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朱荫贵
卢征良博士的著作《东洋之灰:中日水泥战(1927~1937)》即将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我对此感到由衷高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说一句空”,这部著作实际上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增加了相关内容后修订出版,经过了若干年的反复锤炼,内容更显充实和完整。
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并非以近代中国水泥业的发生发展为重点和中心着眼点,而是围绕中国水泥业如何应对外国(主要是日本)水泥业在华的倾销行为而展开论述。
近代中国经济不发达,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自然不奇怪,尤其是20世纪20~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前后更是如此。但是引人注目的是,近代中国社会却出现了反倾销并取得成功的事例。倾销和反倾销,是此前学术界关注不多且一般人了解更少的领域。卢征良博士的这部著作,就是少有的一本通过描述此时期日本水泥业对近代中国进行倾销,而中国进行反倾销并取得成功的著作。通过此书有效而全面的分析,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为何作者选择近代水泥业为例来分析和研究此一问题、近代中国水泥市场上倾销和反倾销的时间段、倾销和反倾销展开的主要地区、近代日本水泥业倾销的方式和中国水泥业反倾销的措施及其做法等方面的问题。作者以专章的方式对行业、社会和国家在反倾销斗争中的做法和成效分别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近代中国民族水泥业之所以能够战胜日本同业的经济压迫并获取反倾销的胜利,是和民族产业本身市场竞争意识的增强、社会团体力量的支持以及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运用政权的力量维护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不开的。
在这里,作者展开了更进一层次的分析:通过对近代日本水泥工业对华倾销行为的研究,来探讨近代中国市场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
作者认为,市场体系问题不仅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而且实际上也是当前我国政治社会的热点之一。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工作原则,并从六个方面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任务。什么是“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什么需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又有哪些具体的方向和措施?最重要的是对我们的生活和行业有哪些影响?较为正式的解答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市场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的设施高标准联通、要素和资源市场以及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同时,市场的监管要公平统一,进一步减少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意见》的发布,引起了全国人民广泛的关注。
当然,实际上我国的市场建设举措有清晰的历史脉络:1992年我国正式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提出“形成全国统一市场”;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做出了三点影响深远的重要表述:一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二是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三是要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2021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由此可见,统一市场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我国改革开放在经历过多种探索试验之后,最终目标指向也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如果有人问,中国的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市场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1992年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吗?估计对此进行过认真思考并能够一下子就做出确定回答的人不会多。
当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以市场为中心配置资源。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确保其正常运行,则需要某些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能够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同时必须是可见和可计量的,否则就很难确定其是不是市场经济。例如,是否有法律法规规范市场配置资源的行为和参与经济活动的各种利益主体的行为?是否有安全迅速地实现大规模物资移动的运输条件?是否有为市场经济服务的金融结算体系?还有,是否有一定规模的以市场为目标进行生产的生产力,特别是规模庞大的大机器生产力?而且这些生产力的目标得是通过市场获取利润,并在社会总生产体系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法律法规初成体系,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快速发展,以这些骨干行业为主的近代经济体系,是打破清王朝经济体系“旧房子”、摸索和建立共和国“新房子”阶段中取得的成效。这些变化大大推进了近代中国国内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发展,各种要素市场得以出现,通过市场方式得到配置的资源的比例大大增加,使得近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得以发展并初步成形。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的研究,19世纪70~80年代,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还很慢,19世纪90年代起开始显著加速发展,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20~30年代。
辛亥革命后经济领域中出现的这些变化并非一般性的变化,而是一种质变。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经济已经不是此前完整意义上的传统经济,不是在封建王朝体系下,以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为中心而运转,而是以“市场”为中心进行运转的经济体系。显然,辛亥革命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和配置资源的经济成分大大增长,并不断发展完善。此时,经济法律法规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框架和边界;交通运输业的演进和发展为商品流通提供了运量大、范围广、速度快的运输工具;电报邮政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所需的便捷信息;新式金融体系和传统金融体系配合,共同为市场经济资金结算和资金融通、汇兑提供了便利。可以说这些变化,已经成为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并已初步形成了体系。那么近代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水准如何?哪些因素阻碍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国民族企业及政府又该如何应对?卢征良博士以1927~1937年世界经济发展为主要背景,以日本水泥行业的倾销行为为对象进行重点的考察,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回答,并重点探讨了近代中国市场经济保护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问题。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外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民族工商业的生存环境也因此愈加恶化。