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论证逻辑
逻辑论证着眼于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与方法,有助于发现和揭示真理性的东西,有助于表达或宣扬真理,是建立科学体系、确立科学理论的必要手段。
20世纪70年代,在北美兴起一股教育改革和逻辑学教学改革的新浪潮——“基于非形式逻辑的批判性思维运动”(informal-logic-based critical thinking)。经过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新修辞学”(new rhetoric)和“论辩理论”(argumentation theory)等被整合为“论证逻辑”(logic of argument)。
一、逻辑的非形式转向
逻辑的非形式转向,开始于美国这个公认的教育大国对自己教育模式所存在缺陷的警觉。美国教育界研究认为,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但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如果把现代社会的运作比作一架傻瓜相机,美国人发现,他们的教育确实培养了足够的能熟练操作这架相机的人,但其中能发明新相机或改进旧相机的人却越来越少。对推动社会发展有决定性意义的,不是对相机的操作能力,而是相机的发明和改进能力。具备后面这种能力的佼佼者,美国人称之为“科学知识分子”。
“科学知识分子”是具有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美国人非常关心这批人在美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并认为这是综合国力的一项实质性指标,正是这批人决定着美国社会优化发展的进程。美国人这样总结自己的教训:“我们应当教学生如何思考,但我们只是教学生思考什么。”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称为批判性思维能力。
1.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技能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CT)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格拉泽尔(Edward Maynard Glaser)于1941年提出。从词源上说,critical来源于希腊词“krinein”,意思是“判断其价值”。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探究问题罢了。”寻根刨底地探究问题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本质特征。一个真正的批判性思维者不只是悬疑判断,不仅质疑、批判别人,而且也质疑、批判自己;同时,不仅要为自己辩护,也要为别人辩护。质疑、批判是为了寻求理由或确保正当性,为我们的信念和行为进行理性奠基。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建设性的。
阅读 批判性思维核心技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哲学学会面向哲学和教育领域的专家,运用德尔菲方法(Delphi method)对“何为批判性思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的结果认为,在认知方面,批判性思维包含6项核心技能和16项子技能(见下表)。
批判性思维技能

2.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训练
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并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实质性提高,不可能是短期行为的结果,是需要通过学习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的一项技能。
(1)批判性思维的入口:6W
面对一个具体议题,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开始进入批判性思维模式。
①Who:这是谁说的?
是业内专家,是你朋友?是谁告诉你的很重要吗?
②What:他说了什么?
他说的是事实(fact)还是观点(opinion)?他提供了所有的事实了吗?还有什么缺漏?
③Where:他在哪说的?
公开发布这个信息?还是仅在私下传播?
④When:什么时候说的?
是在事件发生前、中,还是事后?
⑤Why:为什么要说这个?
他有没有说这个观点的理由?
⑥How:他是怎样说的?
他当时的态度是什么?他是通过书面论述的还是随口一说?你当时能理解他说出的这句话吗?
(2)理性思考的5个问题
遇到一件事情,你想过这5个问题吗?
①这个事情有没有证据和理由支撑?
②这个理由/逻辑是否能够推出结论?
③这里面是否隐藏了某种价值观假设?
④其中的证据/事实是否能有效支撑理由?
⑤是否存在隐藏或模糊不清的证据/事实?
