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17·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总论

导论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既是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之年,也是金融市场继续加强监管的一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年份,全面评价中国资本市场的进程,评价上市公司的治理现状,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完善,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以及对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而言,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

自2007年开始,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研究已经历经12个年头。截至本年度(2018年),我们的公司治理研究创造了四个“全国之最”的成绩:一是出版公司治理指数报告种类最多,有6类;二是出版公司治理指数报告数量最多,有17部;三是被列入国家重点图书的公司治理指数报告最多,“十二五”期间的12部报告,全部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2017年度报告也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四是建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专业性的“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数据库”。也由此,“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系列”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可以列入公司治理评级史册的重要研究成果”。

已出版的中国公司治理指数报告包括:《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报告》(2009/2011/2013)、《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报告》(2010/2012/2014)、《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指数报告》(2011/2013/2015)、《中国上市公司企业家能力指数报告》(2012/2014)、《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指数报告》(2013/2015)、《中国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指数报告(2015)》、《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15(2016)》和《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16(2017)》。2016年之前的公司治理指数报告都是按“类”出版的,每类指数报告不仅有大量的指数数据分析,更有对指数数据的各种有效性检验,而后者证明了指数数据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多年来对指数数据的有效性检验已无须重复,更加之研究资源条件(主要是研究力量)和不便言明的环境所限,使得之前按“类”出版公司治理指数报告已变得非常困难。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每类隔年开发和出版一次,指数数据缺乏年度连贯性,不能完全建立起连续和平衡的面板数据,而社会对我们指数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从2016年开始,在过去9年间开展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评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集中研究资源,同时开发6类公司治理指数,以此对中国公司治理水平进行多维度、全景式评价,帮助使用者从不同维度了解中国公司治理情况,尤其为研究人员、投资者、政府和企业提供时间序列的大数据支持。有人还建议我们在6类指数基础上构造一个综合的公司治理指数,以了解国内上市公司的整体治理水平,对此我们将会继续探索。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把过去6类独立的指数报告合并,每年的指数报告只出版一部,这部公司治理指数报告同时涵盖6类指数。6类指数报告的合并,无疑使报告的规模大幅扩张,为此,就只能撤下部分内容,包括已无多少必要的指数数据有效性检验、每年度的文献综述(因每年增加的指数研究文献并不多),以及全部的6类指数排名。但其实,6类指数排名并非撤下,2016年和2017年制作成光盘附在报告中,自本年度开始,则采用电子版形式。由于电子版没有容量限制,6类指数的各种排名,包括按行业、按地区、按所有制、按上市板块,以及总体排名,都可以由读者自由选择。

2016年的《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第一次以“新面目”问世,即把原来按“类”单独出版的公司治理指数报告整合到一个报告中,“类”没有变,但报告整体化了,同年度的指数数据全面化了。本年度继续沿用整合化的报告。实际上,2016年以来的报告更像是一部统计年鉴,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这样的“统计年鉴”是非常稀缺的。另外,由于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上市公司,所以本年度书名更改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