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特效化妆实用技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影视特效化妆大师与经典形象

1.3.1 大师名录

(1)朗·切尼(Lon Chaney)

朗·切尼(图1-22)是特效化妆史上的第一位大师。他被认为是早期电影史上最多能、最权威的演员之一。他善于使用自制的道具改变自己的形象,被人称为“千面人”。1919年,切尼在乔治·隆·塔克导演的电影《神迹人》中首次展现了他化妆大师的天赋。据不完全统计,他参演的作品达到169部,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钟楼驼侠》和《歌剧魅影》。

图1-22 朗·切尼

(2)保罗·布莱斯德尔(Paul Blaisdell)

保罗·布莱斯德尔(图1-23)是20世纪50年代特效化妆界的翘楚人物。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帮小成本科幻电影《千眼怪兽》做外星怪兽的设计及特效。在《征服地球》中,他和著名的B级片导演罗杰·科尔曼(Roger Corman)一起构思设计了一个身材矮胖的怪兽。

图1-23 保罗·布莱斯德尔

在1956年上映的《天外魔花》里,保罗·布莱斯德尔则是把外星生物设定成了一个豌豆荚状的东西。这些“豌豆荚”会在人熟睡时侵入人体,冒充人类。

(3)特效化妆界的教父级大师迪克·史密斯(Dick Smith)

迪克·史密斯(图1-24)是十分具有创造力的特效化妆大师,他的电影主要有:《教父》《驱魔人》《出租车司机》和《莫扎特传》等。

图1-24 迪克·史密斯

“如果不是迪克,美国的特效化妆技术将不会存在”,曾6次摘得奥斯卡殊荣的里克·贝克(Rick Baker)对自己的老师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迪克为了追求更好的化妆效果改变了全脸面具的做法,他首创以局部面具来面对不同的需求。迪克发明的新技术为特效化妆带来了改变,迪克的方法只要在需要的部位贴上橡胶就可以了。

当今很多位奥斯卡最佳化妆奖得主都是迪克的学生,他们都得到过他的技术传授,可以说是迪克·史密斯,成就了现在的美国电影特效化妆产业化的局面。

2012年第84届奥斯卡奖(美国电影学院奖)授予了他终身成就奖。

(4)意大利电影特效制作大师卡里奥·兰巴尔迪(Cario Rambaldi)

卡里奥·兰巴尔迪(图1-25)曾凭借《外星人E.T》《异形》及《金刚》三部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他对木偶、机械和电子工程技术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是20世纪70~80年代大银幕后最活跃的特效化妆大师之一。

图1-25 卡里奥·兰巴尔迪

兰巴尔迪擅长设计可以在银幕里上天入地的怪物,现实生活中种种形态的生物能够给他以灵感。他一生致力于电影事业,初次试水电影特效是1956年为一部低成本科幻电影制作恐龙道具。在积累了多年经验后,兰巴尔迪于1975年凭借意大利恐怖电影《深红》获得业界认可,后受邀参与好莱坞电影《金刚》的制作。《金刚》之后,他搬到美国,并在那里一待十多年,这期间他与大卫·林奇合作了《沙丘》,与理查德·弗莱彻合作了《毁灭者柯南》。

兰巴尔迪创造过狰狞可怖的“异形”电子控制头套,在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中创造出单纯善良的外星生物,还与其他人合作完成了《金刚》中42英尺(1英尺= 0.3048米)高的电子仿真猿猴面具。

在他的代表作《外星人E.T》中使用钢材、聚氨酯、橡胶、液压和电子控制系统等,制作出双眼凸如鼓且皮肤干瘪丑陋逗趣的外星生物。这个外星生物能够完成150个独立动作,例如皱鼻子、舒展眉头、伸长脖子等。由于他制作出了三套机械人道具和两套特制衣服,由演员穿上特制的服装与面具表演,把外星人真实地呈现在了银幕上,因此有了“E.T之父”的绰号。

(5)乳胶面具的开创者——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

约翰·钱伯斯(图1-26)为《人猿星球》这部电影设计了三种不同种类的人猿:军人人猿、科学家人猿,还有政治家红毛人猿。人猿在表演时需要展现丰富的面部表情。于是约翰·钱伯斯放弃了早期科幻电影惯于使用的头套手法,而是革命性地采用翻模技巧,制作了乳胶脸部面具。

图1-26 约翰·钱伯斯

约翰·钱伯斯还创造性地设计了斯波克(Spock)的那双假体尖耳朵,作为一个人类和瓦肯星人的混血儿,斯波克以智者的完美形象代表了当时人们想象中高等文明的纯逻辑性及先进性。