阅读 循证医学
1.经验医学
医学起源于本能行为、生活经验和宗教活动,过去伤病常常是外伤和寄生虫病等,病因非常清楚,凭借经验判断是非常容易的。无论是古希腊、印度、古埃及、阿拉伯、中国等地区,都有经验医学。西方医学在经验医学的时代,治疗方法是很粗暴的,甚至包括放血疗。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因他在治疗自己的疾病时,采用了放血疗法,失血加上原发疾病导致死亡。
随着文明的进步,我们发现经验在有些时候并不可靠。进而,我们需要一个新的体系来验证之前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还是有害的。
1989年牛津大学学报发表了一篇研究,结果还是令人吃惊的:对当时产科正在使用的226种治疗方法进行严格评价,20%有效(疗效大于副作用),30%有害或疗效可疑,50%缺乏高质量的研究证据。
这个研究得到三点重要的启发:
(1)经验不可靠;
(2)所有医疗干预都应基于严格的研究证据之上并接受严格的科学评估;
(3)根据证据停止使用无效的干预措施,而且要有办法预防新的无效措施被引入医学实践。
2.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这个名词,出现在1992年。之前,先辈已经做过很多的探索,形成了一套用于临床研究的体系,如队列研究、随机对照研究等。这些研究在循证医学这个名词出现之前,已经产生了影响后世的效果。比如1948年的随机对照研究,确立了链霉素在治疗肺结核中的地位,从此肺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
关于循证医学的解释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所以只要采用科学的研究体系、严格的方法实施科研过程,证实治疗的确有效,就可以形成证据。之后其他医生可以依据证据(循证),结合经验采取治疗策略(医学)。
(3)用理性标准来评价论证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利用理性标准来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思维和论证:
①所有的推理与论证都有目的。
②所有的推理与论证都企图有所发现,并确定问题,解决问题。
③所有的推理与论证都基于假设。
④所有的推理与论证都通过一些观点来实现。
⑤所有的推理与论证都基于数据、信息以及证据。
⑥所有的推理与论证都是通过并经由概念、观点表达及形塑而成的。
⑦所有的推理与论证包含推论或解释,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并赋予数据以意义。
⑧所有的推理与论证都通往某处,或者具有含义及结果。
案例 随机双盲实验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道金斯认为,最能提高每个人认知能力的科学概念就是“双盲对照试验”。
在医学上,人们发现,存在疾病自愈和安慰剂效应。有些疾病无需治疗也能自动痊愈,如口腔溃疡、感冒等;有些疾病即使病人吃安慰剂后,在心理暗示下也能痊愈。而在以上两类情况下医生所进行的药物和治疗都是多此一举的,这些所使用的药物和疗法都是无效的“假治”,那么,该怎样确定药物和疗法的有效性呢?
18世纪末,法国巴黎学派的医生们掀起一次医学革命,他们主张治疗不能依据传统古典理论和盲从权威,而是要观察事实做出推理和决策,并第一次引入“对照组”的概念,发现当时广为流行的放血疗法和吐酒石其实并无疗效,发出了循证医学的先声。之后,又逐步发展到单盲和双盲实验。
1.单盲实验
首先把一定数量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其要点有三:
(1)要一定数量的大样本。因为统计学上存在“大数原则”,即样本越大,统计结果越能稀释掉那些特例(例如某些人免疫系统特别强或特别弱),也就越能逼近真实情况。
(2)一定要随机选取。因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病人由于病情轻重而导致的痊愈效果阶段性差异。
(3)要分成三组:
第一组是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用来观察病人疾病在没有治疗情况下的自愈效果。
第二组是安慰剂组,给病人吃没有治疗成分的“假药”,用来观察病人的心理作用对疾病的影响。
第三组是治疗组,给病人吃真药,观察这种药物或疗法的真实治疗效果。
当然,病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组。然后根据结果统计,只有第三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前两组,才能证明该药物或疗法的有效性是真实的。
2.双盲实验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一种情况:医生的主观偏见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为参加治疗的医生一旦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组,出于自己的主观目的,有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病人产生暗示。
假如某个医生知道病人是安慰剂组,而医生希望该疗法能被盲测认定,就会暗示病人现在吃的是假药。假如某个医生身处治疗组,医生会更加认真细心。这样就有可能使三组病人并不是处于公平的位置。
为此,人们改进了盲测的方法,把医生也“蒙起来”,所有情况都保密,连医生都不知道自己身处哪一组,而统计工作由第三方来进行。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屏蔽来自医生的偏见影响,让实验更加客观公正了。
点评:大样本随机双盲测试是一种严格的科学论证,是现代医学界公认的确定药物疗效的机制。
二、论证逻辑的产生
