物一体”需要有宽阔的视野,需要有天地心胸,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49],所谓“君子泰而不骄”[50],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概言之,“万物一体”即意味着无大小、尊卑、荣辱之心,以谦卑之心化解对立。第四,“万物一体”即吐故纳新。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将宇宙万物视为生命的有机整体,这个生命的有机整体不是僵化的,不是凝固的,而是动态的,日新又日新的。“万物一体”中的万物个个生龙活虎,充满生机,即“万物一体”是生生不息、开放的。但同时每个个体都是时空的个体,因而需要不断更新以充实新鲜血液,吸收新的营养,是阳明“万物一体”本有之义。而就“心态”言,需要进行交流,彼此相互了解,让不同的“心态”相遇、相识、相爱,使相异的“心态”、对立的“心态”握手拥抱,成为好朋友。因而人们彼此的观察、评价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平等尊重包容,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因而所谓“心态共同体”,就将所有人的心态视为生命的有机整体,不分高矮瘦胖,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贫富贵贱,统统视为一体,在“心态”上是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因此王阳明说:“自圣人以至于愚人,自一人之心,以达于四海之远,自千古之前以至于万代之后,无有不同。是良知也者,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天地以位,万物以育,将富贵贫贱,患难夷狄,无所入而弗自得也矣。”[51]人类的心理活动虽有共同的规律,但每个人的心态表现不尽相同,心态之间不能打架,心态之间要相让、妥协,从而构建一个活力、高效、健康向上的“心态共同体”。

4.“万物一体”论中的价值共同体意蕴

价值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因而价值的大小和性质,与主体的价值判断有密切关系。比如,对于个体生命的价值、社会制度的价值和保护生态的价值,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之间存在差异,甚至冲突。由于价值代表着人的根本诉求和核心利益,所以很难调和,价值上的差异和矛盾对人类伤害极大,因而如何对人类的价值进行协调以使它们和平共处并相得益彰,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那么,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对此有何积极性启示呢?其一,“万物一体”即价值共存。阳明“万物一体”论将宇宙万物视为生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每个“物”都是独特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正因为是由无数的、独特的价值个体组成了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因而必须尊重不同价值个体的存在而不能随意否定之。不能用美国人的价值取代中国人的价值,也不能用中国人的价值取代美国人的价值;不能用非洲人的价值取代欧洲人的价值,也不能用欧洲人的价值取代非洲人的价值。质言之,“万物一体”表现在价值上的意蕴之一,就是多元价值的共存。其二,“万物一体”即价值平等。阳明“万物一体”论将宇宙万物视为生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价值不仅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一体”中的万物虽然并不相同,外形、智力、环境等都存在差异,但在性质上是平等的,因而不同价值在这个共同体中的角色、功能虽然不同,但却是平等的,不会因为是富人其价值就更优越,也不会因为是穷人其价值就更低贱,自然不能因为是美国人其价值就高人一等,也不能因为是非洲人其价值就低人一等。质言之,“万物一体”表现在价值上意蕴之二,就是必须尊重彼此在文化上、政治上的差异,不能侵犯他人文化,不能破坏他人的政治,实现文化上、政治上不同价值的平等。其三,“万物一体”即价值妥协。阳明“万物一体”论将宇宙万物视为生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生命的有机整体中,不同的价值难免冲突,而这种冲突必然给生命的有机整体带来伤害,因而如何调整价值冲突十分重要。由于“仁”的第一义就是“爱”,就是恻隐之心,这就意味着处于“一体”的人类,必须以“爱”来处理价值上的分歧,不能因为价值冲突而发生敌对和战争,因而必须是妥协和包容,或协商对话,无论是文化上的价值冲突,还是政治上的价值冲突,都应该秉持“仁爱”原则,管控好各自价值诉求,求同存异,以价值妥协为境界,不能让价值的差异无限放大而伤害人类共同体。其四,“万物一体”即价值互取。阳明“万物一体”论将宇宙万物视为生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每个价值都是独立的,而且各有其特殊性,都有自己的优长,而这种独立、特殊与优长正是维持有机整体的基础。因此,不同价值之间虽然存在差异、冲突与矛盾,但更为积极的作为是同情地理解对方,并取长补短,吸收对方价值的长处,而不是用斗争或战争的手段野蛮地侵犯他人的价值、消灭他人的价值。“万物一体之仁”不是没有竞争,但是君子之争,如孔子说的君子射箭,体现君子或绅士的风度。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价值,有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差异,但政治上的差异必须以“一体”为前提,不能因为政治上的价值差异就破坏“一体”,因为“一体”被破坏,必致两败俱伤,并不能在政治上获得价值上的优势与利益,因而必须回到“万物一体”在价值上相互尊重而取长补短。其五,“万物一体”即价值优化。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将宇宙万物视为生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生命的有机整体中,“仁”是核心,而“仁”是爱、是道义、是公正,因而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在价值上必有其最高的追求,就是追求最能合乎人性的文化、最能充分体现爱的政治,就是对人生命的肯定、保护与尊重。因此,“仁”为核心的“万物一体”并非一潭死水,而是川流不息的;并非容忍错误,而是有错必纠;并非宽容价值上的侵害,而是防范价值上的胡作非为。因此,阳明“万物一体”论肯定、尊重差异,并不意味着永远滞留差异、容忍差异、隐瞒差异,而是必须根据“仁”的原则建构多元、开放、生机的价值共同体。换言之,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主张价值上的优胜劣汰,对那些保守的、落后的、残害人性的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由于其严重破坏、损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完整性,威胁到人类共同体的存在,因而必须进行改造和更新,巩固、吸收、消化健康积极的价值,淘汰消极负面的价值,在建立和谐的价值关系框架中逐渐消除价值上的矛盾,实现价值优化,以建构理想的价值共同体。

