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昭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4章 满门抄斩,谈虎色变!

邵大侠。

曾自请协助徐阶起复,徐阶不纳,后转投高拱,终协助高拱再入内阁,掌控朝政。

寥寥数语,彰显了能量,一介草民,竟能决定阁臣起落。

在大明朝能做到如此地步的,都是有名有姓的人,两京一十三省,出在两京。

顺天权柄在朝,在东南势力,在西北势力,在文武百官,在诸位忠臣。

那邵方,邵大侠所代表的势力,其实就很简单了,另一京,南京。

成祖文皇帝移京向北,于此,两京并立,所以,顺天有套朝廷班子,应天也有套朝廷班子,六部、诸司,应有尽有。

唯一的区别,内阁。

皇权、相权绑定,一旦北方有变,大明朝退到南京,几乎可以无障碍建立新朝廷,秣兵历马,再造大明。

当然,这只是大明君臣的美好愿景,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皇帝,仅太祖高皇帝一人。

要是大明皇帝中再现太祖高皇帝那般人,大明朝廷就不可能丢掉北方,划江而治。

愿景,现实,总是悖论。

顺天的勋贵、官员掌握天下,应天的传统勋贵、半权官员也不甘雌伏,总想着通过种种手段影响朝局。

金陵势力推出邵大侠,扶起了高拱,在南、北二京之间搭建了条隐蔽的官员利益交换通道。

在南京六部的官员,总能以某种形式,重返或进入北方朝廷六部,金陵传统勋贵、官员获利无数。

成功的案例,向来使人振奋,在高拱倒下后,金陵方面让邵方与高仪进行接触,试图延续南北权力通道。

高拱是重情义的,给了邵方能够见到高仪的信物,至于能否达成合作,就无关天寿山守陵人的事了。

“天命之说,虚无缥缈,阁老以此推辞,未免太瞧不起人了。”

邵方笑容不减,慢慢说道:“说来阁老可能不信,我的性格,天生受不得轻视,我有一道,能观人,以阁老的气运,若无助力,恐无宰相之命。”

隆庆三年那个秋天,他在淞江遭拒,而后便转道新郑,助闲居两年的高拱重登三公之位,他这个江湖布衣也一举成名。

之后的淞江徐家惨案,海瑞去到江南,就有邵方的掺和,让徐阶尝到了得罪人的代价。

虽然金陵势力,东南势力,地理距离太近,利益容易互相侵害,不太愿意合作,但是,高仪的路如果真走不通,金陵方面也不是不能对东南做出部分利益妥协。

到那时候,半壁江山整合,想扳倒高仪这个“命不久矣”的内阁首揆,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而高仪的下场,恐怕比淞江徐家还要惨。

高仪没有回答,端起了茶,吹动着浮上来的茶叶,送客的意思,不言自明。

大明朝内阁首辅大臣,不与任何人做生意!

没有什么狠话,邵方默默出了相府,一跃上马,赶往大学士府拜会张居正去了。

“阁老,药要凉了。”屏风之后,李时珍提醒的声音传出。

之前给高仪、高拱开的药方,是真药方,但那是治心病的,而治身疾,还是少不了汤药。

高仪点点头,感谢道:“辛苦李先生了。”

“或许这些话,我不该说,阁老能活多久,我或许不能保证,但适才那人,以我看,可能寿要终了。”李时珍淡淡道。

自古医相不分家,名医皆有一套看人的好本事,江湖布衣侵染龙虎之威日久,便以为自己也是龙虎,行差踏错之间,便会丢掉卿卿性命。

显然,那邵方到时间了。

苦到极致的汤药,高仪仿佛无感,“太岳其人,爱憎分明,肃卿当朝秉政时,邵方狐假虎威没少打压、攻讦太岳、徐阶、东南官员,想化干戈为玉帛,不太可能,现在,邵方主动送上门去,能有个好死,都算太岳心软了。”

东南、金陵,本就利害相侵,金陵之前又扶起高拱,对东南大打出手,邵方做惯了生意,就以为所有的人都只看利益,不看是非,不看对错,不看立场,自己一句话,便能与东南心悦诚服。

金陵好不好,对张居正,对东南不重要,没有金陵,却对张居正、对东南都很重要!

邵方出自江湖,本该极富江湖习气,但在成名后,却故意忘记江湖习气,这便有了取死之道。

拙劣的邵方啊!

……

翌日。

张居正上疏,南直隶人邵方,刻意竞进,交通朝野,干预朝政,理当论死。

其罪滔滔,合该满门抄斩!

而邵方,已被张居正捉拿,于昨夜送至刑部。

乾清宫。

朱翊钧照准本奏。

邵方获死。

其满门家眷,交由应天巡抚张佳胤捕杀,抄斩!

圣旨降到内阁,张居正亲笔添写“务得走漏一人”,恨意溢于言表,誓绝邵氏之嗣。

消息传之天寿山,高拱叹了口气,朝南焚了几柱香,烧了些纸,祭奠了过往情谊。

京中,吏部尚书杨博分祭夜明之神和天上诸星宿时突然发病,回府后便请求致仕归里,几次坚持后才获陛下准许,朝廷派其子杨俊民、杨俊卿同行侍奉。

天官出缺,所有的朝臣仿佛嗅到腐肉的老鼠,不断奔走。

朱翊钧收到的章疏,又分成了三大箩筐,张居正等人举荐了前工部尚书张翰,但有更多的人,以高仪为首,举荐了时任工部尚书朱衡,另一些人,杂七杂八的举荐都有。

朱翊钧点了朱衡领吏部事,而朱衡走后,开缺的工部尚书之位,不等群臣再次上奏,便钦点了潘季驯接任。

朝廷局势,再次出现了重大变化,内阁三老,高仪、张居正、王崇古。

六部九卿,吏部朱衡、户部王国光、礼部吕调阳、兵部谭纶、刑部石应岳、工部潘季驯、都察院颜鲸、大理寺海瑞、通政司张朝瑞。

其中,王崇古、谭纶、潘季驯、颜鲸、海瑞,五位公卿尚在赶来京城的路上。

而这时,后知后觉的朝臣们,注意到了个重大问题,海瑞呢?

王崇古、谭纶、潘季驯、颜鲸进京时不时还有消息传来,但所到之处,如风暴降临的海瑞,被起复为大理寺卿后,却连丁点消息都没有。

西北都打过一仗了,京城局势都转换几次了,海瑞,仿佛失踪了一样。

这种静悄悄地气氛,逐渐滋生出恐怖,海瑞,在作什么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