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感:一种社会心理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获得感的社会心理解读路径

哈耶克曾说,信息交流的诸种困难首先起源于对我们试图分析的对象的定义与命名,明确获得感的内涵和概念结构是研究者的基础任务。综合既有研究来看,虽然多个学科领域的学者围绕获得感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对于“获得感”核心内涵的阐释并不明晰。我们认为解读这样一种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的概念内涵结构,不能仅基于研究者的宏观理论建构,还应该充分体现民众对获得感的认识和理解。心理学中有关概念形成和结构表征的理论和研究范式为我们完整理解获得感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为此我们在既有研究的实践基础上,借鉴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范式,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建构和实证探索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感的内涵结构进行系统解读,探索其测量指标,编制标准化的测量量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民众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具体而言,本书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获得感内涵结构的理论建构

尽管获得感是一个新生词,但人们对于获得感相关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关于“获得”的论述,心理学与社会学对于个体需求这一获得感的内在驱力也有丰富解读,这些内容都有利于我们理解获得感的概念内涵。为此,我们首先尝试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的丰富内涵,同时对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中有关需求满足的理论观点等进行系统梳理,详见本书第二章。以此分析获得感研究的理论基础,为获得感内涵结构的理论建构做好铺垫。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当前有关获得感概念内涵的既有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基于相关理论分析和多角度的实证探索,提出了获得感概念内涵的多维度结构,认为获得感的内涵结构具体包括获得内容、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途径和获得共享五个维度,并明确界定了获得感的概念内涵。随后我们对获得感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相对剥夺感等近似概念进行了辨析,以明确获得感概念的本质特征,确定获得感概念以及相关研究的特异性和实际价值,详见本书第三章。

(二)获得感概念结构的实证探索

尽管概念的学术界定可以不同于普通人的常识理解,但获得感概念的提出,主要目的在于反映社会改革发展与社会治理对民众社会生活质量的影响,其内涵结构应能充分体现民众的所思所想,内涵结构解读也有必要考察普通民众的共识表征与语用特征。而目前的多数研究则主要是在研究者本人的经验逻辑基础上的宏观建构,这就很可能导致理论解读和未来实践应用的偏差。心理学研究者则往往更倾向于从微观层面探究人们如何在头脑中表征一个社会概念的结构内涵,心理学中有关概念的组织方式、概念形成和心理结构表征的相关理论,比如解析概念及其关联词组织方式的激活扩散模型,以及讨论概念内涵结构和分类的原型范畴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微观层面科学有效地解构获得感概念的心理表征和内涵结构。

概念表征的激活扩散模型认为,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时,该概念结点就被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联结,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形成该概念及其关联概念的内隐结构网络。我们基于解析关联概念组织方式的激活扩散模型,采用字词联想法就获得感及其关联概念的组织方式进行初步探究,请民众围绕获得感充分展开联想,提取与获得感密切相关的高频词,随后对这些高频词进行概念关联评价,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取获得感的概念结构内涵,得到了获得内容、获得体验、获得途径、获得环境(家庭和社会)等维度,详见本书第四章。

而在解析概念本身的内涵结构和分类时,原型范畴理论认为概念范畴未必借助充分必要特征/条件进行定义,而是依据典型而明确的例子作为该概念范畴的参照点。原型范畴理论能够展现人们形成、掌握和表征概念的心理过程,并且聚焦概念内容本身,排除了关联性概念的干扰,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概念的结构内涵。因此,我们基于原型范畴理论,采用原型枚举方法,请民众写出最能揭示获得感内涵的词语,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提取并检验获得感的概念结构内涵,得到了9簇的获得感概念结构模型,详见本书第五章。基于不同概念形成理论的获得感内涵结构探索,使得获得感概念内涵更加清晰,也为多维度的获得感内涵结构模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实证支持。