个人成就:2002年好莱坞化妆师和发型师协会终身成就奖,1969年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终身成就奖,1980年艾美奖化妆突出成就奖提名。

(6)斯图尔特·弗里伯恩(Stuart Freeborn)

斯图尔特·弗里伯恩(图1-27)是来自英国的一位传奇电影化妆师,他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从事电影化妆工作,可以说是现代电影化妆行业的领路人了。

图1-27 斯图尔特·弗里伯恩

他的作品中,最令人熟知的是《星球大战》三部曲,他精心打造了尤达大师(Yoda)和楚巴卡(Chewbacca)的特效化妆。尤达大师的造型就是源自他本人的相貌。老爷子本身也是个有趣的人。

1935年他凭借自己高超的化妆技术假扮成埃塞俄比亚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在伦敦城里开车兜风。虽然因此被警方拘留,但也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份化妆工作。2013年2月5日,斯图尔特·弗里伯恩在伦敦逝世,享年98岁。

(7)异形之父——汉斯·鲁道夫·吉格(Hans Rudolf Giger)

汉斯·鲁道夫·吉格(图1-28)通常称为H.R·吉格,是一位瑞士知名艺术家。1978年吉格担任科幻惊悚片《异形》的美术设计,并因此获得奥斯卡的最佳视觉效果奖,被称为“异形之父”。

图1-28 汉斯·鲁道夫·吉格

吉格在设计异形时用到了很多特殊材料,包括聚酯纤维、橡胶、鲜肉、动物骸骨和贝壳,异形结构复杂的尾部直接使用了真实的蟒蛇蛇脊椎骨,那些背后像气管一样的器官则是劳斯莱斯的汽车尾气管。他甚至亲手制作了金属牙齿,使得怪物兼具人与机械的特征。

演异形的演员为此吃了不少苦头。所有走动和爬行动作都要穿着特殊的全身橡胶戏服完成,每穿一次就需要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吊威亚的时候更困难,演员根本看不到戏服外的情况,只能靠剧组的人吼出动作提示,才能继续完成。在这种困难下,片中还想保持“异形”的神秘感,不给异形太多正面镜头。

异形系列到了第三部才加入了一些 CG 技术,但即使到了1997年的第四部,依旧还是有真人特效化妆的部分出现,这是由于当时的 CG 技术还无法传达出逼真的质感。

(8)斯坦·温斯顿(Stan Winston)——美国好莱坞电影特效全才大师、电影角色的“造物主”

斯坦·温斯顿(图1-29)是好莱坞影像界一位领军人物,曾经获得四项奥斯卡奖,他帮助塑造了现代影片中一些最具突破性的角色。

图1-29 斯坦·温斯顿

温斯顿因为在电视剧《夜行神龙》幕后的出众表现,赢得了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艾美奖。1974年,斯坦·温斯顿和另一位特效界的泰斗级人物里克·贝克合作了电视剧《珍瑰曼小姐自传》,将女演员西西莉·泰森变成了一位110岁的老人,这也为他们赢得了第二座艾美奖。他和他的团队在很多电影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经典的怪物造型:这些电影包括《异形》《终结者》《铁血战士》《阿凡达》《侏罗纪公园》《钢铁侠》等。

作为特效界名副其实的先驱和领袖,斯坦·温斯顿对特效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特效技术的发明和创新影响并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他也是第二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下属于自己星星的特效大师。

(9)特效化妆界的顶级大师——里克·贝克(Rick Baker)

里克·贝克(图1-30)在特效化妆界40余年,是数一数二的大师。在职业生涯早期,师从于电影化妆先驱和创新者迪克·史密斯 ,2015年宣布退休。

图1-30 里克·贝克

贝克在1981年成立 Cinovation Studios公司,他的作品,诸如《美国狼人在伦敦》《肥佬教授》《黑衣人》《圣诞怪杰》《艾德·伍德》以及迈克尔·杰克逊的MV《战栗》和《热带惊雷》都给观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里克·贝克的成名作是《美国狼人在伦敦》,里克·贝克用传统的乳胶和机械操作,加上定格摄影(stop motion)的技术,完美地创造并拍摄出了狼人变身的详细过程。

里克·贝克曾经7次获得奥斯卡奖,5次获得提名,这在化妆师界是首屈一指的。

(10)维塔数字公司创始人理查德·泰勒(Richard Taylor)

理查德·泰勒(图1-31)是一位来自新西兰的电影特效大师,世界知名的新西兰电影视觉特效艺术家和电影企业家。 他是电影特效师、电影服饰设计师、电影化妆师,曾多次获得奥斯卡奖的最佳特效、最佳化妆、最佳服饰设计奖。具体有2001年《指环王》最佳化妆、最佳视觉效果奖,2003年《指环王》最佳化妆、最佳服装设计奖,以及2005年《金刚》的最佳视觉效果奖。

