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全面实现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绪论:档案价值与资源配置

1.0 引言

档案价值研究,一直是档案学学术研究的重点。档案主体价值理论、档案客体价值说、档案价值实现规律论、档案价值实现条件、档案双元价值理论、档案价值认知理论、档案价值相对论等,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是引入“资源配置”理论解决“档案价值”的实现,乃至解决档案价值的全面实现,在档案学界恐怕还是一个不怎么引人关注的概念或想法。笔者在相关论文表述中直接将其形容为“档案资源配置,在档案学界似乎是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名词”。因为见诸学术报刊的表达更多的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体系”“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国家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等耳熟能详的惯用专业术语,比较忌讳以“偷换概念”或“文字游戏”等方式进行所谓的“名词创新”和“填补空白”。因此,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讨论慎重决定,依然坚持之前笔者在2012年前后提出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提法,固然全书所使用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多元化配置”“优化配置”等名词恰巧有上述类似的嫌疑,但是笔者无意于对文字的无谓争执,仍然认为该课题研究是运用“资源配置”的核心理念——“生产或形成何种资源、如何生产所需资源、资源在各个主体之间如何分配”,来解决关乎档案事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档案资源领域中“建设怎样的档案信息资源、为谁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如何分配档案信息资源、如何全面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这一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档案管理学、档案馆学、档案利用学、信息经济学等多门分支学科内容的复杂命题。

引入“资源配置”理念解决档案价值的全面实现,得从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说起,毕竟档案资源配置的源头便是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或档案事业体系,而且不同于其他经济要素或自然资源配置由多家主体竞相参与的是,“档案信息资源配置”从历史脉络的发展上看,感觉就是行政机构自家的事情,所以研究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其实就是本课题研究的前传。研究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学者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经常成为各级政府机构精简甚至撤销的第一个考虑对象,[1]或者档案保管部门历来总被视为“软机构”“故纸堆”,通常很容易被作为精简的对象。[2]研究我国档案职业的学者们调查发现,档案从业人员对档案职业认同感不强的重要原因便是“领导不重视”和“难以体现价值”。情况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这只是事情的表面原因,不是问题的症结。拥有“档案资源”如此巨大的矿藏,却仍然被精简,仍然不受重视,主要在于对原生态的“矿藏”缺乏深度开采,亟须将其变成高附加值的成品以及社会和市场急需的产品,并以适当的方式提供给有能力“消费”的用户。显然,串联这一系列流程的关键就是档案信息资源的配置,而固有的档案管理体制对此有些力不从心。课题组在一家房地产上市企业调研时发现,该企业的纸质档案管理遇到了“双套制”归档乃至“双套运行”的文档管理衔接问题,即前期积累了大量的纸质档案需要数字化归档和移交,从表面上看,就是一个数字化外包的选择问题。但是,从现行的档案管理体制以及档案管理学术水平来看,对库房堆积如山亟待整理和数字化的纸质档案而言,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级档案学术研究协会已经供给了规范化的企业档案归档制度、数字化操作办法等。企业有档案资源,政府有制度办法,看似简单的事情,透露着难以解决的症结:谁来按照政府的办法整理、数字化整合和加工企业的档案资源,从而避免企业董事会不愿花费额外资金聘请专业团队完成此事,或者用该企业副总裁自己的话形容的那样“就算是花钱都不知道请谁来解决此事”的尴尬呢?所以,“领导不重视”式的职业认同,是现行档案管理体制尚未很好建设和配置档案资源、尚未全面实现档案价值的阶段性问题,引入资源配置的理念和做法,就是为了打通档案与用户之间的通道,尤其是当领导也是用户的时候,档案资源价值的全面实现便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