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前言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中华传统文化生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与积淀中,随着社会变迁、制度更迭、社会价值观念的不断更新而发展传承。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主动融入世界文化大家庭,在各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吐故纳新。如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诞生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影视媒介给出了独特方案。作为一种跨文化、跨时空的媒介形态,纪录片以生动、鲜活的视听影像成为复活历史文化的最好方式。传统文化与纪录片跨越千年的相遇让悠久的历史文明重新焕发生机,也让纪录片担负起不可替代的文化使命。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大量涌现,精品频出。绚丽时尚的影像呈现方式、现代人的眼光与另辟蹊径的观点,再加上互联网时代多平台、多渠道的融媒体整合传播,唤醒了沉寂的时空。本书正是在传统文化传播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出纪录片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定位、价值与作用,全面解析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叙事策略、视听手法、制作模式以及传播效果。
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模式,包括宏大叙事之下的中华传统文化、微观叙事之下的文化生活与个人体验、叙事中的时间与空间;第二章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影像美学,包括纪实美学、戏剧美学、技术美学、古典与现代的美学碰撞、美学发展趋势;第三章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制作模式,包括集体创作阶段、个体意识觉醒阶段、工业化制作阶段、品牌打造阶段、联合制作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第四章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包括纪录片受众特征分析、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传播策略、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后产品开发与相关产业拉动;第五章中华传统文化微纪录片,包括“微”时代的文化特质、中华传统文化微纪录片的类型化特征、中华传统文化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本书建构起包括叙事模式、美学特征、制作模式、传播策略在内的多维度纪录片研究框架,将纪录片引向文化研究领域以及传播学研究领域,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华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在传统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巨大价值,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策略方案。
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