总之,阳明“万物一体”论对于人类生存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心态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创建,都有其深刻的丰富的意蕴。在社会科技化、经济全球化、价值物质化的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愈加深切认识到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如何保护他们相依为命的共同体成为迫切的使命。王阳明“仁”为内核的“万物一体”论,在生存、生态、心态、价值上都表现出特殊的“共同体意识”,这些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建,不仅表现出极富成效的现实意义,而且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遗憾的是,阳明“万物一体”论之积极意蕴并没有得到完全且合理的发掘和应用,远没有形成人类的共识,而这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52]我们殷切期待阳明“万物一体之仁”真正“大放光明”的那一天,而不是梦中的“三代之治”。

(作者: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庄子·至乐》。

[2]《庄子·齐物论》。

[3]《孟子·尽心上》。

[4]《孟子·尽心上》。

[5]《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6]《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7]《春秋繁露·阴阳义》。

[8]《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页。

[9]《传习录》下,第106页。

[10]《传习录》下,第106页。

[11]《传习录》下,第107页。

[12]《大学问》,第968页。

[13]《大学问》,第968页。

[14]《传习录》中,第54页。

[15]《传习录》中,第54~55页。

[16]《传习录》中,第55页。

[17]《遗书》十一,《二程集)第一册。

[18]《明道学案》,《宋元学案》卷十三。

[19]《明道学案》,《宋元学案》卷十三。

[20]《论语·学而》。

[21]《传习录》上,第26页。

[22]《传习录》中,第64~65页。

[23]《传习录》中,第64页。

[24]《传习录》中,第56页。

[25]《书王嘉秀请益卷》,第272页。

[26]《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下,第968页。

[27]《书王嘉秀请益卷》,第272页。

[28]《亲民堂记》,第251页。

[29]《亲民堂记》,第251页。

[30]《传习录》中,第79~80页。

[31]《大学问》,第968~969页。

[32]《传习录》上,第25页。

[33]《亲民堂记》,第251~252页。

[34]《传习录》下,第108页。

[35]《传习录》中,第85页。

[36]《论语·学而》。

[37]《孟子·梁惠王上》。

[38]《与黄勉之二》,第195页。

[39]《告谕浰头巢贼》,第561~562页。

[40]《传习录》下,第110页。

[41]《与黄宗贤》,第220页。

[42]《与黄宗贤》,第219页。

[43]《与黄勉之二》,第194页。

[44]《辟万物一体》。

[45]《传习录》中,第80页,《张岱年全集》第一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页。

[46]《论语·学而》。

[47]《明道学案》,《宋元学案》卷十三。

[48]《传习录》下,第107页。

[49]《论语·述而》。

[50]《论语·子路》。

[51]《书朱守乾卷》,第279页。

[52]《论语·泰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