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化与整合:中国社区发展与基层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社区研究是社会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也是社会学进行深入的社会探索的最为基本的手段。葛天任博士的《碎化与整合——中国社区发展与基层治理》是一本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基于多年社会调查和观察思考,分析中国基层治理问题的学术著作。对于那些试图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尤其是单位制改革之后,中国基层社会变迁和政策调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深入的理论观察和富有启发的政策思考。

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作者的一本学术总结,本书收录了作者自2013年以来陆续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围绕着基层社区治理各个相关问题而有序展开。全书正文部分包括十章,从社区碎片化开始,分别讨论了阶层分化、治理结构、经费使用、政策执行、集体消费、治理创新、基层党建、智能社区等重要问题。把各章内容联系起来看,背后还有一个隐含的逻辑,即社区的碎片化带来了一系列治理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家重新介入社区治理,同时采取了灵活的治理思路,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了原来的政策方向,推动了社区走向重新整合。这一隐含逻辑实际上也是单位制改革后,中国基层社区从碎片化到重新整合的实践走向。本书提出的从“碎化”到“整合”,是基于现实治理挑战而做出的政策选择。

此外,本书还深入阐释了两个对于理解基层社区治理问题较为重要的概念:“社区碎片化”与“社区集体消费”。探索“社区碎片化”的时候,本书作者葛天任正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我是他的导师,所以,对此在一起有过很多讨论。“社区碎片化”是用于阐释“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的一种客观结构状态,即在单位制解组之后,社区的空间结构、利益结构、权力结构均呈现碎片化状态,导致了基层社区治理难度增加,同时社区碎片化的深层原因是计划经济单位体制的资源基础不复存在了,因此,简单复归计划经济时期的全面管理模式已经不再可能了。回顾住房商品化改革的历史,完全通过市场化机制并不是解决社区治理的万能钥匙,这也引导我们去探讨另一个概念——社区集体消费。著名城市研究学者卡斯特尔曾经对这个概念进行过详细阐释。在用来分析中国城市社区时,我们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转换和提炼。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是,社区服务种类丰富,但大多数属于集体消费,需要政府或者社区自治组织来进行协调或者协商才能够最终完成。

这两个概念帮助我们认识到,好的社区治理需要国家、市场和社会等多种机制、多种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在中国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的大量丰富实践案例中,基层政府的创新动力和做法往往因地制宜,但总体特征离不开四个字“一核多元”,这个核心就是党和政府,多元则指各类型企业、物业公司、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等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形成了共治的局面。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模式发挥了“统一性”与“适应性”的双重功能,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这本书提出了国家如何在社区治理中具体发挥作用的理论思考,清晰地分析了当前中国基层治理面临的五个挑战、三种社区治理逻辑和四种治理创新模式,并结合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等地的案例和调查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讨论。这些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丰富了对我国社区治理实践的理论思考,对我们下一步制定切实有效的社区发展政策和构建党建引领的社区治理模式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

本书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运用多学科知识从多个角度来研究现实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问题意识越来越清晰,因此多学科交叉研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学术创新往往能够带来更深刻的思想和更透彻的理解,有益于构建基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框架。从理论建设角度看,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变迁为学术界构建本土特色的理论框架和理论概念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理论源于现实、高于现实但最终要服务于现实、能够指导现实。因此,关于中国基层社区治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既不能脱离实践,更不能落后于政策制定,而是要勇于探索、努力提出时代问题和前沿问题。在这方面,这本书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在全书的最后,作者提出了“理论综合”的想法,值得鼓励,也值得进一步思考。

李强

于清华大学熊知行楼

2019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