论证是以使自己(存在于个体内部心智中的思考进行的论证)或别人(存在于某种对话情境中的碰撞进行的论证)相信所提出的主张的有效性为明确目标和方向的,其本质就是一个利用资料和根据等证据以不断消除主张的不确定性的言语上的逻辑与推理过程。
论证逻辑的产生与当代教育改革密切相关,与有关更好地向学生教授推理方法的教育学讨论一直结合在一起。论证逻辑既在“批判性思维运动”的背景中脱颖而出,又为批判性思维教学提供了合适的手段。
20世纪70年代,随着论证逻辑的形成,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动力得到增强。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批判地分析自己和他人的信念,做出合理的决策,这就需要用某些技能来武装学生,这些技能工具的很大一部分来自论证逻辑。此外,论证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有几乎相同的词语,如假设、前提、理由、推理、论点、标准、相干性、可接受性、充分性、一致性、可信性、解释、歧义、含混、异议、支持、偏见、证明、矛盾、证据、区别等,说明论证逻辑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和倾向的直接而有效的工具。
论证逻辑家所感兴趣的论证具有社会性,它折射复杂的、多维的社会实践;它是社会团体、成员消除分歧,磋商一致的手段,是针对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发生的交际活动。论证也是辩证的。它预设矛盾、对立面的存在和运动,并通过正方和反方、辩护和攻击、证明和反驳、赞同与反对等相互作用而展开。当这种言语和思想的交换活动以对话的方式出现时,正方根据反方或听众的信念或承诺(无论它们是被假定的或是被陈述出来的)展开论证,并对种种反对他的观点的反对意见做出回应(无论这些反对是预想的还是由反方提出的)。论证不是纯粹的语义或语形事件,而是语用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脱离对话者的意图、语境规则和解释的丰富结构而理解论证。论证逻辑关心作为产品(product)、程序(procedure)甚至过程(process)的论证。
论证逻辑是研究评价一个论证的前提是否合理地支持其结论的方法。形式逻辑和论证逻辑都讲推理和论证,但以形式推理为核心对象的形式化逻辑和以论证为核心对象的论证逻辑在一系列基本观念上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论证逻辑的主要内容有:表述论证的语言,论证辨识(识别论证、明确论证类型),论证结构分析,论证的重构(补充未表达因素,如假设、省略前提、慈善原则),论证分析(论证分析技术、论证图解与复杂论证结构解析),论证评估(论证评估的标准及流程、论证的一般规范、论证谬误及缺陷),论证的构建等。

案例 医疗方案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一节医学课上,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简单:由病毒引起重度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发热流鼻涕咳嗽,应该怎么办?
这样的一个病例对医学院的学生来说不是太难。于是各个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其中有的学生开出的方案是除采用常规医疗外,还采用了抗菌素(抗生素)。
讲评的时候,执教的老教授说:“凡是在治疗方案里采用抗菌素的同学都要扣分,因为这是一个病毒感染的病例,抗菌素是无效的。如果使用了,一是浪费,二是造成抗药性……最重要的是表明医生对自己的诊断不自信,一味追求保险系数。”老教授发了一通火,就走了。
同学们大部分都没有说什么,而那个采用了抗菌素的女生却是很认真地找到了负责教务的老师,讲了上课的情况,她认为教授讲得不对,如果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病人会出现高热等一系列症状,明知是病毒感染,也要大量使用抗菌素,因为高原气候恶劣,病员的抵抗力会大幅度下降,很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如果到了临床上出现明确的感染才开始使用抗菌素的话,那就晚了,来不及了。
负责教务的老师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可以把你的意见转告给老教授,但是你的分数不能改。”
而在晚自习的时候,老教授来了,目光如锥,他说:“听说有人对我的讲评有意见,好像是一个女生,这位同学,请站起来,让我这个当老师的认识一下?”那个女生站了起来,老教授看了一会儿说:“你坐下。”老教授又说:“这位同学,谢谢你。
你是好学生,你讲得很好,作为一个好医生,一定不能全搬书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在这一点上,你们要记住,无论多么好的老师,也不能把所有的规则教给你们。我没有去过这个女生所在的高原,但是我知道缺氧对人体的影响。在那种情况下,她主张使用抗菌素是完全正确的。我要把她的分数改过来。”
老教授紧接着说:“但在全班,我只改这一个女生的,你们有人和她写得一样,但是还是要被扣分,因为你们没有说出她那番道理,因为就算你想到了,但对上级医生的错误没敢指出来,对于年轻医生来说,忠诚于病情和病人,比忠实于导师要重要得多,必要的时候,你宁可得罪你的上司,也万万不能得罪你的病人……”
这个女生就是后来著名的作家毕淑敏,她回忆起这件事时说:我的三年习医生涯,在我的生命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如果说在高原的时候,我对生命还是模模糊糊的敬畏,那么,那个老教授使我确立了这样的观念:对生命的敬畏。
点评:提出合理的方案或主张当然重要,但关键还要给出充足的理由,方案只有通过合理论证,才能使人信服。