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优化供给结构:做什么?怎么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供给结构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如何优化供给结构,是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领域重点讨论的话题之一。突出的结构问题可以直观感受,但对优化供给结构的科学判断,则必须结合对“最优供给结构”的判断标准进行分析。经济在充分竞争、完全信息、无外部性的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达到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一般均衡状态,这种由竞争性价格机制形成的均衡结构,就是最优结构。但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完全信息、无外部性的经济环境,因此,政府必须发挥促进市场主体充分竞争、缓解信息不对称和解决外部性的作用,推动经济接近一般均衡状态,从而使供给结构趋于最优。

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投资与供给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在所有生产要素中,资本的逐利性使其对市场供需变动的反应最敏感,凝结着技术的资本和随着资本流动的劳动,在价格机制的协调下,会从回报较低的领域流向回报较高的领域,形成新供给,并改变存量供给结构。

市场需求对投资结构的引导,是塑造供给结构的主要力量。竞争性市场中,投资什么,投资多少,主要由需求决定。以汽车产业为例,居民对汽车的需求增加,带来汽车价格上涨和汽车厂商利润增加,激励汽车企业扩大对生产线和零部件的投资,从而带动上游钢材、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供给,带动与汽车相关的配套产业投资,形成与新需求相匹配的新供给结构。公共领域的投资和供给,虽然在决策机制上与竞争性领域有所不同,但同样受需求主导。以公共教育为例,居民对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需求,倒逼政府扩大对中小学基础设施、师资配置的投资,从而带来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供给。

本书重点研究引发当前我国供给结构突出问题的投资结构问题,以及引发这些投资结构问题的内在制度原因,并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解决投资结构问题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供给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地表现为低效劣质供给多与高端优质供给少。具体而言,一是部分传统产业领域产能过剩频现;二是损害生态环境的劣质供给较多,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居民对优良空气、水质、土壤的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三是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的尖端供给少,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产品普遍位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四是优质民生服务供给存在大量短板,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端医疗、高端养老、高端教育等民生领域的迫切需求。

究其原因,投资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是主要的。首先,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僵尸企业、低效率企业不合理地占用资源,部分产业领域低水平重复投资多;政府投资的科学决策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也导致部分基层政府因追求政绩目标而盲目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环境效益,产生了较多低效率、高污染投资。其次,创新投入的激励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尚不完善,政府在基础科研、科技成果转化上的有效投入不足,故投资效率较低。最后,社会资本参与民生领域投资的机制尚不完善,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无法完全弥补民生尤其是高端民生领域的供给短板,而社会资本参与高端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资,仍面临不少制度性障碍。

要优化供给结构,首先必须优化投资结构,破除制约投资优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是推进资本、土地等基础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让不同的投资主体公平竞争;二是以普惠、透明、稳定的政策,引导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政府投资审慎挑选和支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共性技术研发领域;三是鼓励社会资本增加群众需求意愿强烈的优质教育、优质医疗、优质养老等民生服务供给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四是形成政府资金统筹使用机制,健全政府投资的科学论证机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的责任约束机制;五是建立政府投资决策听证制度和公示制度,加大公众对公共投资决策和执行的参与力度。总而言之,必须建立需求引导投资、供给随需求变动的可灵活调整的结构优化长效机制,才能实现供给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供给结构的一些突出矛盾集中暴露,这也为未来的投资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挑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对优化投资结构提出了迫切需求。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也在生物医药、公共卫生、人工智能、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催生了大量新的市场需求和投资机遇,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都需要大量的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

未来,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以有效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是投资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未来5~10年中,结构优化、提升质量将是我国投资领域工作的重点。在如何引导投资流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生态环保、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仍需要深入的研究。本书抛砖引玉,通过国内外分析比较,从公共政策角度对如何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提出了建议,希望为后来的研究开阔思路,同时为政府投资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本书各章执笔人如下:第一章由应晓妮执笔,第二章由岳国强执笔,第三章由黄昕执笔,第四章由应晓妮、吴亚平执笔,第五章由吴有红执笔,第六章由林勇明、张芷瑜执笔,第七章由徐文舸执笔,第八章由罗松山、应晓妮、黄昕执笔,跋及调研报告一、二由应晓妮执笔。全书由张长春、应晓妮统稿。

本书的研究、撰写,先后得到了多位相关领域专家的指导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限于研究水平,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请学界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