(三)获得感测量指标检验与工具编制

通过系统的理论建构和实证探索以后,就需要明确可以有效反映民众获得感的可操作性测量指标。目前已有的综合性社会调查,特别是聚焦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民众主观心理感受的社会心态调查,其丰富的指标体系中基本涵盖了获得感的丰富内涵。因此我们首先从社会心态测量的指标体系中选取符合获得感概念结构内涵的测量题目,并基于中国社会心态调查(2018)数据库,对这些测量题目的信效度等进行系统检验,进一步检验获得感五维度结构的合理性,详见本书第六章。基于社会心态指标体系的获得感测量题目的选择,为我们进一步编制更加科学有效的获得感量表奠定了基础。我们利用获得感高频原型词编制获得感测量项目库,随后严格按照心理学量表编制的规范步骤,通过两轮预测和正式施测,科学地编制了获得感量表,形成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获得感量表,详见本书第七章。

(四)获得感影响因素研究

获得感作为反映我国社会发展和改革成果的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中国社会自改革以来所发生的变化,意义最大、最为根本的莫过于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结构变迁的核心则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社会阶层是客观实在和主观建构的共同产物,获得感这一概念不仅能准确反映每个人“获得”的客观情况,而且强调了民众对现实生活获益情况的主观评价。获得感的提出为社会阶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议题,即在关注客观状况的同时,也要重视人们对客观状况的主观映射。[38]为此,我们主要从社会阶层与流动的视角,探讨不同阶层民众的获得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我们首先从静态研究角度分析了主、客观阶层的不同指标对民众获得感的影响(详见本书第八章),随后我们从动态研究角度,分析了社会阶层流动,以及居住流动和关系流动对民众获得感的具体影响(详见本书第九章)。

(五)获得感研究的未来方向

获得感作为一个新生概念,其内涵结构、测量指标、形成机制等均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解读。除了以上章节所呈现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逻辑外,还有很多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值得我们借鉴和深入挖掘。比如,获得感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其除了测量出横向维度的解读外,还可以从动态发展变化的视角来理解,人们对社会发展变迁中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体验和预期以及发展变化,同样也是一种获得感。我们从时序关系视角下探讨青年获得感状况,从项目重要性、当前获得体验和未来获得预期三个维度测量青年人在16个公共服务和民生项目中的获得感情况,详见本书第十章。另外,大数据等新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也为我们探究获得感的现状特点和前因后果提供了新的支撑,为此我们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社会心态培育视角下提升民众获得感的心理机制,以及获得感在社会发展质量评价中的作用等不同角度(详见本书第十一章),探讨了获得感研究的未来方向,以期为民众获得感提升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提供支持。


[1] 《〈咬文嚼字〉发布2015十大流行语“获得感”排第一》,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5/1217/c40606-27940361.html。

[2] 王健、郭靓:《幸福悖论、公共支出与国民幸福》,《商业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第49~52页。

[3] 邢占军、牛千:《获得感:供需视阈下共享发展的新标杆》,《理论学刊》2017年第5期,第107~112页。

[4] 邢占军:《居民文化福祉的研究与提升对策》,《人文天下》2017年第9期,第7~9页。

[5] 张品:《“获得感”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7卷第4期,第402~407页;王俊秀:《不同主观社会阶层的社会心态》,《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第24~33页。

[6] 曹现强、李烁:《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第18~28页。

[7] 郑风田、陈思宇:《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兼评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第6~17页。

[8] 董瑛:《增进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的“获得感”研究——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新理念新布局》,《理论与改革》2017年第1期,第99~103页;王红漫:《是什么降低了民众的医保“获得感”》,《人民论坛》2017年第9期,第37~38页;周良书:《惩治“蚁贪”,让人民更有获得感》,《人民论坛》2017年第13期,第22~23页。

[9] 韩一凡:《日常生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第13期,第42~45页;唐钧:《在参与与共享中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第49~53、85页;张晶:《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有效途径》,《党政干部学刊》2016年第11期,第36~41页。

