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网络联结组合的治理与演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网络研究并不是一个新颖的话题。组织研究领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对网络这一组织形式的关注,其研究的逐步推进归功于社会学、人类学理论的贡献。然而,近年来关于个体、群体以及组织间网络和关系的研究蓬勃发展,网络不仅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而且会对组织的管理方式、竞争优势的保持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甚至有研究指出,“网络重塑了全球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背景下,网络被赋予了新的外延和内涵。互联网催生的创新商业模式使企业边界变得模糊,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与其他组织建立网络联结,从而使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多样性逐步提高。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特别是创业企业如何利用网络来获得成长成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我对企业网络特别是创业网络进行了长期研究。从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到面上项目,再到博士后基金项目,我始终对创业网络抱以浓厚的兴趣。本书即本人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创业网络联结组合的构成、治理与异变过程研究”(71472159)的最终成果。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发现关于创业网络的研究仍较多地聚焦于网络的结构特征,且围绕“结构-绩效”的研究较为普遍,但这些研究以创业网络已经建成为起点,探讨什么样的网络更能发挥作用。然而,对于“创业网络从何而来”“如何治理创业网络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等关键问题却没有系统的理论解释。带着这些疑问,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技术创业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新技术企业创业网络的形成过程与治理机制。

在将创业网络作为整体探究其运行规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创业者可能出于资源储备或关系储备的需要建立了大规模的社会网络或企业间关系网络,但当其实施具体的创业行动或执行特定的新项目时,仅仅会调用网络中的一部分。建立较多的网络关系并不意味着创业企业拥有管理网络的资源并具备一定的能力,而是采用期权的思路先期建立关系,以备不时之需。这恰与Jack(2010)关于休眠联结(Dormant Ties)的观点不谋而合。而创业行动需要调用某种资源时,与之相关的资源提供者联结将被激活,构成创业行动或创业项目所需的“联结组合”。从形态上看,联结组合像是网络的局部,但其本质在于组合中的多条联结由于某种原因而存在交互关联性。正如Ozcan和Eisenhardt(2009)所指出的,联结组合的形成是多条联结的同时建立而非单一联结的逐步建立,其蕴含跨联结间的协同。出于对联结组合这一现象的好奇,以及对其交互、协同特性的疑问,我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着重研究了创业网络联结组合如何构造交互特征从而创造协同,以及创业企业如何管理这种协同。

在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过程中,我对创业网络演化过程给予了较多的关注,特别以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关系行动对创业网络演化的推动作用。与以往的过程研究拘泥于过程描绘、阶段划分不同,我的博士后基金项目研究立足行动层面剖析创业网络演化过程的机理,突破前期仅从路径角度解读网络演化的局限,转而识别出创业网络演化前端过程的行动序列。该项目基于关系传递的视角,利用关系接触、关系交往、关系调试、关系建立所构成的行动序列剖析创业网络的演化过程,其中蕴含不同主体间、不同形式的关系传递,为本书基于联结组合层面探讨联结组合的演化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研究证据。

随着研究的推进,看似简单却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不断引发我的思考。首先,具有什么样构成内容的创业网络联结组合更有利于创业企业成长?早期的研究侧重于援引成熟企业网络的结构变量,多从数量维度解读创业网络的构成,对于何种内容,如主体多样性、资源结构等如何影响创业网络联结组合的治理方式,如何影响联结组合的有效异变等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本书第三章围绕联结组合资源匹配回答了这一问题。其次,如何对创业网络联结组合进行管理?大多数研究仍借鉴网络治理理论解释创业网络治理问题,对于关注科层还是市场治理、关注契约还是信任治理,并没有深入探讨多联结协同的联结组合适应性治理机制。事实上,在创业网络情境下,契约与信任更多地表现为互补关系,从而形成有别于单一联结情境下适应联结组合的混合治理机制。本书第四章利用项目研究过程中建立的二手数据库,实证检验了联结组合治理机制的选择。最后,创业网络联结组合有效的演化过程是什么?已有围绕创业网络过程的研究侧重于时间维度下从衍生到成长、发展的过程,而没有关注创业网络过程的自发性与目的性,呈现行为驱动下创业网络从一个均衡状态至另一个均衡状态的演化过程。本书第五章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探索了联结组合的演化,形成了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未来,创业网络研究仍然具有广阔的前景,主要体现为数字经济、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的新形态与新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可能表现为平台、生态系统等新形态,这不仅是概念上的差异,而且是企业利用网络创造价值的逻辑差异。从形态上来说,由网络概念拓展而来的企业生态系统呈现“匹配结构”(Alignment Structure),而不是交易结构(Transaction Structure),这一结构依赖价值共识形成结盟,而不是契约或信任。生态系统中蕴含多边关系,这就需要将多主体参与的价值共创作为分析单元,而不像传统网络分析那样以双边联结为分析单元。更进一步,利用这样的“网络”,创业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网络中的节点企业都成为价值创造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资源提供者,它们参与价值共创,同时也参与价值分配。上述独特性复杂而有趣,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需要在新的情境下探索“网络”新的主体与资源构成、联结与治理方式以及网络整体的价值创造模式。

一直想把自己近年来对创业网络研究的发现与成果集合成书,如今终于完稿。本书还在最后部分附上了我在研究过程中对相关文献的整理,以供对创业网络联结组合感兴趣的同人参考。

韩炜

2018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