图1-31 理查德·泰勒

1994年,维塔数字公司参与视效制作的第一部电影《罪孽天使》上映。之后陆续参与《指环王》《金刚》《纳尼亚传奇》《阿凡达》等作品的制作与拍摄。

理查德·泰勒负责维塔数码公司中包括概念图、道具、服装、布景、模型、雕塑的部分,其中的王牌是各类怪物和武器盔甲的设计制作。另一创始人彼得·杰克逊主要负责掌管的是维塔数码公司中视觉效果方面的工作。

1.3.2 经典形象赏析

(1)1925年《失落的世界》

《失落的世界》(图1-32)改编自柯南道尔的同名小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怪兽片始祖,20世纪20年代的特效,使用微缩模型重现了失落荒岛上热带雨林的各种奇观和原始生物,对之后怪兽电影的特效(尤其是恐龙类)产生了巨大影响。

图1-32 《失落的世界》

该片的模型师花费了两年时间制作了共50个模型,平均45厘米长、30厘米高,以12种不同的恐龙为代表,关节处都可活动,甚至模型内植入了气胆,在人工操作下可以进行“呼吸”。可以说不光是怪兽片也是恐龙主题电影的鼻祖。

(2)1933年《金刚》

《金刚》(图1-33)是电影特效的一大里程碑,尤其是对传统的停格技术臻至大成的运用技巧。《金刚》中那头看上去有15米高的巨龙,实际上不足半米高。另有一个5米多高的连头带肩的大猩猩模型,内藏三人,用压缩空气和杠杆控制其头部动作。

图1-33 《金刚》

(3)1945年《黑湖妖谭》

《黑湖妖谭》是最具代表性的怪兽电影之一,创造性地塑造了经典“鱼妖”Gill Man的形象。该片成为了20世纪中叶“3D黄金时代”的代表作之一。

(4)1951年《地球停转之日》

在《地球停转之日》(图1-34)中从落在华盛顿公园里的飞碟上缓缓走下一个和人类毫无差别的外星人克拉图,以及一个全身金属的机器人高特。机器人服装是使用当时流行的发泡乳胶制成,外面还喷了铝。机器人眼部发出的光芒是由动画后期制作的。由于衣服不通风,机器人的演员洛克·马丁最多演20分钟就要脱衣休息。

图1-34 《地球停转之日》

(5)1954年《哥斯拉》

《哥斯拉》(图1-35)的灵感来自于原子怪兽。它是日本怪兽电影的鼻祖,世界最知名的怪兽电影之一,同时开创了日本特摄剧的时代。

图1-35 《哥斯拉》

(6)1954年《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图1-36)是迪士尼第一部CinemaScope制式的宽银幕电影。该片在特效上最大的亮点是一只耗费20万美元制作的巨大的机械鱿鱼,这只机械鱿鱼是由特效专家罗伯特·A.麦蒂完成的(20年后,他又帮助斯皮尔伯格造出了大白鲨的模型)。

图1-36 《海底两万里》

这条巨型鱿鱼重达2吨,全身材料有钢筋、橡胶、塑料、玻璃,它的头部可以在遥控下活动。

(7)1956年《禁忌星球》

《禁忌星球》 中有着20世纪50年代制作最精细的机器人,全身多个部位可以活动,连在身上的各种电缆长达700多米,米高梅电影公司舍不得这个机器人只用一次,后来又用到了其他电影中及电视剧中。它需要内部进入一个人进行操控。