[10] 石庆新、傅安洲:《获得感、政治信任与政党认同的关系研究——基于湖北省6所部属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91~94页;孙远太:《城市居民社会地位对其获得感的影响分析——基于6省市的调查》,《调研世界》2015年第9期,第18~21页;谢治菊、兰英:《基层公务员公平认知与获得感探讨——基于3209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3卷第2期,第21~27页。

[11] 周盛:《大数据时代改革获得感的解析与显性化策略》,《浙江学刊》2018年第5期,第74~81页。

[12] 邢占军:《居民文化福祉的研究与提升对策》,《人文天下》2017年第9期,第7~9页。

[13] 田旭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理论意涵与现实意蕴》,《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4期,第71~79页。

[14] 石庆新、傅安洲:《获得感、政治信任与政党认同的关系研究——基于湖北省6所部属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91~94页。

[15] 张品:《“获得感”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402~407页。

[16] 李鹏、柏维春:《人民获得感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行政论坛》2019年第4期,第75~81页。

[17] 瞿晓理:《随迁子女后义务阶段教育获得感的阐释与思考——基于34个访谈样本的扎根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7期,第7~11、16页。

[18] 梁土坤:《农村低收入群体经济获得感的内涵、特征及提升对策》,《学习与实践》2019年第5期,第 78~87页。

[19] 黄爱宝:《生态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与提振途径》,《理论探讨》2019年第2期,第25~32页。

[20] 孙远太:《城市居民社会地位对其获得感的影响分析——基于6省市的调查》,《调研世界》2015年第9期,第18~21页。

[21] 《学术前沿》编者:《获得感的理论意蕴》,《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

[22] 文宏、刘志鹏:《人民获得感的时序比较——基于中国城乡社会治理数据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第3~20页。

[23] 何小芹、曾韵熹、叶一舵:《贫困大学生相对获得感的现状调查分析》,《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5卷第3期,第65~67页。

[24] 石庆新、傅安洲:《获得感、政治信任与政党认同的关系研究——基于湖北省6所部属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91~94页。

[25] 王浦劬、季程远:《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良政基准与善治标尺——人民获得感的意蕴和量度》,《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1期,第6~12页。

[26] 谭旭运、张若玉、董洪杰、王俊秀:《青年人获得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10期,第49~57页。

[27] 孙远太:《城市居民社会地位对其获得感的影响分析——基于6省市的调查》,《调研世界》2015年第9期,第18~21页。

[28] 文宏、刘志鹏:《人民获得感的时序比较——基于中国城乡社会治理数据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第3~20页。

[29] 李鹏、柏维春:《人民获得感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行政论坛》2019年第4期,第75~81页。

[30] 黄艳敏、张文娟、赵娟霞:《实际获得、公平认知与居民获得感》,《现代经济探讨》2017年第11期,第1~10、59页。

[31] 梁土坤:《环境因素、政策效应与低收入家庭经济获得感——基于2016年全国低收入家庭经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18年第9期,第19~30页。

[32] 邱伟国、袁威、关文晋:《农村居民民生保障获得感:影响因素、水平测度及其优化》,《财经科学》2019年第5期,第81~90页。

[33] 项军:《客观“获得”与主观“获得感”——基于地位获得与社会流动的视角》,《社会发展研究》2019年第6卷第2期,第135~153、245页。

[34] 何小芹、曾韵熹、叶一舵:《贫困大学生相对获得感的现状调查分析》,《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5卷第3期,第65~67页。

[35] 周海涛、张墨涵、罗炜:《我国民办高校学生获得感的调查与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9期,第54~59页。

[36] 熊文靓、王素芳:《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获得感测度与提升研究——以辽宁为例》,《图书馆论坛》2020年第2期,第1~13页。

[37] 董洪杰、谭旭运、豆雪姣、王俊秀:《中国人获得感的结构研究》,《心理学探新》2019年第39卷第5期。

[38] 孙远太:《城市居民社会地位对其获得感的影响分析——基于6省市的调查》,《调研世界》2015年第9期,第18~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