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身的经济稳定、充分就业和“民族生存”,不惜一切手段争夺世界市场。国家间争夺市场的商战已超越商品对商品、资本对资本、技术对技术的自由竞争范围,各国竞相动用了关税壁垒、商品倾销和货币贬值等攻击性商战武器。由于与列强之间存在协定关税的关系,而中国产品缺少关税保护,于是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倾销尾闾。在这股倾销浪潮中,日本水泥业以政府为后盾,以补助津贴及汇兑倾销为手段,肆意在中国市场进行倾销,因此对中国民族企业的打击也最大。日本水泥倾销的企图不仅仅是转嫁其过剩危机,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倾销的方式打倒中国的民族产业,谋求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从而获取更多的利益。对于这种以国家为后盾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企业及政府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民族企业是反倾销的主体,其经营理念直接关乎反倾销的成败。近代民族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日趋走向成熟,民族企业家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工商业者,有着很好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在经营中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并改进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这是他们取得反倾销胜利的前提条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近代民族企业非常注重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通过提高质量的方式确保在同业中的领先地位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动权。近代中国水泥企业还通过结成同业联营的方式来避免行业内部竞争并达到共同抵制外货倾销的效果。
其次,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配合与参与是近代水泥行业反倾销胜利的基础。这一时期中华民族自强御侮、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开始逐步觉醒,民族主义成为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当时的整个社会都非常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救国”“发展民族产业”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反对外国经济侵略的舆论呼声从道义上激发了中国民众的爱国心,“爱用国货”成为中国民众的共同选择,正是这种爱国思潮为近代中国水泥业的反倾销胜利提供了深厚的力量源泉。
水泥同业组织在近代反倾销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的民主思想日益影响商人的旧式思维,“在商言商”的传统观念逐渐削弱,自觉维护商权意识日渐加强。其中发挥了最大作用的当数水泥同业联合会。该会在反映商情、促进政府进行反倾销的执行及提倡国货运动诸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其活动是近代水泥业反倾销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近代中国的国货运动对日本水泥倾销也有重要的影响。国货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特殊经济状况下的产物,它以推广国货销售、抵制外货倾销为目的,对民族资本主义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提倡国货,南京国民政府还以各种命令的形式要求国内建筑工程必须采用国产水泥。
近代中国抵货运动更是直接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近代中国发起过多次抵制日货运动,对外国商品的进口起到了一定的限制,抵货运动对民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民族企业在生存艰难的状态下,正是借助城乡社会群体自发掀起的这种爱国运动,达到了维持生产与恢复市场销售的目的。
最后,国家力量的引导与干预对近代中国反倾销胜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市场不发达和发育不足导致发展中国家寻找替代机制,更加强调政府的作用。对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的确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有效作用。”[1]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市场经济在各个经济领域得以确立。市场经济必须由法律来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以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行为。但是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当时规范市场经济的相关法规体系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在当时的形势下,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经济上的救济方法,还要与政治问题联系起来,依靠和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近代中外企业的商业竞争,其实质是民族企业在不平等条约的框架内争取国内商品市场及反对外来经济侵略的过程。在这种形势下,国家政权的干预力量对反经济侵略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也是近代中国民族企业成功进行反倾销的最重要保证。
透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反倾销实践,卢征良博士认为,近代民族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健康的市场经济保护体系,以达到抵御外国经济侵略的目的。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虽有所增强,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还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更谈不上保护产业发展,不平等条约仍然是束缚民族经济健康发展的桎梏。在这样的形势下,民族资本主义要想战胜帝国主义的经济压迫,就只有整合国家、社会、同业组织及自身的力量,来完善市场经济保护体系,才能达到反对外国经济侵略和促进自身发展壮大的目的。
综观这部专著,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将视野集中于此前很少有人关注的倾销问题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近代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与演变,从而达到“解剖麻雀”、以小见大的目的。作者以1927~1937年世界的经济发展为主要背景,以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水泥行业的倾销行为进行了重点考察,由点到面,由具体行业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揭示了近代外货在华倾销的侵略本质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反倾销成功的经验,并尝试对近代中国市场的倾销与反倾销问题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规范分析。这方面的研究弥补了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中反倾销方面成果基本空白的状况,推动和丰富了我国经济史领域的研究。当然,本书如果能在日文史料搜集和运用上有更多的努力,当能增加相关研究的深度,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语言作为工具在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历史是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章开沅语)这本书是卢征良博士在学术研究上的初航,我希望他在以后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能够持之以恒、不断耕耘,继续推出新的作品。
是为序。
[1] 张培刚、张建华:《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