(8)1968年《人猿星球》

电影《人猿星球》对特效化妆技术影响十分巨大。化妆师约翰·钱伯斯联同化工专家开发出一种新的乳胶化合物,以及配套的黏合剂与颜料,仅仅为了满足影片的需求。

他使得材料能够重复使用,极大地降低了影片在化妆上的开销并缩短了工作时间,之后他的这一技术很快被同行采纳,用来加快工作效率。

(9)1975年《大白鲨》

在《大白鲨》(图1-37)中道具组制作了三只机械鲨鱼,一只是全身模型用于水下拍摄,一只右转身的模型和一只左转身的模型。

图1-37 《大白鲨》

要让它们工作起来,涉及复杂的气体力学、水力学和电子技术。特效师麦蒂从泥塑模型起步,一步步摸索才造出了真实鲨鱼般大小的机械模型。

(10)1979年《异形》

在《异形》(图1-38)中所用的基本上只有几种基础的特效技术,如烟火、化妆、机械、模型、木偶、缩微摄影,但每一项都被导演斯科特及他手下的特效师运用到了极致。

图1-38 《异形》中异形的造型

其中异形怪物都是人穿着发泡乳胶的外壳在装扮,当然在《异形》的每一部中也都有改进,到了第四部中的异形已经是液压系统控制下的机械装置了。

《异形》中最惊心的一幕或许是小异形从演员身上破体而出的镜头,小异形是由人来控制移动的模型,演员胸腹上有一层假壳,小异形就是从这里面钻出的。

(11)1981年《外星人E.T》

《外星人E.T》(图1-39)中E.T面部的设计借鉴了卡尔·桑德伯格(Carl Sandburg)、爱因斯坦和海明威的面孔。剧组共制作出四只E.T头颅,其中一只用于组成机器外星人,其余的则负责完成面部表情。另外,剧组还找来两位侏儒和一位无腿少年轮流穿着E.T服装进行表演。

图1-39 《外星人E.T》中E.T的造型

(12)1981年《美国狼人在伦敦》

在《美国狼人在伦敦》中里克·贝克设计了一种叫做change-o-head的技术,首先从演员身上翻制下模型面具,再在面具底下用充气球胆和牵引杠杆控制其变形来完成演员由人到狼的变形过程,这项技术不仅可以用在演员的头部,演员的脸、手、腿、后背的变化也都能被清晰看到,另外狼人毛发由内向外的生长过程是用拍摄毛发被拉进乳胶皮肤的镜头后再逆放来达成的。

(13)1982年《怪形》

《怪形》(图1-40)被视作电影特效化妆领域的标杆,而该片的特效化妆师鲍勃·博廷(Rob Bottin)当时年仅22岁。他18岁自里克·贝克处出师,开始自立门户。

图1-40 《怪形》

片中的食人花是极为精细的特效装置,花瓣由12只犬舌及数排犬齿构成。

(14)1991年《终结者2》

《终结者2》中T-1000的镜头除了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CG 技术,在拍摄中也将传统的烟火、机械特技使用得十分绚烂。传统的发泡乳胶等材料也有用到,比如在片中多次出现的爆头镜头,其中使用的头部模型。

(15)1993年《侏罗纪公园1》

在《侏罗纪公园1》(图1-41)里斯坦·温斯顿制作并拍摄了电影中所需的机械恐龙,《侏罗纪公园1》推出的时间恰逢电子模型在电影行业应用的顶峰时期。片中的恐龙全部按照一比一还原真实恐龙制作。

图1-41 《侏罗纪公园1》

Animatronics是指利用电气电子等方式操控电影中所需要的动物、怪兽、机器人的技术。

(16)1996年《独立日》

著名真人秀《特效化妆大师》评委之一格伦·赫特雷克就是《独立日》的化妆师。片中设计的外星生物来自25光年外的格雷斯星系,是一种有机生命体,长得像蝗虫,多触角且头盖骨扁平。该片的特效由新西兰特效公司维塔完成。

(17)1997年《星河战队》

在《星河战队》中导演保罗·范霍文利用了当时最先进的 CG 技术,制作了一系列的外星巨虫。同时也邀请了全球最著名的怪物特效制作工作室 ADI 来制作电子机械怪物。ADI可以说是机械特效团队中的翘楚,曾创造出众多的经典机械角色。

(18)1997年《黑衣人》

在《黑衣人》中大量的特效是可动模型和 CG 动画结合的产物,比如那群搞笑的虫子特工组,就是先制作出可动模型,拍摄时由职业布偶师操控,最后再将素材进行后期加工。

而在《黑衣人》的第二部中画面则更多借助的是先进的数字技术,影片中加入了用模拟流体软件制作的镜头。但贝克的团队也没闲着,片中触须系女外星人吃掉歹徒后鼓出的大肚子就是由软塑料和泡沫制作的实体道具。另外,片中的一对鸟类夫妻也是真人特效化妆的杰作,羽毛都是人工制作的,鸟嘴里还有可以控制开合的小机关。

在2012年的《黑衣人》第三部中,里克·贝克充满想象力地一共创作出了127种外星生物,虽然根据影片中穿越剧情的需要,多数外星生物设计都是借鉴了复古B级片中的造型。

近些年与特效息息相关的影片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如:《哥斯拉》系列、《星际迷航》系列、《黑客帝国》系列、《X战警》系列、《星际公敌》(2001)、《后天》(2004)、《童梦奇缘》(2005)、《汉江怪物》(2006)、《复仇者联盟》系列、《太平轮》(2014)、《魔兽》(2016)、《西游伏妖篇》(2017)、《至暗时刻》(2017)、《奇迹男孩》(2018)、《水形物语》(2018)。特效化妆对于塑造优秀影片,优秀角色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